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348_fr_31_0

一位不斷在 NASA 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女性

一位不斷在 NASA 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女性

一位不斷在 NASA 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女性

之前寫過幾位在 60 年代,靠著自身能力與堅強意志,在性別歧視仍相當明顯的 NASA 出人頭地的女性,例如她的故事曾拍成電影《關鍵少數》的凱薩琳.強森 (Katherine Johnson)、喜劇演員傑克的媽媽茱蒂.寇恩 (Judith Love Cohen) 以及拯救登月任務的瑪格麗特.漢密爾頓 (Margaret Hamilton)。現在要介紹的這位喬安.摩根 (JoAnn Morgan),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先來看看這張照片,這是 1969 年 7 月 16 日阿波羅 11 號發射升空時,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的發射室 (firing room) 拍攝的,四天之後,人類首度踏上月球。這張照乍看之下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但其實其中有位女性,你能找到嗎?

CAPE CANAVERAL, Fla. – Members of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government-industry team rise from their consoles within the Launch Control Center to watch the Apollo 11 liftoff through a window. Photo credit: NASA

像「在海灘看煙火」

很難吧?如果你還沒找到,她在第三排控制台的中間位置,那就是喬安摩根,第一位在發射室中參與火箭升空任務的女性。

喬安本姓哈丁 (Hardin),1940 年出生於阿拉巴馬州,雖然從小喜歡數學、科學,但更愛音樂,原本立志長大後要當鋼琴老師。不過高中時,因為擔任飛行員的父親調來佛羅里達州的火箭基地,舉家跟著搬遷過來,也改變了喬安的志向。

喬安在學校偶而就會看到河對岸的火箭發射升空(主要是飛彈測試),一開始還算新奇有趣,像「在海灘看煙火」,但後來就只覺得是轟隆作響的背景噪音。直到 1958 年 1 月發射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註)「探險者一號」(Explorer 1),才觸動她的心,讓她想要參與太空計畫。

探險者一號發現了范艾倫輻射帶(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在此被地球磁場捕獲),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所做的科學發現。「這是事關我們這顆星球上每個人的深刻知識。這是項重大發現,我也要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喬安告訴自己。剛好不久後她看到陸軍彈道飛彈署的徵才廣告,其中有兩個工程師助理的實習生名額。數學和科學是她的強項,於是她順利在高中畢業後成為實習生,並且持續到進大學之後。當年十月,陸軍彈道飛彈署併入正式掛牌運作的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喬安因此開啟她在 NASA 的生涯。

可以叫她煮咖啡嗎?

喬安的才能很快獲得甘迺迪太空中心主任的注意,他在了解她的志向後,建議她應該還要修哪些科目以及所需的認證。最後她也取得「量測與儀器工程師」與「資料系統工程師」的認證,於 1963 年正式成為 NASA 的工程師。

為了怕她受到性別歧視,她的部門主管特地召集其他同事開會,告誡他們要把她當成工程師對待。但還是有人舉手發問:「那我們可以叫她煮咖啡嗎?」「不行!你不能叫一個工程師煮咖啡。」由此可見當時要排除性別歧視有多困難。有次喬安到發射台要讀取測試結果,那裏的主管突然從後面出現,用力拍她的背,凶惡地斥喝她:「我們這裡不准有女人!」

除了外來的性別歧視,喬安還得承受一種孤獨感,因為無論是工作或開會,她幾乎都是在場唯一的女性。不過從正面看,她也因此激勵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陸續參與水星計畫、雙子星計畫與阿波羅計畫後,喬安一步一步晉升為資深工程師,然而每當火箭要發射時,她仍然不能進入發射室。直到阿波羅 11 號,在一位主管的積極爭取下,她終於成為第一位在發射室參與火箭升空的女性,負責儀表控制。

女性職涯發展的開路先鋒

這只是喬安打破的第一個天花板,不久後她成為第一個獲得史隆 (Sloan) 獎學金的女性,前往史丹福大學深造,於 1977 年拿到碩士學位。回到 NASA 兩年後,她晉升為電腦系統部主管,成為第一位女性部門主管。之後她又先後擔任「一次性發射載具」、「酬載計劃管理」、「安全與任務確保」、「對外關係與事業發展」等不同部門主管,之間還曾兼任甘迺迪太空中心的副主任。直到 2003 年退休為止,這 45 年間,喬安不斷打破玻璃天花板,為女性職涯發展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

喬安攝於 2002 年

2019 年,喬安回甘迺迪太空中心參加紀念登月五十週年的活動,記者問到這張照片,她認為不應以欽羨的眼光看待,她只希望今後無論是登月或火星任務,都有更多女性,她說:「我希望不會再有像這些有我在裡面的照片。」

註:蘇聯率先於 1957 年 10 月發射史普尼克一號衛星,從此開啟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當時剛萌芽的電晶體,也因為美國政府投入鉅資,才能成長茁壯。

參考資料:

  1. Rocket Fuel in Her Blood: The Story of JoAnn Morgan | NASA
  2. JoAnn H. Morgan – Wikipedia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