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don_Moore_2014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也是 Intel 共同創辦人的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 於 3 月 24 日以 94 歲的高齡過世了。這兩項成就儼然是摩爾一生的註腳,而這似乎也是一般人對於他的僅有認識,不過關於摩爾,其實還有許多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值得一提。

一、 摩爾並非主動踏入半導體業

摩爾從出生到 1954 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一直都待在加州。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做基礎研究,一年多後他思鄉情切,加上想要改做偏實際應用的研究,於是向美國能源部轄下、位於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不遠處的勞倫斯利佛摩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投寄履歷。結果他如願收到錄取通知,卻發現工作內容與核子武器有關,原本雀躍不已的他決定忍痛放棄,寧可繼續留在霍普金斯大學

沒想到不久後他竟接到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的電話,原來蕭克利剛成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在找人。摩爾回絕頂尖機構的工作機會,反而引起蕭克利的注意,因此主動和摩爾聯繫。蕭克利大名鼎鼎,工作地點又緊鄰帕洛奧圖,對摩爾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馬上一口答應。於是他成為蕭克利實驗室的第 18 號員工,從此踏入半導體業。

二、 先有摩爾當「七叛徒」之首,才有「八叛徒」

蕭克利生性好疑、脾氣暴烈,常常不留情面地當眾奚落屬下,但大家因為相信公司前景仍默默承受,誰知蕭克利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突然做出不合理的產品策略。摩爾和另六位同事認為這會危及公司存亡,決定採取行動,由摩爾出面向出資的大老闆攤牌,要求讓蕭克利只管技術,經營管理另交由別人負責,否則就要集體出走。

一邊是七個菜鳥,另一邊是諾貝爾獎得主,大老闆當然選擇支持蕭克利,於是摩爾等人在一家證券公司的協助下,開始展開自立門戶的計畫。證券公司認為他們還缺一個有管理經驗的人帶領大家,於是摩爾等人努力說服同事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才順利獲得「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投資,於 1957 年成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史稱「八叛徒事件」。

「八叛徒」成立快捷半導體後的合照;摩爾在最左邊,中間最前方那位即是諾宜斯。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三、 摩爾定律其實與摩爾原先預測不同

1959 年,八叛徒中的赫爾尼 (Jean Hoerni) 和諾宜斯先後發明平面製程和積體電路這兩項獨門技術,公司業績蒸蒸日上,帶動產量增加—技術提升—成本下降的正循環。

摩爾於 1965 年發現晶片內的元件數量幾乎是每年倍增,便大膽預言未來十年都會維持這樣的趨勢;到了 1975 年他又修正為每兩年增加一倍。結果後來的實際進展恰恰介於摩爾兩次預測之間:大約是每 18 個月增加一倍,這個規律至今仍未失效,因此被冠以「摩爾定律」的美名。

四、 創立 Intel 並非摩爾的主意

費爾柴爾德於 1959 年執行當初投資時協議的選擇權,買下八叛徒的所有持股,他們八人因此喪失快捷半導體的合夥人身分,一些人隨即辭職創業。諾宜斯和摩爾仍堅守崗位,帶領公司快速成長,不料費爾柴爾德後來空降管理團隊,並將快捷半導體的獲利挪去補貼其它關係企業,被架空的諾宜斯忍無可忍,終於在 1968 年決定找摩爾一起再度創業。

已年屆四十的摩爾原本相當猶豫,但聽完諾宜斯要做記憶體的計畫,便放膽與他共進退。摩爾建議把治軍嚴謹的葛洛夫 (Andrew Grove) 一起拉出來,諾宜斯原本不喜歡葛洛夫的管理風格,但在摩爾的堅持下還是同意了。他們三人成為合作無間的鐵三角,將 Intel 打造成矽谷的指標;1971 年開發出第一顆微處理器,更開啟了個人電腦的時代。

Intel 鐵三角於 1978 年的合照,由左至右依序是葛洛夫、諾宜斯與摩爾。
圖片來源:Wikipedia

五、 Intel 原本不叫 Intel

諾宜斯和摩爾原本要按一般慣例,以創辦人的姓氏做為公司名,但他們兩人的姓氏合起來變成「雜訊再多點」(Noyce Moore),絕對會讓投資人退避三舍,只好用姓氏字首取名為「NM電子公司」,後來才再改名為 Intel,代表「積體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意。

摩爾於 1979 年自諾宜斯手中接下執行長及董事長的位置,再於 1987 年和 1997 年先後將執行長與董事長的職位交棒給葛洛夫。摩爾退休後捐出價值 50 億美元的股票成立慈善基金會,資助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與舊金山灣區的教育機構。

若想進一步了解半導體的發展歷史與矽谷如何形成,可參閱我所寫的《蕭克利與八叛徒》一書。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