dfkm90001

鴿子不但會打桌球,還會操控飛彈?

鴿子不但會打桌球,還會操控飛彈?

鴿子不但會打桌球,還會操控飛彈?

前天 40 歲老將莊智淵的最後一戰,以及今天 19 歲天才少年林昀儒的力戰世界球王,令人真正領略何謂「雖敗猶榮」,而他們的奮戰精神也深深感動了國人。趁此熱潮,就來講一段與桌球有關的科學史。

心理學有一派是行為主義,反對極為主觀的心理分析,主張研究可觀察與測量的明確行為。美國的史金納博士 (B. F. Skinner, 1904 – 1990) 便是這一派的宗師。他在哈佛大學研究所時,設計了後來以他為名的「史金納的箱子」,裡面有控制桿與送食器,然後把老鼠關進去,觀察老鼠多快學會壓控制桿來獲得食物,之後這樣的固定行為模式又會維持多久。

史金納攝於 1950 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Wikimedia Commons)

史金納發現藉由獎賞可以增強動物的行為模式,於是透過這樣的機制成功訓練兔子投幣、貓彈鋼琴,以及——讓兩隻鴿子進行桌球比賽。鴿子當然沒辦法拿球拍,而是用鳥喙把球啄回對面,只要對手漏接,就能從桌下的洞口取得食物(影片連結)。

 

史金納的鴿子打桌球。圖片來源:Hack Education

同樣這套方法當然也可以訓練鴿子做其他事。

1941 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不得不也加入二次大戰,除了派出空軍,海軍也需要遠程飛彈以打擊敵方軍艦。然而當時還沒有自動導航系統,要怎樣才能讓飛彈命中移動的軍艦?史金納博士向軍方獻上妙計:讓鴿子駕駛飛彈。

他的構想是在飛彈前方裝上攝影鏡頭,如果飛行方向正確的話,目標應該會在螢幕正中央。把事先經過訓練的鴿子固定在螢幕前,當牠看見目標偏離中央,就會去啄螢幕上的目標。此時控制系統再根據鴿子所啄的位置,調整飛彈的飛行方向,讓目標回到螢幕正中央,如此便能確保飛彈命中目標。

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不,美國海軍真的成立了「鴿子計畫」(Project Pigeon),撥款給史金納著手研發。結果訓練鴿子不是問題,但感應與操控的部分卻沒那麼簡單,若要再投入人力恐怕會耽擱其它更優先的項目,因此鴿子計畫還是在 1944 年 10 月終止了。戰後軍方原本要重啟這項計畫,但在導彈研發出來後,自然就不需要鴿子來當神風特攻隊了。

鴿子飛彈。圖片來源:NIST

或許是史金納的實驗太過瘋狂,一直有謠言說他拿自己的女兒做實驗,讓她從嬰兒到孩童時期一直住在史金納的箱子裡,以致於長大後發瘋自殺。其實史金納只是將嬰兒床改裝成有空調裝置,又有玩具的舒適密閉空間;他女兒也出面澄清自己很好。

不過這個謠言一直陰魂不散,可能是我們擔心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否也跟動物一樣,受制於獎賞的增強作用,而不知情地被他人操控我們的行為吧?

  • 參考資料:
    1. B. F. Skinner
    2. Project Pigeon
  • 標題圖片:史金納的鴿子打桌球。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