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cuum tubes

真空管問世120週年

真空管問世120週年

真空管問世120週年

真空管?現在除了所謂「發燒級」音響,日常生活中幾乎看不見真空管了吧。沒錯,現今的電子產品幾乎已全面改用電晶體,不過在電晶體出現之前,收音機、電視、雷達、……等電子產品就已紛紛問世,這都是拜真空管發明之賜。

真空管開啟了電子化的時代,若要標誌一個起點,或許是1904年11月16日。這一天,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John A. Fleming)正式申請真空管的發明專利。

弗萊明攝於1906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弗萊明於1849年11月29日出生,學業成績自小就一直名列前茅,還曾自己動手打造模型船、引擎與相機。但他念完大學後,由於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只能階段性地半工半讀,直到31歲才取得博士學位。

弗萊明教了兩年書後,自1882年開始兼職擔任愛迪生英國分公司的顧問。1884年,他回母校創立英國第一個電機系;為了幫助學生記住電流方向、磁場方向、導體的運動方向三者之間的關係,他特別提出「左手法則」與「右手法則」,流傳至今。

弗萊明右手定則。圖片來源:Wikipedia

1898年,馬可尼委託弗萊明協助克服無線電的瓶頸。馬可尼雖然已經展示了無線電電報的可行性,卻始終無法傳到更遠的距離。弗萊明設計出結合高功率交流發電機的發射器,讓馬可尼於1901年底,成功從英國傳送無線電到美國,創下越洋無線電報的里程碑。

不過無線電信號在這麼遠的距離卻很不穩定,仍無法商業化。弗萊明在思考如何解決時,想起愛迪生曾在1883年發現的「愛迪生效應」。當時愛迪生為了查明燈泡的燈絲為什麼老是在正極端燒斷,而在燈泡中多加一片獨立的金屬片,然後在金屬片與電源正極間接上電流計。沒想到點亮燈泡後,電流計的指針竟會移動,問題是金屬片與燈絲根本沒有接觸,電流從何而來?

愛迪生那時無法理解,也未再深究;這也難怪,畢竟要到1897年,湯姆森才發現電子。如今弗萊明已經知道是熾熱的燈絲使得電子游離,「跳躍」到正極的金屬片,才產生電流。

於是他根據此一原理,提高燈泡的真空程度,用金屬片包圍住燈絲,並施予金屬片較高的正極電壓。然後將這個真空管接上接收無線的天線,無線電波所產生的感應電流只會流向同一方向,達到整流的效果,便能用高頻無線電波將電報傳送到更遠的距離。(註)

二極真空管示意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弗萊明所發明的真空管是二極管。1906年,美國工程師德佛瑞斯特(Lee De Forest)在二極管的燈絲與金屬片之間多加一個網狀的柵極,接上負電壓,就可調整電流的大小,成為可放大訊號的三極管。自此,真空管便成為電子產品的基本元件,除了前述的電子產品,也讓電腦得以邁入數位化;史上第一台可程式化的通用型電腦ENIAC 便用了一萬七千多個真空管。

雖然真空管因為耗電、易壞,反應速度又慢,而逐漸被電晶體取代,不過它揭開了數位時代的序幕,也算是功成身退,值得紀念。

註:不過真空管本身的物理限制還是不適用更高頻的電波,AT&T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因此才改從半導體著手,進而發明電晶體。這段歷史可參考筆者所著之《蕭克利與八叛徒》

參考資料:

    1. John Ambrose Fleming – Wikipedia

    1. John Fleming – ETHW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