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誕生(三)——電磁波與無線電報
上一篇〈半導體的誕生(二)——法拉第與布勞恩的無意發現〉提到: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於 1874 年發現硫化鉛礦石具有單向導電性,但這奇特的現象並未引發後續研究,直到赫茲發現電磁波後,半導體礦石才出現出妙用……。 改良赫茲的電磁波實驗 1888 年,赫茲發表他…
上一篇〈半導體的誕生(二)——法拉第與布勞恩的無意發現〉提到: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於 1874 年發現硫化鉛礦石具有單向導電性,但這奇特的現象並未引發後續研究,直到赫茲發現電磁波後,半導體礦石才出現出妙用……。 改良赫茲的電磁波實驗 1888 年,赫茲發表他…
5月23日,抵歐第二天,獨自逛德意志博物館。這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博物館,創立於 1903 年,展品多達 28,000 件,涵蓋蒸氣時代、電力時代、大航海時代、航空時代以及天文觀測……等,人類文明重要進展中的諸多文物與發明。 館內收藏真的非常豐富,有太多值得介紹,這裡我先挑一些過去…
電晶體的種類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簡稱 MOSFET),它的數量佔了所有電晶體 99.9% 以上。據統計,自 1960 年問世直到 2018 年為止,MOSFET 的生產數量多達 1.3×1022 顆。這數目有多大?這麼說吧,如果平均分給全世界 78 億人,每個人可分到 1.7 兆…
前一篇的《純屬意外的發明與發現——太陽能電池》,介紹由於貝爾實驗室的歐偉在 1940 年的意外發現,才開啟了太陽能電池與電晶體的發明。不過你知道嗎,後來貝爾實驗室又發生了一件意外,電晶體才能有如今的樣貌,也才有IC晶片的誕生。 如前…
科學史上有很多重大的發明與發現,除了有賴努力不懈的長期耕耘,其實也要有一絲運氣,才能開花結果。例如抗生素盤尼西林,就是因為弗萊明 (Alexander Fleming) 在度假前忘了將葡萄球菌的培養皿收好,青黴菌落到上面,等他回來實驗室後才發現的。除了這個有名的例子,還有許多發現
法國大革命催生出史上第一個遠距傳訊系統,還間接促成史上第一部計算機的誕生,就連杜邦公司的創立都與法國大革命有關。皮耶.杜邦 (Pierre Samuel du Pont) 是位經濟學家,深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倚重,與當時身兼稅務官的「現代化學之父」拉瓦節 (Antoine Lavoisier) 成為知交。由於皮
國內終於有雜誌報導馬特.瑞馬克 (Mate Rimac) 這位電動超級跑車的青年奇才,關於他的詳細報導可參見留言處《數位時代》的連結,這裡我想分享兩年半前造訪他的公司時,恰好碰上的一件軼事。開始之前,我先簡單摘要一下他的生平與事蹟:瑞馬克是克羅埃西亞人,1988 年出生於隸屬
1969 年 7 月 20 日,阿姆斯壯與艾德林駕著登月艙,預計再過三分鐘就要降落月球表面,完成前所未有的壯舉。不料,此時導航電腦突然出現「執行超載」的緊急訊息,他們兩人面面相覷,連忙呼叫休士頓:該繼續或中止任務?1961 年,漢密爾頓在勞倫茲博士的實驗室工作兩年後,轉到以
許多人得知「蝴蝶效應」大概都來自電影《侏儸紀公園》,片中那位數學博士為了解釋混沌現象而用了這樣的比喻: 「一隻蝴蝶在北京拍動翅膀,造成(紐約)中央公園從晴天變雨天。」 是的,這個比喻生動地突顯了混沌現象的特性:對初始條件極為敏感,一點點微小的變化最後可能導致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