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_Ford_portrait_1915

7月30日—改變社會結構的汽車大亨

7月30日—改變社會結構的汽車大亨

7月30日—改變社會結構的汽車大亨

亨利·福特(Henry Ford)並非發明引擎或汽車的人,不過,就像瓦特改良蒸汽機,而為工業革命揭開了序幕,福特在汽車製造與勞工管理上的創新,也塑造了一個新的時代。

福特於1863年7月30日出生在密西根州,父親原本要培養他接手家中的農場,但他12歲那年第一次看到不用馬拉的車——一台用蒸汽機驅動的牽引車後,就夢想要製造一部在路上跑的車。

他16歲離家前往底特律,從機械工匠的學徒做起。1885年,德國工程師賓士(Karl Benz)發明了第一部以汽油為燃料的汽車,更激起福特造車的雄心。他1891年開始在愛迪生照明公司當工程師,下班後便在家中研製引擎,最後終於在1896年打造出他的第一部汽車。

福特開著他打造的第一部車。圖片來源:Wikipedia

三年後,福特得到一位木材大亨支持,便辭職創立汽車公司。不過當時美國已經有許多汽車公司,福特想以價格取勝,和那些奢華的汽車做區隔。結果犧牲了品質,成本又壓不下來,反而兩頭落空,不到兩年公司就破產解散。

福特另起爐灶,不料隔年即因理念不合被逼下台(他走後,這家公司改名為「凱迪拉克」)。1903年,他再度成立以自己姓氏為名的「福特汽車公司」,終於揚眉吐氣,先後推出的A型車與N型車都獲得良好口碑,接著1908年推出平價又堅固牢靠的T型車,更是大受市場歡迎。

Model T(本來只有黑色,後來才有不同顏色)。圖片來源:筆者2023年6月攝於底特律的亨利福特博物館

即便T型車的售價825美元已相對便宜,仍非一般大眾所能負擔,他希望能再降低價格,好讓更多人能買得起(註)。1913年,福特要在高地公園擴建新廠,便想著能否讓汽車的製造方式更有效率,結果竟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答案——牛隻屠宰場。

屠宰場中,一個個牛體掛在輸送帶上,沿途有不同工人切下所負責特定的肉塊。當福特公司的經理發現這個稱為「肢解線」(dis-assembly lines)的作業流程,立刻想到可以如法炮製,只不過反過來變成「裝配線」(assembly lines)。

T型車從一個基本的車架開始,放在輸送帶上,工人們只要在汽車經過面前時,組裝自己所負責的部件。如此既可以省卻走動拿取工具、零件的時間,也因為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而對工作更加熟練。T型車的生產效率因此提高數倍,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到了1916年,售價就已降到360美元,銷售超過47萬輛;往後幾年美國汽車市場一半以上都是T型車。

T型車銷量能大幅增加,還要歸功於福特特意讓員工買得起。他於1914年將員工每天的工作時間降為8小時(1926年起還率先改成一週上班五天),更讓各界訝異的是,2萬5千名員工的日薪從2.34美元加倍為5美元(相當於2024年157美元)。這不但吸引素質更好的員工,提高生產力,更大的影響是,員工買得起T型車後,從製造者也成為消費者,增加了銷售量。

福特1914年大幅調升工人薪資,成為報紙頭條。

這項措施促使競爭者與其它產業也跟著提高薪資。勞工從低下階層變成如今所稱的中產階級,消費能力大幅提升,形成經濟成長的正向循環。而有車代步之後,中產階級就能搬到郊區住更大的房子,拓展出新的城鎮,讓基礎建設更為普及。另一方面,下一代都能順利就學,提升教育水平,又增加美國國力。

福特不僅改變了美國,他所採用的大量生產方式也被世界各國採用,成為現代文明普及的一大助力。福特雖然不是科學家或發明家,但他對現代社會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卻毫不遜色。

註:根據福特1922年出版的自傳,業務部門曾在1909年的內部會議建議:Model T應該有更多顏色,並增加不同車型。福特一口回絕,堅決表明只會有一個車型、一種顏色,當下說出這句名言:

「任何客戶都可以讓車子塗成他想要的任何顏色,只要它是黑色的。」

參考資料:

  1. Henry Ford – Wikipedia
  2. The Assembly Line Celebrates its Centennial – The Detroit Bureau
  3. $5 a Day – How Henry Ford Kick-Started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 The Detroit Bureau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