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影印機的誕生
1938年秋天,32歲的卡爾森(Chester Carlson)下班後,走上紐約皇后區一處公寓二樓的一個房間。他打開門,宛如雞蛋壞掉的味道迎面而來,這是他近日做實驗所遺留的氣味,每次乍聞仍覺得刺鼻。他打開燈,用布蒙上口鼻,然後從櫃子拿出硫磺,繼續他的實驗。
發明緣起
卡爾森早就習慣蠟燭兩頭燒。由於父親罹患結核病與脊椎關節炎,家中經濟拮据,他自8歲起就得利用課餘時間打工以分擔家計。他求學過程就這麼半工半讀,好不容易1930年自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進入貝爾實驗室的專利部門,誰知三年後就因經濟大蕭條而被裁員。
卡爾森花了一年時間才在一家電池公司找到工作,依舊負責專利事宜。他和同事常須要複印多份專利文件,無論是用油印機或酒精複印機,都必須先製作母版,相當麻煩;柯達公司的照相複製雖可直接使用現有文件,成本卻又過於高昂。他不時設想是否有更快速、更便宜的複印方式。
1936年,卡爾森為了加強本職學能,到法學院夜校就讀,但由於買不起法律書籍,只能到圖書館借閱抄寫。用手抄寫費時又費力,讓他更興起發明影印機的決心。恰好他在圖書館發現匈牙利物理學家塞萊尼(Pál Selényi)的一篇論文,裡面提到某些帶有靜電的材料,經光線照射會失去靜電荷,讓他想出「電子照相術」的原理。

卡爾森利用下班時間在家裡廚房進行實驗,搞得臭味久久不散,不時還燃燒起火,最後老婆實在受不了,勒令他移到別的地方,他才跟丈母娘租下皇后區阿斯托利亞(Astoria)37街這間公寓。
1938年10月22日這一天,他終於成功印出世界上第一張影印複本;上面印的是他所寫的文字:「10.-22.-38 ASTORIA」,以紀念這一天與誕生地。

商品化
卡爾森深知商業化需要相當資源的投入,於是向IBM、GE等大型企業展示,怎奈沒有一家感興趣。就在他四處碰壁,決定放棄時,1944年的某一天,卡爾森因為所負責的專利訴訟案,和巴特爾(Battelle)研究機構派來擔任證人的工程師商談。卡爾森無意間提及自己發明的電子照相術,沒想到這位工程師很感興趣,邀他來公司展示,結果巴特爾願意投資他繼續開發。
兩年後,相紙製造商哈洛得(Haloid)也加入投資行列,並主導了商品的開發,最後終於在194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影印機,命名為Xerox Model A——取自希臘文”Xeros”(乾燥),以別於柯達公司採用沖洗相片的「濕式」複印方式。
不過Model A仍須使用蠟紙,售價也偏高,賣得並不好,直到1959年開發出使用普通紙的Xerox 914,並改採月租方式才大受歡迎。哈洛得公司於1961年乾脆將公司改名為”Xerox”(全錄),從此成了影印的代名詞(就像現在google是搜尋的代名詞一樣)。
影響
影印機不僅改變了資訊的複製與傳播,全錄公司本身也成為電腦科技的引領者。由於深感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全錄於1970年在加州帕羅阿圖(Palo Alto)成立研究中心,雷射印表機與乙太網路都誕生於此處,彩色電腦螢幕、滑鼠、圖形介面等技術也是在此商品化,可說是塑造了現代電腦的樣貌。
至於卡爾森本人,也因為影印機的專利金收入而致富。1968年《財富》雜誌還將他列入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不過卡爾森去函表示雜誌多估了一億五千萬,自己的財富其實不到五千萬美元。卡爾森所言屬實,因為他已默默陸續捐贈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給公益事業與學校。
卡爾森不但秉持「死為窮人」(”to die as a poor man”)的理念,也徹底身體力行。但就在1968那年,他於紐約戲院看電影時心臟病突發,62歲就離開人世,來不及達成散盡家產、回饋社會的終極目標。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