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Dartmouth AI Seminar 人名B

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這張照片不是那麼廣為人知,裡面的人物應該也沒多少人認得,不過這張照片卻極具歷史意義,因為這是他們於 1956 年暑期,在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 舉辦首次人工智慧研討會時的合照。人工智慧這個名詞的確立,並正式成為一個專門領域,乃至吸引各界紛紛投入研究,正是從這場橫跨近兩個月的研討會開始。

麥卡錫與閔斯基

最初提出這點子的是照片右後方那位約翰·麥卡錫 (John McCarthy),他也是其中的關鍵人物。麥卡錫於 1948 年自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畢業後,繼續在本校讀研究所,但過了一年便轉往數學殿堂的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1951 年取得博士學位後,留在數學系擔任講師。就在這一年,他認識了剛進來數學研究所就讀的閔斯基 (Marvin Minsky,位於相片正中)。

麥卡錫得知閔斯基試圖透過增強作用模擬神經網路後,頓時勾起三年前的回憶。1948 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讀研究所時,第一屆探討認知科學的「希克森研討會」(Hixon Symposium)在此舉行,會議主題是「大腦機制與行為」,出席者來自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化學、……等不同領域。當時麥卡錫也跑去聆聽,其中馮紐曼發表的〈自動機的一般與邏輯理論〉,提及簡單的規則便能產生宛如自發性的複雜行為,讓他深感著迷,不過這只隱藏在心中一隅,他還是繼續純數學的研究之路。

如今麥卡錫心中火花再度點燃,除了不時與閔斯基討論機器智能,還在 1952 年暑假期間到貝爾實驗室打工。貝爾實驗室臥虎藏龍,其中才 36 歲的夏農 (Claude Shannon,相片最右邊) 更是神人級的傳奇人物。

麥卡錫與夏農

1937 年,21 歲的夏農完成碩士論文〈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揭櫫電子電路可以進行任何布林代數的邏輯運算,並舉三個實例說明,為電路學與電子計算機奠定理論基礎,這篇論文因而被譽為史上最重要的碩士論文。

1948 年,夏農發表題為〈通訊的一個數學理論〉的論文,以一己之力開創了資訊理論,將通訊乃至資料的貯存、壓縮、傳輸,帶進全新的紀元,影響更是無遠弗屆。

不過吸引麥卡錫的卻是夏農在機器智能的研究。夏農在 1949 年發表論文,提出讓電腦下西洋棋的程式原則與策略;隔年他還親自打造出一台機械老鼠,會透過自我學習走迷宮。因此麥卡錫到了貝爾實驗室後便主動與夏農接觸,兩人相談甚歡,很快建立起交情;縱使暑假結束後,麥卡錫須返回校園教書,他們仍會互相交換意見。但隔年麥卡錫獲得史丹福大學的助教授一職,便返回加州,繼續純數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麥卡錫與羅切斯特

兩年之後,麥卡錫又回來東岸,自 1955 年2 月開始在達特茅斯學院教書;雖然同樣是在數學系任教,這次他終於有機會實際為電腦撰寫程式。

原來 IBM 前一年剛推出第一台具有浮點運算功能的大型電腦 704;總部位於紐約的 IBM 或許為了宣傳或是公關形象,願意讓東岸幾家大學免費使用 704 進行教學或研究。達特茅斯學院也是其中之一,麥卡錫便代表學校於 1955 年暑期前往 IBM 受訓,沒想到就和 700 系列的總設計師羅切斯特 (Nathaniel Rochester,相片左二) 一拍即合,兩人侃侃而談電腦學會思考判斷的可能性。

他們知道有許多像夏農這樣的人已經在進行研究,但與其各自摸索,何不將大家集合起來,互相分享討論?於是麥卡錫提議在他任教的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研討會,並提出「人工智慧」一詞,以彰顯與自動機 (Automata) 或模控學 (cybernetics) 的不同,而是放眼於「讓機器使用語言、形成抽象原則與概念、解決人類目前遭遇的各種問題,並能自我改進」。

首度召開人工智慧研討會

麥卡錫找了夏農和閔斯基,連同羅切斯特四人做為共同發起人,於 1955 年 8 月 31 日發表一篇倡議,題目為:〈達特茅斯人工智慧暑期研討會的提案〉(A Propo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圖片來源:Dartmouth

這是「人工智慧」一詞首度出現;倡議中列舉了七大方向,分別為:

一、自動電腦 (Automatic Computers);

二、如何用程式讓電腦使用語言 (How Can a Computer be Programmed to Use a Language );

三、神經網路 (Neuron Nets);

四、計算規模的理論 (Theory of the Size of a Calculation);

五、自我改進 (Self-Improvement);

六、抽象化 (Abstractions);

七、隨機與創造力 (Randomness and Creativity)。

他們隨後分頭邀請其他人來參加,原本計畫共 11 人,結果反應遠遠超乎預期,這場從 1956 年 6 月 18 日到 8 月 17 日的「達特茅斯人工智慧暑期研討會」先後共有 47 人參與,其中許多人後來都對人工智慧做出重要貢獻,有幾位(包括麥卡錫和閔斯基)因此獲得計算機科學最高榮譽的圖靈獎,甚至還出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是提出納許均衡的 John Nash,以及提出資訊不完全下之決策理論的 Herbert Simon)。

「人工智慧夏季研討會」邀請函

研討會結束後,人工智慧成為各界眼中極具潛力的領域,紛紛投入資源研究。雖然結果並未如他們所樂觀預期的很快獲得重大進展,反而數度起落,甚至歷經兩次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寒冬,但總歸來說,人工智慧還是越來越接近他們當初的願景。

如果說這是場漫長的大隊接力賽(儘管選手也會故意絆倒對方,例如閔斯基後來成了符號理論學派,反而大力抨擊類神經網路學派),那麼把跑第一棒的選手聚集到起跑線的,無疑是 1956 年這場首度召開的人工智慧研討會。

參考資料:

  1. John McCarthy (computer scientist) – Wikipedia
  2. Claude Shannon – Wikipedia
  3. Dartmouth workshop – Wikipedia
  4. John_McCarthy.pdf (stanford.edu)
  5. The birthpla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artmouth Workshop in 1956 – iMedia (min.news)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