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夏日某一天,物理學家克希荷夫與化學家本生一如往常相偕散步。他們談起幾天前兩人好玩地用分光鏡觀測鄰鎮大火,竟從中辨認出鍶與鋇的特有光譜。
說著說著。克希荷夫突然停下腳步,瞄了一眼天上的太陽,轉頭對著本生說:「本生,我一定是瘋了!」
1859年夏日某一天,物理學家克希荷夫與化學家本生一如往常相偕散步。他們談起幾天前兩人好玩地用分光鏡觀測鄰鎮大火,竟從中辨認出鍶與鋇的特有光譜。
說著說著。克希荷夫突然停下腳步,瞄了一眼天上的太陽,轉頭對著本生說:「本生,我一定是瘋了!」
凡納爾·布許(Vannevar Bush)?相信即使是科技產業的圈內人,大多也都對於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其實他對現代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電腦、網際網路、人機介面與多媒體應用,倘若一路回溯過往歷史,最終都會發現他的身影。
1801年七月裡的某一天,慕尼黑一棟房屋突然間轟的一聲棟倒塌了。14歲的玻璃工學徒夫朗和斐被埋在瓦礫堆下,大聲呼救。當瓦礫被挪開時,陽光照到夫朗和斐的眼睛,他不由舉起手來遮擋。他看著從指縫間穿過的光線,萬萬想不到他灰暗的人生自此也將被照亮,而且未來他還將會發現陽光中隱藏的秘密。
面對這些無限大衍生的種種矛盾,數學家普遍認為無限只能當作一種概念,不能加以計算或比較大小。數學王子高斯就嚴肅表示:「我反對將無限量看成真實的實體來運用,這在數學之中是永遠不被允許的。無限只是一種說法而已。」直到不信邪的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出來挑戰長久以來的禁忌,用集合論照出無限大的真正原形。
門得列夫試了很久,卻總是顧此失彼,最後終於精疲力竭而不支睡著。睡夢中一張表格驀然浮現,化學元素以他未曾想過的方式排列,卻恰能各安其位。他自夢中驚醒,趕緊拿出紙筆,趁記憶猶新將它如實畫下……
我在2月19日那篇〈哥白尼冥誕〉中提到西元前二百多年的希臘學者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of Samos)推算出太陽的大小是地球的300倍。有讀者問道:他是怎麼推算的? 首先,阿里斯塔克斯在月全食時,從地球的影子剛好遮住一半月表時開始計時,直到月球完全被遮住後又冒出一半來,估算出地球的影子是月球直徑的2倍,因此地球直徑是月球的3倍。 接著他知道上弦月和下弦月時,太陽、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剛好是直角三角形,在量測出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夾角為87°後,便可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月球到地球的20倍(註)。 由於太陽和月球看起來一樣大,但太陽卻是20倍遠,代表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20倍大。而地球直徑是月球的3倍,因此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6.7倍,體積便是地球的300倍。 如今我們知道實際上地球直徑是月球的3.7倍,太陽的直徑則是地球的109倍,阿里斯塔克斯對月球的估算還可以,但太陽大小就差太多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夾角為89.5°,而他用87°去推算,雖然只差了2.5°,但隨著距離越遠,誤差便越來越大。 不過這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誤,畢竟在尚無天文觀測器材的當時,他能估算出87°應該已是最佳表現了。撇開這個技術問題,阿里斯塔克斯從月食的成因、軌道運行,到幾何學的運用,都做出正確的推理,而這也充分展現了科學思維如何突破時代的限制,成為文明推進的重要力量。 另一位古希臘學者也憑藉抽象推理,在二千二百多年前就算出地球的大小,可參考我寫過的〈如果你在兩千多年前,如何知道地球大小?〉。 註:當時還沒有三角學,所以阿里斯塔克斯並不是直接用角度度數和三角函數來計算,而是根據角度和直角相差1/30(尚不清楚他是用觀測或用推算得知的),再用幾何方法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月球到地球的18到20倍之間。 參考資料:
1955年初,來自威斯康辛的裘安(Joanne Schieble)挺著大肚子來到舊金山準備在此生產。寶寶的生父是來自敘利亞的研究生,裘安的父親堅決反對他們結婚,她在家鄉無法墮胎,拖了一陣子後才遠赴舊金山,住進一所未婚媽媽之家。 創辦的醫生不但會為她接生,也如她所願,找到一位律師和他太太願意領養寶寶。2月24日那天,寶寶哇哇墜地,但這對夫婦發現不是他們想要的女孩後,竟臨時反悔。 醫生趕緊找到一個藍領家庭願意領養,先生保羅·賈伯斯(Paul Jobs)高中就輟學,現在從事二手車的買賣與維修。裘安原本堅決反對,一直拖到夏天才完成領養手續。她萬萬沒想到她的寶寶在這個家庭長大後,竟成為改變世界的巨人。 在養父的影響下,史蒂夫·賈伯斯從摸索車上的電子器材開始,而愛上各種新奇精密的裝置。1970年高二時,賈伯斯認識了大他5歲的大學生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兩人一見如故,常一起腦力激盪,開發電子產品。 1974年,賈伯斯放棄大學學業,到開發電視遊戲機的雅達利公司(Atari)工作。第二年他和沃茲尼克參加業餘愛好者組成的「自製電腦俱樂部」,沃茲尼克很快在6月就開發出蘋果一號的原型機,這是第一台按下鍵盤就立刻在螢幕上顯示字元的電腦。 當時電腦都還是中、大型主機,只有軍方或企業在使用;迪吉多電腦總經理奧森(Ken Olson)在1977年曾說:「人們沒有理由在家裡放一台電腦」,正反映出一般人的看法。然而,賈伯斯卻深信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便說服沃茲尼克辭去在惠普的工作,並拉了一位雅達利的同事,三人於1976年創立蘋果電腦公司,開啟了個人電腦的時代。 不過隨後跟進的IBM採開放授權的策略,在IBM相容電腦的大軍壓境下,蘋果電腦業績一路下滑,賈伯斯終於在1985年被迫離開他一手創辦的公司。不過前一年推出的麥金塔個人電腦,搭配使用者圖形介面與滑鼠,以直覺易用的操作介面取代複雜費時的鍵盤指令,卻讓微軟也於1990年跟進推出Windows介面,個人電腦從此全面改頭換面。 在被放逐期間,賈伯斯仍維持一貫的創新精神,他另創的NeXT電腦雖然出師不利,但其中許多技術在他1997年鳳還巢,重掌蘋果電腦後,還是融入蘋果的新產品中發揮作用。而他在這段期間收購的皮克斯(Pixar)動畫工作室,也改變了動畫電影的樣貌。 2000年,賈伯斯「重新發明」隨身聽,所推出的iPod連同稍後推出的iTune,徹底改變了人們聆聽與購買音樂的習慣。 2007年推出的iPhone更是以觸控螢幕結合各項科技,重新定義了手機,從單純的電話功能擴展到拍照、聽音樂、收發郵件、看影片、上網等多項功能;如今手機已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必備裝置。2010年又推出平板電腦iPad,讓電腦與網路與生活更密切結合,也翻轉了整個PC產業。 儘管賈伯斯所主導的科技產品並非他自己的發明,但他卻總是扮演時代的先驅,以絕不妥協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才能完成這些極具開創性的產品。我們不免設想:如果賈伯斯沒有因為胰臟癌於2011年辭世,會不會有更多”One more thing”的時刻,看他掏出真正令人驚豔、改變世界的新發明……。 參考資料: 《賈伯斯傳》,Walter Isaacson 著,廖月娟等人譯,天下文化出版
Netflix上有部動畫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這是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敘述15世紀的歐洲某國,不但民眾普遍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教會更奉為不容質疑的基本教義,若有人膽敢提出不同觀點,甚或僅是收藏這類文書,便會被逮捕入獄,慘遭酷刑或處決。然而,仍有一群人為了追求科學真理,前仆後繼地冒著生死安危,偷偷流傳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資料,最後才有哥白尼發表地動說(也稱日心說)。 這部作品某種程度呈現了地動說歷經艱難的歷史過程,不過在裡面所設定的年代,教會其實還沒對地動說嚴厲打壓。今天2月19日是哥白尼冥誕,在介紹其生平的同時,就順便來談談這段歷史。 首先,在哥白尼之前,的確就曾有許多人主張地動說。例如西元前二百多年,和歐幾里得同時代的希臘學者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of Samos),就推算出太陽的半徑將近是地球的7倍,也就是說體積大約是300倍。他認為太陽繞著小那麼多的地球轉實在太沒道理,應該是地球繞著太陽運行才對;他同時指出地球在自轉,因此才有日夜變化。 五世紀的羅馬學者卡佩拉(Martianus Capella)雖沒主張地動說,卻提出金星和水星繞著太陽轉的運行模型。15世紀的德國(當時仍是神聖羅馬帝國)樞機主教尼可拉斯(Nicholas of Cusa),也明確表示:「地球就是星球,與其他星球無異,既非宇宙中心,也不是靜止不動,……。」他們兩人的主張後來都讓哥白尼有所啟發。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教會不是嚴禁地動說嗎,為什麼一個樞機主教竟會公然主張?事實就是當時地動說尚未被視為異端邪說,教會高層得知哥白尼的學說後,甚至深感興趣。 哥白尼於1473年出生在波蘭,10歲時父親過世,便由經商有成的舅舅領養。幾年後,舅舅當上地區的主教,特地在哥白尼完成大學學業後,安排他前往義大利研讀教會法典,為未來的教會生涯鋪路。不過他在大學時曾研讀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得與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對利用數學分析天體運行很感興趣,因此他到義大利求學時,也花很多時間在天文學上。 當時已流傳一千多年的托勒密模型是基於地心說,又最能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觀測結果,因此被奉為圭臬。但在哥白尼心中,上帝一定是以簡潔優美的方式創造世界,托勒密模型需要許多周轉圓與偏心圓,太過繁複,應該不是正確答案。 哥白尼30歲拿到教會法典的博士學位後,回到波蘭擔任舅舅的助手。九年後舅舅過世,他被派到弗勞恩堡這個北方小城擔任神父,工作之餘便觀測星象。1514年,哥白尼將日心說的綱要寫成小冊子,但只私下分送給朋友傳閱。在獲得更多觀測資料後,他終於在1532年完成《天體運行論》的初稿,但仍然不肯公開發表。 不過在讀過的朋友口耳相傳下,哥白尼的理論傳到教宗克萊孟七世(Clemens PP. VII)的秘書耳中,他於 1533年向教宗與幾位紅衣主教簡報日心說,結果他們都很感興趣。三年後,一位紅衣主教還特地寫信給哥白尼,請他盡快出書讓其他學者分享研究。但哥白尼一直拖到風燭殘年時才將《天體運行論》付梓,據說印製好的書在1543年5月24日他臨終之際,剛好送到他床前,哥白尼撫摸著封面安詳去世。 如果哥白尼在世時,教會對於地動說尚持開放態度,那就不用擔心遭到教會迫害,既然如此,他為什麼拖延近三十年,直到死前才出版嘔心瀝血之作《天體運行論》?最可能的原因是他深知自己的理論仍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至於是哪些問題,可參考我之前寫的〈科學或信仰?哥白尼的日心說〉。
1791年的某一天,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的實驗物理教授伏打(Alessandro Volta)翻開剛出版的期刊,裡面一篇題為〈論肌肉動作的電效應〉的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篇論文是由54歲的義大利醫生伽伐尼(Luigi Galvani)所寫,描述他過去幾年用青蛙進行的實驗。他先是發現轉動用來產生靜電的起電盤,或是天空出現閃電時,會隔空讓死掉的青蛙雙腿抽動。後來他發現即使沒有這些外部電力,光是將青蛙的下半身掛到鐵架上,蛙腿也會自發性地抽動,他認為這是因為青蛙體內原本就有電,經由肌肉神經碰觸到金屬而釋放出來。伽伐尼因此主張除了靜電和大自然的雷電,還有第三種電——動物電。 伏打讀完論文後眉頭一皺,對動物電的說法深感懷疑。他出生於1745年2月18日,雖然比伽伐尼小8歲,但對於電的研究卻早就享有盛名。伽伐尼所用的起電盤,便是伏打於1775年改良發明的,一推出就大受歡迎,成為將靜電注入萊頓瓶的最佳工具。 伏打重覆伽伐尼的實驗,用銅鉤串起青蛙下半身,掛在鐵架上,蛙腿的確如論文所寫的那樣產生抽動。不過倘若不用銅鉤,而是改用和鐵架相同材料的鐵鉤,蛙腿就不會抽動了。於是伏打隨即發表論文,直陳伽伐尼宣稱的動物電並不存在,而是銅、鐵兩種不同金屬之間有電位差,產生的電流經過青蛙的肌肉神經才引起抽動。 伽伐尼不甘示弱,又進行其它實驗來證明蛙腿收縮和金屬無關。伏打也不斷挑出伽伐尼實驗的缺失,雙方你來我往地打了幾年筆仗後,伏打想到如果沒有蛙腿也會產生電流,就可以徹底證明無關乎所謂的動物電了。經過多次實驗,伏打找到最佳組合:將許多銀片與鋅片交替堆疊起來,每對銀片與鋅片之間再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就能產生強烈的電流。 就這樣,伏打發明了史上第一個電池——「伏打堆」。伏打的論文於1800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後,除了取得與伽伐尼多年爭辯的最終勝利,使得動物電的主張被學界揚棄(註),更重要的影響是,加速了電學的進展。 這是因為萊頓瓶雖然可以貯存靜電,但一旦觸碰,所有靜電即瞬間傾洩而出,難以用來做電學研究。如今伏打發明的伏打堆不但能持續產生穩定的電流,又非常容易製備,有需要的科學家都可以自己製作一套來做實驗。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的朋友卡萊爾醫生 (Anthony Carlisle)和化學家尼寇森 (William Nicholson),就是在收到論文後試圖複製伏打堆,無意間將水電解出氫氣與氧氣,開啟了電化學這個全新的領域。 幾個月後,德國化學家里特(Johann Ritter)進行水電解的量化實驗,測量出產生氫氣與氧氣的比例,並進一步發現電鍍的化學反應。英國化學家戴維爵士 (Humphry Davy) 也是利用伏打堆電解礦石,而於 1807 年發現世人仍不知道的元素鈉和鉀,隔年他又陸續電解分離出鈣、鍶、鋇、鎂、硼等新的化學元素。 除了電化學,伏打堆對於物理也有深遠的影響。沒有電池,安培無法在1826年發現安培定律,法拉第也不可能在1837年發現電磁感應。電學的發展可說是始自伏打的發明,為了表彰他的貢獻,他的姓氏便做為電壓的單位(Volt, 伏特),永遠流傳下來。 註: 伽伐尼於1798年就抑鬱而終,他的外甥在他死後仍繼續做實驗,試圖捍衛動物電的主張,但影響有限。要到1840年代,才又有人重拾動物電的研究,進而證明動物體內的確有電——雖然如今我們知道並非伽伐尼以為的那種電,而是和鈉、鉀離子有關。 從這個角度看,動物電的多年爭辯固然最終由伏打勝出,但這場勝利在促進電學的同時,卻也付出了相對代價,造成電生理學的發展延遲了半世紀之久。 參考資料:
1775年1月20日,法國里昂一個富商喜迎膝下唯一的男孩——安德烈-馬里·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由於篤信盧梭的教育思想,富商並未讓安培上學接受制式教育,而是在家中親自教導,從語文、哲學,到數學、……等等不同科目都不假他人之手,完全自己一手包辦。富商還購置豐富的書籍供安培自學,安培也不負父親所望,12歲就自學微積分,不久之後已能閱讀歐拉、白努利等數學大師的著作。 安培14歲時,爆發法國大革命,他的父親本是啟蒙運動的熱烈支持者,隨即被新政府任命為里昂的法官。沒想到1792年,實施恐怖統治的雅各賓派掌權後,第二年就將安培的父親送上斷頭台。父親在生活上與心靈上都是安培的重要支柱,如今驟然橫死刀下,讓安培難以承受而精神崩潰。 安培猶如遊魂般晃蕩了將近兩年後,母親擔心其身體健康,只好將他送到偏遠小鎮休養,沒想到無心插柳,他就在那裡遇見未來的妻子。在愛情的滋養下,安培逐漸康復並覓得教職,兩人於1799年結婚,隔年回到故鄉里昂。 1800年,他們的第一個小孩在結婚週年誕生,政局也終於自十年狂暴混亂的法國大革命安定下來,展望未來,一切似乎充滿希望。安培不知道他將再度失去最愛的人。 1802年,安培獲得70公里外一所學校的教授職,但他只能隻身赴任,將妻兒留在里昂。孰料隔年七月愛妻即因病去世,再次承受重大打擊的安培帶著三歲幼兒離開傷心地,搬到巴黎,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任教。他瘋狂地投入研究工作,除了繼續鑽研數學,也研究物理、化學,陸續發表多篇論文。 當時電力與磁力仍被視為毫不相干的兩種力,沒想到1820年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Hans Ørsted),無意間發現電流會使磁針轉動,轟動了全歐洲。安培聞認後立刻展開實驗,很快就發現兩條平行的導線,會因電流方向相同或相反而彼此吸引或排斥。 安培進一步控制變因,陸續進行實驗,找出電力與磁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包括界定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的「安培右手定則」,與磁場強度與電流大小成正比的「安培定律」。安培的實驗開啟了電磁學的研究,馬克士威便讚譽他為「電學中的牛頓」,安培也成為電流的單位,以表彰他的貢獻。 不過安培始終未能成為像他父親那樣的角色,相反地,他和兒子的關係極差。他的兒子後來成為享有盛譽的歷史學家及語言學家,但兩人卻彼此看不順眼,不是無言以對地長期冷漠,就是爆發口角後不歡而散。 1836年,安培在出差到馬賽的途中不幸病逝,客死異鄉,享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