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物理學

11月7日—居禮夫婦如何測量放射性強度?

今天 (11月7日) 是瑪麗·居禮(俗稱居禮夫人)的156歲冥誕,關於她的生平已經有很多文章介紹,大家應該都略知一二,我就不再贅述。倒是上個月我在德意志博物館看到一件居禮夫婦的實驗器材,可以趁這個特別的日子介紹一下。 瑪麗·居禮是在1896年開始研究放射性元素。這年三月,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Henri Becquerel)偶然發現和鈾鹽放在一起的密封底片竟曝光了,因而意外發現放射性,不過這並沒有引發研究熱潮,因為大家的目光仍鎖定在侖琴 (Wilhelm Röntgen) 前一年發現的X射線上。瑪麗·居禮決定避開熱潮,選擇放射性這個尚未有人深入探討的全新領域,做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瑪麗的新婚夫婿皮耶·居禮(Pierre Curie)曾在1880年和哥哥一起發現壓電效應,也就是某些晶體受到壓力時會產生電位差,隔年他們兄弟倆又利用壓電效應,發明可偵測微弱電位差的靜電計。瑪麗用這靜電計發現瀝青鈾礦會使周圍的空氣游離而導電,因此可藉此偵測放射性。 如果瀝青鈾礦的放射性來源是鈾,那麼精煉出來的純鈾應該有更強的放射性,沒想到恰恰相反,精煉後的放射性反而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代表瀝青鈾礦中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放射性遠大於鈾。於是居禮夫婦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898年先後發現兩種放射性元素:釙(polonium,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與鐳(radium)。 居禮夫婦繼續嘗試各種放射性的實驗,到了1902年,兩人各自發表與聯手合作的論文多達32篇。1903年,瑪麗·居禮終於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他們夫婦倆與貝克勒三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上圖就是居禮夫婦在1900年所用的實驗器材,雖然德意志博物館展示的這件是複製品,卻是瑪麗·居禮於1903年為德意志博物館親手打造的。下圖為館內所做的圖解,中文是我自己再加上去的;基本原理如下: 一、 圖的右側是壓電元件,裡面的石英晶體在砝碼的應力作用下,會產生電場(這是皮耶·居禮和哥哥在1880年發現的壓電效應),所產生的電荷蓄積到電容裡,同時使得左側的靜電計指針偏移。 二、蓄積定量的電荷後,將放射性物質放入容器內。放射性物質的幅射造成空氣游離,游離電子逐漸抵銷掉電容裡的電荷,靜電計指針隨之慢慢歸位。 三、記錄靜電計指針隨著時間的變化,直到歸零為止。 四、 放射性越強,電容的電荷越快被抵銷,靜電計指針也越快歸零,便可以此做為放射性強度的指標。 他們就是如此測出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是純鈾的四倍。 參考資料:

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二)——認證幽靈及陰極射線的人

當德國物理學家希托夫於1869年繼續進行陰極射線的實驗時,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正開始四處參加降靈會,期盼能與鬼魂溝通。 可不要以為克魯克斯是不入流的科學家,他在1861年未滿三十歲時,就透過光譜分析發現新元素鉈,並在二年後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那麼這麼一位聲譽卓著的科學家為什麼會熱衷於尋找鬼魂? 克魯克斯出生於倫敦一個富有的家庭,父母生了十六個小孩,但其中一半都早夭,克魯克斯是另外倖存的八名中年紀最長的;這些手足之中,他特別疼愛小他14歲的弟弟菲利普 (Philip)。孰料,菲利普到美洲參與鋪設古巴到佛羅里達的電報纜線時,因感染黃熱病於1867年客死異鄉,才21歲就英年早逝。 未能見到弟弟最後一面的克魯克斯既痛心又充滿遺憾,思念之情久久未能放下,於是開始參加各種降靈會,希望能透過靈媒與菲利浦的靈魂說話。 不過克魯克斯參加幾次降靈會都失望而歸,認為靈媒只是裝神弄鬼。不過1871年倫敦有位15歲的少女庫克 (Florence Cook) 卻與眾不同,竟在降靈會中召喚出以實體現身的幽靈;這幽靈自稱是百年前一名海盜的女兒,名叫凱蒂.金恩 (Katie King),現身後還在房間來回走動,觸碰在場的人。 由於看過的人都言之鑿鑿,克魯克斯決定親自一探究竟。他畢竟是科學家,清楚靈媒可能事先在其處所動手腳,於是他請庫克來自己家中舉辦降靈會,同時也邀自己的朋友一起參加,結果幽靈凱蒂真的出現了,而且看不出做假的可能性。克魯克斯之後又多次邀請庫克前來舉辦降靈會,同時積極調查其它可眼見為憑的靈異現象。最後他於 1874 年發表調查報告,認證幽靈凱蒂是真的,並附上相片做為佐證;他在報告中還認證另兩位靈媒所展現的無故響聲與離地飄浮也都是真的。 不過克魯克斯倒沒有因此荒廢科學家的本職,這段期間他致力於改善真空裝置,終於在1875年將陰極射線管的真空程度再推進百倍,做出不到百萬分之一大氣壓的「克魯克斯管」。 克魯克斯重複希托夫的實驗,發現隨著管內氣體變少,陰極前方的暗區逐漸擴張、輝光逐漸縮減,到最後輝光幾乎消失不見,反而陽極那端的玻璃管壁泛著磷光,而綠色光芒的中央依舊有金屬片的影子。為了確認這個現象與陽極無關,他又做了 T 型的克魯克斯管,將陽極移到 T 的下端,讓陽極不在陰極射線的行進路線上,結果原來的地方還是出現磷光與金屬片的影子。 克魯克斯的實驗徹底排除氣體與陽極的影響,不僅證明了陰極射線的存在,而且顯示它具有極高能量,才會使得玻璃管壁發出光芒。問題是陰極射線究竟是什麼? 克魯克斯認為是一種帶電的原子,但赫茲等人則主張是類似電磁輻射的「以太波」(aether wave) (註一),兩派人馬爭論多年,始終沒有定論。一直要到1897年,J. J. 湯姆森才證明陰極射線是比原子還小的粒子,而且帶有固定的電荷,也就是如今所稱的電子(這段故事就留待下篇再講)。 除了電子,克魯克斯管還促成X光的發現。1895年侖琴 (Wilhelm Röntgen) 用克魯克斯管做實驗時,意外發現附近未拆封的底片竟然感光了,他將這能量比陰極射線還高的神秘射線命名為 X 射線,並在論文中附上妻子左手骨骼的X光照片,震驚了世人。 對於靈媒而言,侖琴夫人左手的 X 光照倒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既然肉眼看不見的骨骼可以拍得出來,那麼凡人看不見的鬼魂或精靈被拍到也不足為奇。有了這個科學發現可以假托,恰好又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大流感奪走許多人命,1910 年代開始出現更多用重複曝光偽造而成的靈異照片,降靈會也更加盛行。 始終未能忘情靈異現象的克魯克斯在研究科學之餘(註二),還陸續擔任「靈力研究學會」(Society for Psychical…

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一)蓋斯勒管的發明

我們之前在課本學過,J. J. 湯姆森 (Joseph John Thomson) 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不過陰極射線管並非湯姆森所發明,那麼,這個關鍵儀器是怎麼誕生的?這得從玻璃工匠蓋斯勒 (Heinrich Geißler) 說起。 將玻璃棒加熱至麥芽糖般的柔軟膏狀,再吹製成各種造型的吹玻璃工藝很早就有了,而這門近乎藝術的手工業往往也都是由家族成員世代相傳。1814年出生於德國中部一個小鎮的蓋斯勒,便是因此自小就參與家中的吹製玻璃工作。 隨著近代化學逐漸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化學實驗需要特製的玻璃器具,蓋斯勒18歲開始便代表父親至各地出差,承接各大學實驗室的客製化訂單。1852年,蓋斯勒到波昂 (Bonn) 為波昂大學承製實驗器材,決定在此定居下來,並在兩年後開設自己的工坊。 1857年,波昂大學的物理教授普呂克 (Julius Plücker) 問蓋斯勒能否做出更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原來法拉第在1838年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在玻璃管兩端置入金屬片,分別做為陰極與陽極,再將管內的氣體抽出,然後通上高壓電,結果出現一道明亮的光弧橫跨兩極之間,不過靠近陰極處卻是暗的(後來便稱為「法拉第暗區」) 沒有人可以解釋這奇特現象,而受限於當時的真空技術,也沒辦法做更進一步的實驗,只能就此不了了之。如今事隔近二十年後,普呂克見到蓋斯勒高超的玻璃工藝,讓他燃起破解氣體放電的希望。蓋斯勒不負所望,利用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水銀真空的原理,開發出真空幫浦,不但讓玻璃管內的氣體只剩千分之一大氣壓,還可注入不同氣體。 普呂克用這些真空程度甚於以往三百倍的「蓋斯勒管」進行實驗,結果通電後出現的不再是一道光弧,而是泛著柔和的輝光。普呂克發現不同氣體會產生不同顏色的光,後來的人便利用這個特點將蓋斯勒管改成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管。此外德國化學家本生 (Robert Bunsen) 和克希荷夫 (Gustav Kirchhoff) 於1859年發表光譜分析的論文後,普呂克和弟子希托夫(Johann Hittorf)也利用蓋斯勒管來觀測不同氣體的譜線,比用火焰燃燒還穩定。 普呂克還發現磁鐵會使輝光偏折,代表它會受到磁場影響。希托夫受此啟發,等到蓋斯勒的真空幫浦改良至可使真空程度小於萬分之一大氣壓,以及產生更高電壓的設備問世後,於1869年繼續進行實驗。他在玻璃管中間放置金屬片,結果輝光被阻隔在陰極與金屬片之間,而且金屬片的影子投射在陽極那端的玻璃上,代表輝光是由陰極射向陽極,而且是以直線行進;希托夫還特地用L型的蓋斯勒管加以證實。幾年之後,大家便都以「陰極射線」稱之。 希托夫雖然仍無法解釋陰極射線如何產生,至少已掀開了神祕面紗的一角,再來將由英國的物理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接棒探索。克魯克斯這個人相當特別,他不但篤信幽靈的存在,還積極參與降靈會,下一篇就來講他的故事。 參考資料:

發明氣泡室的人

1953年四月,美國物理學會在華盛頓特區舉辦一連三天的研討會。第一天的午餐時間,餐廳裡人聲鼎沸,27歲的年輕學者格拉澤(Donald A. Glaser)端著餐盤好不容易找到一張桌子坐下。他還視四周,懷疑到了最後一天星期六還會有多少人留下;尤其他的演講排在最後一場,到時聽眾恐怕只有小貓兩三隻。 格拉澤的演講題目是自己去年發明的「氣泡室」(bubble chamber)。這個構想早在1949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便一直在他心中縈繞;起因是他的指導教授安德森(Carl D. Anderson)寫在黑板上的一句話: 「對於今日那些S型掛勾(pothooks),我們做了什麼?」 S型掛勾指的是在「雲霧室」中有著奇特軌跡的粒子,也叫V粒子或奇異粒子。雲霧室內充滿飽和水蒸氣,利用活塞讓雲霧室內部空間瞬間膨脹,使得溫度急速下降;此時穿過雲霧室的宇宙射線若有帶電粒子,便會造成氣體分子游離,水蒸氣即在離子上凝結成小水滴,留下帶電粒子的軌跡。他的指導教授安德森就是在1932年發現正子的軌跡,成為首位證實反物質存在的人,而獲頒193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除了正子,還有其它物理方程式中預測的粒子也在雲霧室中現身,但1947年開始陸續發現的奇異粒子卻完全不在預期中,甚至也無法用當時的理論解釋。物理學家深感困擾,想要蒐集更多觀測資料加以研究,但這些粒子神出鬼沒,很少留下足跡。格拉澤1949年到密西根大學擔任講師後,一直思考著怎樣才能更容易捕捉到它們的蹤跡。 雲霧室的氣體密度低,和宇宙射線碰撞的機率自然比較低,若是改用密度較高的液體,觀測到的機率應該就會提高吧?於是格拉澤構思出氣泡室,裡面裝的不是氣體,而是液體;藉由加熱和調整壓力讓液體處於沸點以上卻不沸騰的過熱狀態。此時若有帶電粒子通過,受碰撞的液體便會局部沸騰而產生細微的氣泡,便是粒子的運動軌跡。 格拉澤於1952年做出約拇指大的迷你氣泡室,興沖沖的跟「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與「國家科學家金會」申請研究經費,卻都遭到質疑而被拒絕。看來這次研討會的主辦單位也不看好他的發明,才把他的演講排在最冷清的時段。正當他內心無奈的怨嘆時,突然聽到有人問他能否一起坐,他回過神來,原來是在核子物理頗負盛名的阿瓦雷茲(Luis Alvarez,在曼哈頓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 格拉澤在交談中提起自己的發明,阿瓦雷茲聽完眼睛一亮,告訴他自己雖然無法留下來聽他的演講,但鼓勵他絕對不要氣餒。原來阿瓦雷茲正在參與建造當時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如果格拉澤的氣泡室真的可行,絕對是如虎添翼,可以發現更多次原子的秘密。 格拉澤回去後用不同液體(包括啤酒)做實驗,並繼續改良氣泡室。1959年,他應阿瓦雷茲之邀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著手打造2米長的氣泡室,用於捕捉粒子加速器所產生的粒子。這台氣泡室啟用後果然捕捉到未曾發現的粒子軌跡,格拉澤隨即於1960年因發明氣泡室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阿瓦雷茲也因在氣泡室中發現大量的粒子共振態,獲得196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氣泡室的成功證明許多大師都看走眼,其中也包括粒子物理權威費米。其實他比格拉澤更早有此構想,但經過計算後發現並不可行,還寫在他所著的教科書上。格拉澤後來接受訪問時便說:沒有人會質疑從不犯錯的費米;好在自己當時沒看過這本教科書,否則絕對早就放棄氣泡室的構想了。 參考資料:

發明迴旋加速器的人

在電影中,歐本海默走進勞倫斯(Ernest Lawrence)的實驗室時,見到他正在打造迴旋加速器。沒錯,迴旋加速器就是勞倫斯發明的,剛好今天是他的冥誕(1901年8月8日),來分享一下他如何發明這個影響深遠的裝置。 天然放射源 1909年,拉塞福於用鐳所輻射出來的α粒子轟擊金箔,赫然發現α粒子竟會反彈,按他自己的形容:「簡直就像是朝著一張紙巾發射十五吋砲彈,結果砲彈卻彈回來打到你自己!」。面對此一事實,拉塞福才提出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集中於原子核,週遭圍繞著電子的原子模型。 十年之後,拉塞福又用α粒子轟擊氮氣,竟出現原本沒有的氫原子核(拉塞福便命名為質子)與氧氣。顯然既然氧是由氮變成的,那麼是不是可以也用同樣方法,將別的元素轉化成另一種元素,甚至鍊土成金或是製造出尚未發現的元素? α粒子實際上就是氦原子核,本身帶正電,而越重的元素其原子核內部的質子越多,對α粒子的正電排斥力也就越強,使得天然放射源所產生的α粒子難以接近,無法一探究竟。拉塞福便在1927年大聲疾呼,要物理學家找出產生高速粒子的方法。 直線加速器 就在1927這一年,從挪威來到德國攻讀物理博士的威德羅(Rolf Widerøe)發現了一篇的論文。這篇論文是瑞典科學家伊辛(Gustaf Ising)於1924年發表的,裡面描繪出直線加速器的構想,也就是在帶電粒子的行進方向上安置多個高壓電場,來推動粒子加速前進。 不過伊辛並沒有把機器做出來,也不知道直線加速器的構想是否真的可行。威德羅便決定以此做為博士論文的題目,結果他藉由轉換電場的正負極方向,先推後拉地加速鈉離子和鉀離子,而於1928年成功將這兩種粒子的速度提高兩倍到5萬電子伏特,完成世上第一台直線加速器。 不過物理學家所需的粒子至少要達百萬電子伏特以上,威德羅這台加速器所能賦予的能量遠遠不足,只能算是完成概念驗證,並不具實用價值。但若要做出百萬電子伏特以上的直線加速器,不但需要很大的空間,也要很高的電壓,建造費用與運作成本都相當高昂。正當歐洲的物理學家試圖克服困難,打造更高能量的直線加速器時,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未滿30歲的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卻另闢蹊徑,想出另一種加速粒子的方法。 迴旋加速器 勞倫斯出生在南達克達州的一個小鎮,憑藉著優異的學術表現,24歲就取得耶魯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並在隔年獲聘為助教授。1928年他轉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隔年春天,他在圖書館翻閱期刊時,看到威德羅的博士論文。雖然勞倫斯只懂一點德文,無法全然了解論文內容,但還是從插圖看出來粒子加速的原理。他興起也來造一台直線加速器的念頭,但計算後發現要將粒子加速到一百萬電子伏特,所需的距離遠超過現有的實驗室空間。 他尋思是否可能讓加速器擺得進實驗室,忽然靈機一動:把直線改成螺旋狀,用磁場引導帶電粒子的行進方向,如此就能縮小加速器的尺寸,而且不必用到很高的電壓,就能讓粒子逐步加速到極高的能量。勞倫斯立刻找了研究生李文斯頓(Stanley Livingston)幫忙打造,他們先做出直徑僅4吋的迴旋加速器(Cyclotron),於1931年1月把質子加速到8萬電子伏特,只用到1,800伏特的電壓。 李文斯頓憑此成果拿到博士學位後,繼續和勞倫斯合作,著手把迴旋加速器的尺寸加大到11吋。1931年8月3日,出差在外的勞倫斯收到一封電報,寫著:「李文斯頓博士要我告訴你,他已經獲得1,100,000伏特的質子。他還要我加上”Whoopee!”。」這無疑是勞倫斯預先收到的最佳生日禮物。 達成這個重要里程碑後,勞倫斯在8月26日就向學校爭取到設立「輻射實驗室」,繼續打造更大的迴旋加速器。他們陸續完成27吋、37吋的尺寸,到了1939年5月已達60吋,可將粒子加速到16百萬電子伏特。 貢獻與影響 自1938年起,輻射實驗室就轟出許多前所未見的放射性同位素,同時也用來進行腫瘤的醫療實驗。193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便頒給勞倫斯,以表揚他在「迴旋加速器的發明和發展及因此取得的成果,特別是在人造放射性元素方面」。不過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勞倫斯直到隔年二月底才在柏克萊校園內接受頒獎。 曼哈頓計畫啟動後,勞倫斯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除了向上層力薦歐本海默,本身也負責製備原子彈所需的鈾燃料,所用的便是迴旋加速器改裝而成的巨型質譜儀,以「電磁分離法」將鈾-235與鈾-238分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輻射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麥克米蘭(Edwin McMillan)針對粒子質量會隨著速度提高而增加的相對論效應,於1945年打造出同步加速器,再次突破迴旋加速器的能量瓶頸;到1974年,這所實驗室已經發現16種新元素,另外還發現了反質子與反中子。 輻射實驗室後來改為隸屬於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至目前為止,這所實驗室誕生了十五名諾貝爾獎得主,除了勞倫斯本人,我國的李遠哲也是其中之一。 另外勞倫斯於1952年在柏克萊東方60公里處設立的分支實驗室,後來獨立為「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去年在核融合上也取得重要突破。他們於2022年12月首度達成輸出能量(3.15 百萬焦耳)大於輸入能量(2.05 百萬焦耳)的「能量淨增益」里程碑,前天(8月6日)又宣布,獲得比上次更多的輸出能量。 這些科學成就都需要政府挹注鉅額經費才能達成,而這正是勞倫斯在戰後不斷鼓吹的「大科學」。196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也曾在柏克萊為勞倫斯效力的阿瓦瑞茲(Luis Alvarez)便在悼念他的文章這麼說:「他一定會被記得是迴旋加速器的發明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應該被記得是現代科研方式的發明人。」 按:本文改寫自發表於本月(8月號)的《工業材料》雜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