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圖靈更早破解奇謎機的人

奇謎機登場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隔年在協約國的共識下,長期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已亡國 123 年之久的波蘭,終於得以復國。然而,波蘭又和剛從帝制變成共產國家的蘇聯打了兩年仗,才能確立領土。慘痛的歷史教訓讓波蘭不敢鬆懈,深恐宿敵蘇聯與德國仍不甘心,因此特地成立密碼局,以掌握這兩個鄰國的動向。 最初幾年,波蘭密碼局表現良好,大致都能破譯攔截到的電報,但到了 1928 年,德軍的密電突然變得完全無跡可循,怎麼樣都無法瞧出端倪。其實被難倒的不只是波蘭密碼局,早在兩年前,英、法兩國的情報單位就發現德國海軍的密電完全變了個樣,再也無法破譯。 原來德軍採用「奇謎機」(Enigma,也譯為「恩尼格瑪機」) 進行加密。這是德國工程師薛比烏斯 (Arthur Scherbius) 於 1918 年發明的機器,原本相當笨重,獲得軍方採用後,改善成約莫打字機大小。從奇謎機的鍵盤輸入明文後,電子訊號經過三個轉輪和一個反射器轉換成密文;收到密電那一方再從同樣設定的奇謎機輸入密文,就會解譯回明文。 這三個轉輪彼此銜接,每輸入一個字母後,第一個轉輪便轉一格,轉完一圈時,第二個轉輪會被帶動轉一格;第二個轉輪也是如此帶動第三個轉輪,就像里程表的個、十、百位那樣。不過奇謎機的轉輪有 26 格,代表 26 個字母,而且每個轉輪內部的線路配置不同(如圖),每轉動一格,26 個字母的轉換規則就變一次,共有 26 x 26 x 26 = 17,576 種變化,難怪密碼專家束手無策。 一萬兆種可能性 波蘭密碼局體認到光靠語言學家是不夠的,於是在 1929 年元月和波茲南大學 (Poznań University) 數學系合作,開設密碼學課程,希望從學生中發掘出破解密碼的人才。之所以選擇這所大學,是因為波茲南這地區之前被德國佔領,因此這些學生小時候都曾學過德語,才有能力理解德軍電文。 參加密碼學課程的學生中,以 23 歲的瑞耶夫斯基 (Ma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