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拯救人類免於鉛中毒的人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粉身碎骨也要拯救人類免受毒害;然而他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及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去年是他的百歲冥誕,當時我在六月號的《工業材料》月刊撰文介紹,今天 (6 月 2

Read More »
人物

拯救原子模型的人

精細結構與季曼效應 1913 年,波耳引入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電子只能位於某些特定能階的原子模型,不但解決拉塞福原子模型的重大缺陷,也成功解釋氫原子的光譜。不過波耳模型不適用於更複雜的原子,而且後來竟發現氫原子光譜有更精細的結構,看似一條的譜線其實由靠得很近的幾條譜線組成的,這下子波耳模型就無法解釋了。 德高望重的索末菲 (Arnold

Read More »
電腦科學

磁碟片留下的烙印

有些東西雖然消失了,不過仍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就像恐龍滅絕,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化石一窺牠們的樣貌。 磁碟片也是如此。以往個人電腦會配備兩台軟碟機,編號為 A: 和 B:

Read More »
人物

第一個賦予電腦人工智慧的人

1951 年,英國廣播公司製播了一系列關於電腦的廣播節目,每集邀請一位專家來暢談。5 月 15 日這天播出的,是由圖靈主講的〈數位電腦可以思考嗎?〉,他從自由意志這個大哉問談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再介紹他之前發表過的「通用機器」與「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通用圖靈機與圖靈測試),最後他下了個結語:

Read More »
電腦科學

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這張照片不是那麼廣為人知,裡面的人物應該也沒多少人認得,不過這張照片卻極具歷史意義,因為這是他們於 1956 年暑期,在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

Read More »
電腦科學

最早聽得懂人話、而且打敗人類的 AI

人工智慧 ChatGPT 橫空出世,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似乎都難不倒它,雖然有時簡單的問題反而答錯,但整體而言卻是回答得頭頭是道,較之人類毫不遜色。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人工智慧令人嘖嘖稱奇,12 年前的今天 (2

Read More »
電腦科學

電晶體與矽谷,皆始自於他

電晶體可說是科技產品的最基本元件,沒有它,就沒有生活中的各種電子產品。而儘管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引領創新的硬體及軟體公司卻大多集中在美國舊金山南部,從帕羅奧圖 (Palo Alto) 到聖荷西 (San

Read More »
歷史

熱氣球與人類的飛行夢想

熱氣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看你覺得天燈(或稱孔明燈)算不算,如果算的話,那麼或許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了。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為了向外求援,所以發明了後來以他為名的孔明燈。 不過這個傳說不怎麼可靠,因為就連賦予諸葛亮傳奇色彩的《三國演義》,也沒提到他放天燈,可見天燈是後來才穿鑿附會成他的發明。目前所知最早在軍事上利用天燈,是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考據的,蒙古軍隊於 1241 年進攻波蘭時,曾使用天燈傳遞信號。 撇開天燈不談,真正可以載人的大型熱氣球呢?你可能會覺得訝異,看似構造簡單的熱氣球竟然比蒸汽機還晚發明出來。

Read More »
太空天文

敬邀一睹地球轉動——傅科擺首次公開演示

哥白尼於 1543 年臨終前發表日心說後,原本沒人相信。經過後來伽利略、克卜勒、牛頓等人的努力,使得日心說模型完全符合各種天文觀測,又有明確的科學原理,到了十八世紀,人們才終於接受地球真的在轉動。 然而這純粹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並不是有什麼方法讓人真的能察覺到地球的轉動。因此當 1851

Read More »
人物

伽利略與日心說

1610 年 3 月,伽利略出版《星際信使》,書中繪製他用自製的高倍望遠鏡觀測到的天體,包括月球崎嶇不平的表面,以及木星的四顆衛星等等,顛覆了亞里斯多德的主張,天界並非如他所說完美無瑕,有些天體也不是繞著地球轉。 半年後,伽利略再把望遠鏡瞄向金星,原本只是夜空中的小亮點,如今在望遠鏡中竟顯現出和月亮一樣的盈虧變化。奇特的是,金星不像月亮那樣始終大小如一,而是盈的時候小,虧的時候大。顯然金星與地球的距離時近時遠才會這樣,因此它的運行軌道肯定不是以地球為圓心,伽利略斷定唯一的可能就是金星繞著太陽轉。

Read More »

張瑞棋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美國西北大學碩士。浮沉科技業二十載後,賦閒在家閱讀寫作。已出版《蕭克利與八叛徒》及《科學史上的今天》二書。

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

標籤

熱門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