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蘇聯不聲不響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這可把美國給嚇壞了,此時正值冷戰時期,雙方算是暫時用核子武器達成恐怖平衡,如今蘇聯能夠將衛星送上太空,恐怕就有能力將搭載核彈的洲際彈道飛彈射到美國本土,這怎麼得了!
其實美國陸軍早在1945年德軍節節敗退時,策劃了「迴紋針行動」,就前往德國秘密帶回超過 1,600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其中包括V2火箭的發明人馮·布朗(Wernher von Braun)。美國自恃握有這張王牌,以穩健的步伐發展火箭技術,完全沒料到竟被蘇聯超前一步。
於是乎,在朝野皆有一致共識之下,國會很快地通過《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於1958年7月29日送交美國總統艾森豪簽署生效,正式宣告「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簡稱NASA)成立,並於10月1日正式掛牌運作。
為了全力追趕,美國政府解散已有43年歷史的「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由NASA接收其八千名人員,包括三個主要實驗室與兩個測試中心。並把陸軍彈道飛彈署、海軍研究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的噴射推進實驗室,也都併入NASA;還有空軍與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署」(即現在的DARPA)手上的太空計畫也都移交給NASA。
資源集中整合完畢後,NASA馬上啟動載人太空飛行的「水星計畫」,雖在1961年5月將美國第一位太空人薛帕德(Alan Shepard)送入地球軌道,卻又落後蘇聯一個月。甘迺迪總統因此發下豪語,要在十年內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期望在太空競賽中一舉超越蘇聯。
結果NASA不辱使命,經由「雙子星計畫」與「阿波羅計畫」的多次太空任務,最後果真在1969年將阿姆斯壯與艾德林送上月球,並安全返航。此後NASA又完成五次載人登月任務,而蘇聯一次也做不到。

NASA不但讓美國在太空競賽中遙遙領先,也透過國際太空站的計劃,讓全球科學家都能進行太空實驗。而它本身做出的科學貢獻更是難以衡量,例如
——諸多無人探測器以遙測或登陸的方式,揭開太陽系其它行星的神秘面紗,有幾個甚至已飛出太陽系外繼續航行;

——哈伯、錢卓拉、史匹哲、克卜勒、詹姆斯韋伯等太空望遠鏡,觀測宇宙深處的星系、系外行星、黑洞,讓我們更了解宇宙奧秘;

——為現今通訊網路、全球定位系統、氣象預報及地理遙測、……等衛星應用奠定了基礎。
NASA雖然誕生於美蘇冷戰,但其實早已超越軍事國防上的的角色。數十年來,NASA宛如代表人類一次次探索未知的疆界,所收集到無數珍貴的資料也分享給全世界,充分展現科學開放、共享的精神。雖然近年來因預算刪減,美國許多太空計畫已交由Space X等民間公司承接,我們期待未來NASA仍將擬訂開創性的計劃,繼續為太空探索寫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