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科學

從質數到二進位計算機——萊布尼茲的創見

1676年底,三十而立的萊布尼茲離開待了四年的巴黎,返回德國。在巴黎期間,他已構思出微積分此一全新的數學方法,卻沒有公開對外發表,回國後他仍將之暫擱一旁,反而研究起質數來了。 他先在1678年2月發表一篇論文,指出任何大於5的質數減去1或5,一定能被6整除(這也可以表述成「任何大於3的質數都可以寫成6k ± 1」的形式)。隨後他又試圖證明費馬小定理,這是費馬於1640年提出的猜想: 若p為質數,a是小於p的正整數,則 aᴾ⁻¹- 1一定能被p整除。 (例如 p=7, a=2,則2⁷⁻¹ – 1 = 63 是 7 的倍數。) 倘若這真的成立,便能用來判斷一個數有沒有可能是質數。當萊布尼茲從a=2開始,也就是2ⁿ– 1這種所謂的梅森數(Mersenne number)研究起時,他注意到若是用二進位表示,梅森數依序便是1、11、111、1111、……,完全不用像十進位制那樣計算,就能直接寫出來。 接著他發現二進位也很適合用於表示完美數(perfect number)。如果一個數的真因數加總起來恰好等於它本身,例如6 = 1 + 2 + 3 或 28 = 1 +2 + 4 + 7 + 14,便稱為完美數。而歐幾里得早就證明: 若2ⁿ–…

發現系外行星

浩瀚宇宙中,地球是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嗎?光銀河系內就有一千億到四千億顆恆星,環繞它們的行星中,難道沒有其它生物、甚至不亞於人類的高度文明嗎?要尋找外星生命,得先找到環境條件適合生命發展的行星。 問題是,行星本身不會發光,即使反射來自恆星的光,若非距離地球過於遙遠而無法看見,就是被恆星本身的光芒遮蔽。我們要如何發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 徑向速度法 長久以來,天文學家普遍相信我們不可能發現系外行星,不過1995年11月的《自然》期刊上,卻刊登了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梅爾(Michel Mayor)與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論文,宣稱他們在50光年外的「飛馬座51」恆星發現一顆行星,並指出其軌道半徑與質量。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行星環繞恆星公轉時,兩者之間的重力作用會使恆星輕微擺動,恆星的徑向速度(接近或遠離地球的速度)也因而有所改變,以致光譜譜綫分別會有藍移和紅移效應,而且是週期性的變化。梅爾和奎洛茲便是藉此得知飛馬座51有顆行星,並推算出該行星的質量大小與軌道半徑,他們兩人也因此獲頒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這個方法無法讓我們對行星有更多瞭解,例如它是像地球這樣有岩石的類地行星嗎?是否有大氣層?大氣組成是什麼?溫度多高?這些都有助於尋找有生命可能的行星。 凌日法 1980年代,任職於NASA的博如基(William Borucki)提出尋找系外行星的另一種方法:凌日法。當系外行星橫過恆星朝著地球這一面時,會擋住一小部分恆星射向地球的光,根據觀測到的亮度減少程度,便能推算該行星的大小。再配合徑向速度法獲知的質量,便可算出其密度,知道它是哪一種行星。 此外,恆星的光穿過行星的大氣層時,大氣層中的元素會各自吸收特定頻率的光,使得觀測到的光譜出現不同暗線,便可以得知行星的大氣成分。 不過凌日法不一定都能用得上,行星軌道相對於地球的觀測角度必須在一定範圍內,才能觀測得到。1999年11月5日,天文學家用徑向速度法判定,飛馬座裡距地球約150光年的恆星HD 209458有一顆行星,質量為木星0.7倍(相當於地球的220倍),並預測這顆編號為HD 209458 b的行星即將橫過恆星與地球之間。 田納西州大學的天文學家亨利(Gregory Henry)得知後隨即進行觀測,果然在11月7日與14日都觀測到HD 209458的亮度下降1.7%,因而算出行星HD 209458 b的體積是木星的2.5倍,因此是個氣態巨行星(又稱類木行星),大氣成分含有氧和碳。 在此同時,哈佛大學的博士生夏博諾(David Charbonneau)也正在撰寫論文,準備發表他在九月就已用凌日法確認了HD 209458 b的一些性質。結果他們兩人的論文同時發表在下個月的天文期刊,這是人類首度掀開系外行星的神秘面紗,同時也為凌日法揭開了序幕。 從那時至今2024年10月為止,恰好滿25年,所發現的系外行星已有5,780顆,其中最近的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b,它所環繞的比鄰星也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有趣的是,比鄰星b是2016年才發現,但2006年就連載的科幻小說《三體》,已經設想和半人馬座α雙星組成三星系統的比鄰星,存在三體人所居住的行星。 2021年底發射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研究系外行星的大氣層,藉此發現與地球相似的「超級地球」,因為這不但最可能有外星生命,也很可能適合人類居住,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

顯微鏡下,細胞現身

1664年11月3日,29歲的虎克(Robert Hooke)在英國皇家學會向台下的科學家們展示他的畫作;這可不是一般的肖像畫或風景畫,而是人類從未見過、也是肉眼無法辨識的各種微物。 出生於1635年7月18日的虎克自小體弱多病,父親在他13歲那年過世後,他便隻身來到倫敦謀生。虎克先當了一年畫家學徒,才就讀西敏公學,接著在1653年進入牛津大學。兩年後波以耳(Robert Boyle)前往牛津設立實驗室,表現優異的虎克在師長的介紹下,擔任波以耳的助手,協助製作實驗器材;其中他所改良的真空幫浦,讓波以耳得以完成氣體實驗,提出波以耳定律。 雖然名義上是波以耳助手,其實虎克自己就能獨立進行實驗,他於1660年從彈簧實驗發現虎克定律,並早於惠更斯發明鐘錶的擒縱輪與螺旋平衡彈簧。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獲得英王正式認可後,立即聘請虎克擔任實驗審查的負責人。 儘管這是個勞心勞力的無給職,他仍在工作之餘打造儀器設備、埋首實驗。如今他要在皇家學會發表的畫作,便是他自1663年開始,用親手發明的顯微鏡進行觀察,一筆一畫精細地繪出顯微鏡下的世界:包括跳蚤、蝨子的纖毛畢露、蒼蠅的複眼結構清晰可辨。 另外軟木薄片呈現一堆整齊排列的密集網格,虎克將這小格子稱為「細胞」(cell, 取自拉丁文cella,小房間之意),自此成為生物細胞的名稱。他於1665年出版《微物圖鑑》,集結這些顯微圖像,打開世人的眼界。 或許是因為長期負責實驗審查,一直接觸到各種新發明或新觀念,因而啟發虎克想到許多點子,他就當成是自己的創見,以至於常常指別人的主張或發明,他老早就想過了。牛頓於1672年第一次到皇家學會展示所發明的反射式望遠鏡,虎克就宣稱他以前就曾發明過同樣的東西,兩人因此結下樑子。後來牛頓提交光學論文給英國皇家學會,又被負責審查的虎克大肆批評,從此兩人不但成為死對頭,牛頓也拒絕再發表他的光學研究,直到虎克過世後,才終於出版《光學》巨著,光學發展因此晚了三十年。 虎克一生未娶,晚年因糖尿病不良於行,還雙眼失明,最後於1703年病逝。牛頓也於這一年接任皇家學會會長,他上任後命令取下虎克的肖像。孤家寡人的虎克也未留下任何畫像,至今我們仍不知這位身材矮小的大發明家,究竟長相如何。 按:關於「細胞」一詞,葉綠舒根據德國的彼得斯博士(Winfried S. Peters)的發現指出:「虎克的著作中完全沒有提到修道士或修道院,也沒有使用「cellula」這個拉丁詞彙。事實上,他一開始就用了「cell」這個詞(p.248, 249)」。詳見參考資料之連結。 參考資料:

每個孤獨的梅森質數,都伴隨一個完美的數

質數是孤獨的,它的因數就只有1和它自己,不像6還有2和3,15還有3和5,但質數卻再也沒有其它因數,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朋友的小孩,只能抱著1這個布娃娃,自己玩耍。 2p-1這種形式的梅森質數當然也是如此。不過,如果把-1挪個位置,移到指數p的後面,再和自己相乘的話,奇蹟就出現了:2p-1 x (2p-1) 會是個完美的數字(perfect number)。 什麼是完美數(也譯為完全數或完備數)?這是種很特別的自然數,它所有的真因數(即除了自身以外的因數)加起來,恰恰等於它本身。例如6的真因數有1、2、3,而1 + 2 + 3 = 6。 完美數很稀少,比日本壓縮機,比質數還稀少。第二個完美數是28(= 1 + 2 + 4 + 7 + 14),下一個是496,再來是8128,第五個就跳到8位數,到了第十個已經有54位數了。 早在西元前三百年左右,歐幾里得就證明當2p-1是質數時,2p-1 x (2p-1) 一定是完美數,例如前四個梅森質數便分別對應到前四個完美數: P = 2 ➡︎ 21(22-1) = 2 x 3 = 6 P =…

不發一語卻滿堂喝采的數學演講

上一篇〈追尋更大的質數〉提到法國神父梅森在1644年提出一系列質數,認為將它們代入Mₚ = 2ᵖ-1,所得出的答案也是質數,結果其中有些數字他搞錯了,例如1876年法國數學家盧卡斯便證明了M₆₇不是質數。 既然M₆₇是合數,那麼它的因數是什麼?盧卡斯並沒有找出來,畢竟要靠紙筆做21位數的因數分解實在太耗費時間了。 1903年10月31日,美國數學學會舉辦的研討會中,有一場是由42歲的美國數學家寇爾(Frank N. Cole)主講。寇爾20年前曾赴德國,接受著名的數學家克萊茵(Felix Klein)指導,返美後先後在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任教,自1896年起還兼任美國數學學會秘書長。 這場演講的主持人簡單說完引言,介紹寇爾上台後,只見他走到黑板的一邊,什麼都沒說就拿起粉筆,逐步計算2⁶⁷-1的值,最後得出: 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 接著他走到黑板另一邊,寫上: 193 707 721 x 761 838 257 287 = 然後算起這兩個數字的相乘,結果等於: 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 正是黑板左邊的數字。 寇爾寫完後仍一句話都沒說,放下粉筆就回到自己的座位。台下聽眾隨即爆出熱烈掌聲,並紛紛起立致意,因為他們終於目睹了M₆₇的因數,而這成果背後不知要投入多少心血。 的確,後來寇爾表示共花了他三年的每個星期天。而這場史無前例、全程近一小時完全不發一語的「演講」,也成為數學史上的一個傳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