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usy week in space

當太空從美蘇爭霸轉為群雄並起

當太空從美蘇爭霸轉為群雄並起

當太空從美蘇爭霸轉為群雄並起

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眾星雲集,NVIDIA、AMD、Intel、Qualcomm等世界級晶片廠商的執行長都親自來台,堪稱台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科技盛會,尤其黃仁勳更是颳起搖滾巨星般的旋風,每天佔據了媒體版面。其實就在這一週,太空探索也是熱鬧非凡,而且頗具意義,值得國人關注。

首先是中國繼2019年的嫦娥四號後,今年6月2日嫦娥六號再度登陸月球背面。嫦娥六號的著陸器完成土壤採樣後,於6月4日從月球表面起飛,兩天後成功與軌道器會合並轉移樣本。一旦順利返抵地球,將是人類首度取得來自月球背面的樣本,有助於了解月球的形成與演化。

接著是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太空船(Starliner)。2012年,波音和SpaceX同時贏得NASA的載人計畫,但SpaceX早在2020年就載送太空人往返國際太空站與地球,波音的Starliner卻因各種故障而不斷延誤。今年6月5日,Starliner終於成功發射升空,將兩名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讓NASA之後的計畫更無後顧之憂,也等於正式宣告商業太空飛行又多了一個玩家。

緊接著,SpaceX於6月6日進行星艦(Starship)的第四次飛行試驗。星艦是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包含超級重型推進器與載人飛船兩部分;NASA預計用於重返月球的「阿緹米斯計畫」(Artemis program),馬斯克更寄望用它來進行火星移民計畫。

第四次飛行試驗中,推進器的33個發動機在升空時有一具故障;降落時需用到13個發動機,又有一具未能點火,但仍飛到預定高度並順利降落海面。而脫離推進器的飛船在重返大氣層時,雖然有些隔熱瓦脫落,前襟翼也因過熱而部分結構受損,但仍成功轉身,完整地濺落於海上,達成回收目標。這次試驗為人類再度登月以及星際飛行又邁出重要的一步。

兩天之後,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在6月8日進行第七次的商業太空飛行,四名私人乘客搭乘維珍銀河兩位太空人所駕駛的團結號太空船(VSS Unity),抵達次軌道體驗失重狀態後平安返回。雖然這是團結號最後一次飛行,但維珍銀河將打造下一代太空船,不會在商業太空旅行中缺席。

****

6/2到6/8這短短的一週內,來自不同機構的四艘太空船陸續完成具有相當意義的飛行任務,令人目不暇給之餘,似乎也極具代表性地象徵著:太空已從美蘇兩個強權爭霸,邁向群雄並起的時代(別忘了印度的「月船3號」(Chandrayaan-3) 也在去年7月成功登陸月球南極,而且只花了7,500萬美元)。

我不禁想起今年三月到佛羅里達參觀甘迺迪太空中心的遊客園區,看到「火箭花園」豎立著從1958年發射美國的第一顆衛星,一直到2000年發射火星探測車,等等功成身退的火箭。這固然是緬懷過去榮光的紀念,但從另個角度看,卻也是美蘇太空爭霸時代的悼念墓園。

(火箭花園中陳列的火箭如下:

Juno I:1958年發射美國的第一顆衛星;
Juno II:1959年發射美國第一個脫離地球軌道的探測器先鋒四號掠過月球;
Delta:1960年將表層鍍鋁的巨型氣球送上一千公里處的地球軌道,完成首度的越洋電視轉播;
Mercury-Redstone:1961年將美國第一位太空人薛帕德送上180公里高的次軌道;
Mercury-Atlas:1962年將約翰·葛倫送上250公里的地球軌道,成為美國第一位在太空環繞地球的人;
Atlas-Agena:1961年至1965年多次發射月球探測器遊騎兵號,拍攝月表照片為登月做準備;
Gemini-Titan II:原本為洲際飛彈而設計,1965、66年發射雙子星號太空船,完成對接任務;
Saturn 1B:在阿波羅計畫中一直用到1968年發射首度載人的阿波羅七號,1970年代又用於載送太空人到太空站;
Delta II:1989年開始進行一百五十多次任務,包括發射GPS衛星,及2000年代發射火星探測車精神號與機會號。)

當然,更多國家與民間機構加入太空探索,絕對是件好事。事實上,除了這些檯面上的大咖,還有許多較小公司也競相投入低軌衛星這類較不需要龐大資源的太空產業。天下文化在今年二月出版,由《鋼鐵人馬斯克》作者范思(Ashlee Vance)所寫的《太空商業時代》便介紹了其中四家先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買來看看。

從這些已在太空產業取得相當進展的公司身上,或許可以省思在群雄並起的太空商業時代,我國應有怎樣的定位與策略。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