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 inflation

因為他,人們對宇宙的認知從此改變了……

因為他,人們對宇宙的認知從此改變了……

因為他,人們對宇宙的認知從此改變了……

宇宙有多大?在望遠鏡發明之前,古人所能想像的宇宙就是太陽系。隨著望遠鏡的性能越來越強,人們才發現更多肉眼看不見的星星,也才發覺這些天體其實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初,人們仍以為太陽和這些天體全都屬於同一個星系──也就是銀河系;即使有一些天文學家注意到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具有螺旋結構,而懷疑它是位於銀河系外的星系,但一般仍認為它只是銀河系中一個正在形成類似太陽系的星雲。

1919年,30歲的哈伯(Edwin Hubble)獲聘至加州的威爾遜山天文台(Mount Wilson Observatory);11月,100吋的胡克望遠鏡(Hooker telescope,命名取自資助建造的美國鋼鐵企業家John Hooker)落成啟用。這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有此利器,哈伯得以更清楚地一窺宇宙深處。果然,四年後他便在仙女座發現了12顆造父變星(Cepheid),讓他得以釐清仙女座的爭議。

100吋的胡克望遠鏡安裝於加州的威爾遜山天文台。圖片來源:Wikipedia

造父變星的光度(所發出來的光)會呈週期性的變化,光度越大的造父變星,變化週期越久,從一、兩天到兩、三個月不等;這是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女性計算員勒維特(Henrietta Leavitt)於1912年發現的,因此也稱為「勒維特定律」。根據這個定律,只要觀察到某顆造父變星的變化週期是幾天,就可以得知它的平均光度是多少。我們知道同樣光度的星星距離我們越遠,看起來越暗,而且亮度與距離平方呈反比,因此從造父變星的變化週期與亮度,就能推算出它距離我們有多遠。

1924年11月,哈伯在紐約時報發表他的估算結果:仙女座距離我們至少100萬光年(目前估算的距離應是250萬光年),因此絕不可能位於銀河系內;我們銀河系只是宇宙大海中的一個「島宇宙」,之外還有浩瀚無垠的宇宙。

接著幾年,哈伯繼續觀測更多銀河系外的星系,發現越遙遠的星系的「紅移」(光譜的譜線整個往紅端移動)程度越大,也就是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遠離地球;這代表所有星系都在彼此遠離,也就意謂著宇宙正在膨脹。1929年1月17日,哈伯發表題為《銀河系外星系之距離與徑向速度的關係》的論文,完全顛覆傳統認知。

不同星系的速度—距離關係圖,橫軸是與地球的距離(parsec, 1秒差約3.26光年),縱軸是遠離我們的速度(km/sec)。圖片來源:哈伯在1929年發表的論文

長久以來,科學家相信宇宙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包括愛因斯坦也是如此,他於1917年在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中另外添加了「宇宙常數」,以確保符合靜態宇宙觀。即使俄羅斯物理學家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以及比利時天文物理學家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分別在1922年與1927年,根據廣義相對論提出宇宙膨脹的模型,愛因斯坦仍打死不信。如今哈伯的觀測結果令他不得不將宇宙常數刪去,並嘆說這是他一輩子最大的錯誤(他萬萬想不到,後來發現的暗能量又讓宇宙常數起死回生)。

哈伯揭露了銀河系外還有廣袤無邊的宇宙,而且宇宙還在一直膨脹中,從此改變了人們的宇宙觀。雖然他的影響如此深遠,卻沒有拿到諾貝爾獎,只因當時的觀念仍不認為天文學是物理的一部分。等到觀念改變時,哈伯已於1953年因腦部血栓過世,等不到他應得的諾貝爾物理獎了(直到1974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才首度頒給天文學的學者)。

哈伯攝於1931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參考資料:

  1. Edwin Hubble – Wikipedia
  2. Henrietta Swan Leavitt – Wikipedia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