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質量從何而來的人
提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於前天4月8日,以94歲高齡去見上帝了。以下我重新改寫之前發表於《科學史上的今天》的文章,再次回顧希格斯粒子的發現。 1960年代,物理學家用夸克、電子、微中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不但可以描述物質的組成,也一併解釋了強核力(讓原子核內的質子與中子結合在在一起)、弱核…
提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於前天4月8日,以94歲高齡去見上帝了。以下我重新改寫之前發表於《科學史上的今天》的文章,再次回顧希格斯粒子的發現。 1960年代,物理學家用夸克、電子、微中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不但可以描述物質的組成,也一併解釋了強核力(讓原子核內的質子與中子結合在在一起)、弱核…
1932年7月的某一天,28歲的蘇聯物理學家加莫夫(George Gamow)和新婚妻子來到克里米亞半島的一處海灘。他們衣著整齊,帶著裝了食物與兩瓶酒的皮箱,跳上一艘獨木舟,開始他們的逃亡計劃。計劃是這樣:往南划過270公里的海面,橫越黑海抵達土耳其;上岸之後,前往丹麥大使館,請使館人員打電話給波耳(Niels Boh…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少數頂尖學者方能受邀進駐的學術殿堂。在這裡不須教書、不須產出論文,完全不受俗務干擾,只須專心思考;愛因斯坦、馮·紐曼、哥德爾、狄拉克、包立、李政道與楊振寧、……等大破大立的科學巨擘都曾在此駐足。在這柏拉圖天空的繁星之中,卻有一位連博士學位都沒有,而且不像其他學者來來去去,他一待就超過一甲子,直到20…
這篇有點拖太久了,前一篇〈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二)——認證幽靈及陰極射線的人〉是一個月前發的文,大家應該都忘得差不多了,就先來個前情提要吧。 話說德國物理學家蓋斯勒 (Heinrich Geissler) 在1850 年代發明「蓋斯勒管」,玻璃管內的氣體被真空幫浦抽到只剩千分之一大氣壓,通電後玻璃管泛著柔和的輝光,也就…
今天 (11月7日) 是瑪麗·居禮(俗稱居禮夫人)的156歲冥誕,關於她的生平已經有很多文章介紹,大家應該都略知一二,我就不再贅述。倒是上個月我在德意志博物館看到一件居禮夫婦的實驗器材,可以趁這個特別的日子介紹一下。 瑪麗·居禮是在1896年開始研究放射性元素。這年三月,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Henri Becquere…
當德國物理學家希托夫於1869年繼續進行陰極射線的實驗時,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正開始四處參加降靈會,期盼能與鬼魂溝通。 可不要以為克魯克斯是不入流的科學家,他在1861年未滿三十歲時,就透過光譜分析發現新元素鉈,並在二年後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院…
我們之前在課本學過,J. J. 湯姆森 (Joseph John Thomson) 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不過陰極射線管並非湯姆森所發明,那麼,這個關鍵儀器是怎麼誕生的?這得從玻璃工匠蓋斯勒 (Heinrich Geißler) 說起。 德國玻璃工匠蓋斯勒。圖片來源:Wikipedia 將玻璃棒加熱至麥芽糖般的柔軟膏…
1860年,來自十二個國家,共140位化學家首度齊聚一堂,希望解決化學界長久以來的歧見,但眼看已是最後一天,卻仍然沒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