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人物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也是 Intel 共同創辦人的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 於 3 月 24 日以 94 歲的高齡過世了。這兩項成就儼然是摩爾一生的註腳,而這似乎也是一般人對於他的僅有認識,不過關於摩爾,其實還有許多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值得一提。 一、 摩爾並非主動踏入半導體業 摩爾從出生到 1954 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一直都待在加州。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做基礎研究,一年多後他思鄉情切,加上想要改做偏實際應用的研究,於是向美國能源部轄下、位於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不遠處的勞倫斯利佛摩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投寄履歷。結果他如願收到錄取通知,卻發現工作內容與核子武器有關,原本雀躍不已的他決定忍痛放棄,寧可繼續留在霍普金斯大學 沒想到不久後他竟接到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的電話,原來蕭克利剛成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在找人。摩爾回絕頂尖機構的工作機會,反而引起蕭克利的注意,因此主動和摩爾聯繫。蕭克利大名鼎鼎,工作地點又緊鄰帕洛奧圖,對摩爾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馬上一口答應。於是他成為蕭克利實驗室的第 18 號員工,從此踏入半導體業。 二、 先有摩爾當「七叛徒」之首,才有「八叛徒」 蕭克利生性好疑、脾氣暴烈,常常不留情面地當眾奚落屬下,但大家因為相信公司前景仍默默承受,誰知蕭克利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突然做出不合理的產品策略。摩爾和另六位同事認為這會危及公司存亡,決定採取行動,由摩爾出面向出資的大老闆攤牌,要求讓蕭克利只管技術,經營管理另交由別人負責,否則就要集體出走。 一邊是七個菜鳥,另一邊是諾貝爾獎得主,大老闆當然選擇支持蕭克利,於是摩爾等人在一家證券公司的協助下,開始展開自立門戶的計畫。證券公司認為他們還缺一個有管理經驗的人帶領大家,於是摩爾等人努力說服同事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才順利獲得「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第一個賦予電腦人工智慧的人

1951 年,英國廣播公司製播了一系列關於電腦的廣播節目,每集邀請一位專家來暢談。5 月 15 日這天播出的,是由圖靈主講的〈數位電腦可以思考嗎?〉,他從自由意志這個大哉問談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再介紹他之前發表過的「通用機器」與「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通用圖靈機與圖靈測試),最後他下了個結語: 「整個思考過程對我們而言依舊相當神秘,不過我相信企圖製造思考機器會大大幫助我們,找出我們是如何思考的。」 這段結語觸動了在收音機旁聆聽的斯特瑞奇 (Christopher Strachey),這位中學教師決心依循圖靈所說,著手打造會思考的機器。 1916 年出生的斯特瑞奇和圖靈只差四歲,兩人原本素昧平生,但人生道路上卻有許多交集。他和圖靈都是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數學系,也和圖靈一樣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性戀;不過斯特瑞奇後來轉念物理系,大三時因同性戀傾向而精神崩潰,因此中斷學業。 斯特瑞奇身心恢復後,到「標準電話電纜」公司當物理研究員,針對用於雷達的真空管進行分析。由於相關數學計算非常複雜,必須用到「微分分析儀」這種類比計算機,斯特瑞奇就是在操作過程中對電腦產生了興趣。 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到私立中學教數學,仍不時關注發展中的數位電腦;1951 年初,一位朋友便介紹他認識任職於「國家物理實驗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負責開發通用型電腦 ACE (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 的伍傑 (Mike Woodger)。 其實 ACE 原本是圖靈六年前應聘至國家物理實驗室,依據馮紐曼架構設計的,怎知設計好後,卻一直找不到懂得開發記憶裝置的工程師。眼見電腦遲遲無法完工,深感挫折的圖靈在 1947 年中無奈求去,轉往曼徹斯特大學,為恩師紐曼 (Max Newman) 開發的「曼徹斯特一號」(Manchester Mark 1) 撰寫測試程式。圖靈離開國家物理實驗室後,便由伍傑挑起重擔,他決定縮減硬體規格,終於在 1950 年中完成的 ACE 前導機。 當斯特瑞奇在 1951…

差點拿到三座諾貝爾獎的人

去年 (2002年) 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在「點擊化學」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化學家,其中美國學者夏普萊斯 (Barry Sharpless) 也曾在 2001 年拿下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史上第五位拿到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前面四人分別是: ——瑪麗.居里 (Marie Curie,分獲 1903 年的物理獎與 1911 年的化學獎); ——鮑林 (Linus Pauling,獲得 1954 年的化學獎與 1962 年的和平獎); ——巴丁 (John Bardeen,獲得 1956 年與 1972 年的物理獎); ——桑格 (Frederick Sanger,獲得 1958 年與 1980 年的化學獎)。 這五人兩度獲頒象徵最高榮譽的獎項已是鳳毛麟角,而今天 (2 月 28…

伽利略與日心說

1610 年 3 月,伽利略出版《星際信使》,書中繪製他用自製的高倍望遠鏡觀測到的天體,包括月球崎嶇不平的表面,以及木星的四顆衛星等等,顛覆了亞里斯多德的主張,天界並非如他所說完美無瑕,有些天體也不是繞著地球轉。 半年後,伽利略再把望遠鏡瞄向金星,原本只是夜空中的小亮點,如今在望遠鏡中竟顯現出和月亮一樣的盈虧變化。奇特的是,金星不像月亮那樣始終大小如一,而是盈的時候小,虧的時候大。顯然金星與地球的距離時近時遠才會這樣,因此它的運行軌道肯定不是以地球為圓心,伽利略斷定唯一的可能就是金星繞著太陽轉。 哥白尼於 1543 年臨終前出版《天體運行論》,提出日心說行星模型,但由於準確度並沒比較地心說的托勒密模型好,又缺乏確切證據,因此一直沒有多少人相信。如今伽利略發現金星盈虧,讓身為哥白尼信徒的他大為振奮,有了這眼見為憑的天文現象,日心說終於可以吹起反攻的號角。 其實伽利略原本已有相當的學術聲望,研製出高倍望遠鏡後更炙手可熱,王公貴族們都渴望也能有副望遠鏡,可以大開眼界。1611年春天,伽利略訪問羅馬,將一具望遠鏡當面獻給教宗,獲得公開表揚,個人聲望更達顛峰。伽利略志得意滿,又認定教廷對於日心說持開放態度,開始肆無忌憚地駁斥地心說。 1615年,伽利略寫信給托斯卡納 (Tuscany) 大公國的大公夫人,針對前年年底他的弟子卡斯提利 (Benedetto Castelli) 和大公夫人的爭辯,提出長達 40 頁的補充論述。伽利略在信中除了宣揚日心說,特別就地球轉動是否違背聖經內容提出辯駁,直指教條主義式的解釋才是曲解聖經。不料這封信被轉交到羅馬宗教裁判所,伽利略被指控企圖顛覆教義,他只好前往羅馬提出辯解。 以往哥白尼的日心說只是無稽之談,宗教裁判所原本不屑一顧(布魯諾於 1600 年因異端言論被處以火刑,但如上一篇〈布魯諾被燒死是因為日心說嗎?〉所說,他的多項罪名中並不包括日心說。),但現在伽利略已讓他們感受到的日心說的潛在威脅,於是很快地在 1616 年 2 月正式宣布哥白尼學說是異端言論,同時將他的《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伽利略本人倒是平安無事,只被鄭重告誡不准再宣揚日心說。 此後幾年,伽利略安分地不再談論日心說,直到 1623 年紅衣主教馬費奧·巴貝里尼 (Maffeo Barberini) 當選為教宗烏爾班八世 (Pope Urban VIII),這被伽利略視為天賜良機,開始蠢蠢欲動。新任教宗不僅是他的多年好友,也是他的支持者,曾表態反對施予伽利略的言論禁制,如今登上大位,或許能改變教會的教條主義,讓日心說獲得平反。 不過對烏爾班八世而言,面對新教日益坐大,首要任務是鞏固天主教以及教廷本身的勢力範圍,因此他不願也不能與保守派對抗。他善意提醒計畫寫書的伽利略,要列出日心說正反兩方的論點,千萬不要變成在宣揚日心說。1632 年,伽利略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出版,虛構兩名分別支持地心說與日心說的人物,以對話的形式展開辯論。 雖然伽利略的確有遵循烏爾班八世的建議,但書中支持地心說的角色卻顯得笨拙許多,常常無法自圓其說。更糟的是,這個角色的名字也有笨蛋的涵義,而他還吐出烏爾班八世說過的話,讓有心人士指控伽利略不但藉這本書宣揚日心說,還故意取笑教宗。 就算伽利略並沒有這個意思,烏爾班八世也不能視若無睹,以免顯得軟弱無能,因此縱然有多年交情,烏爾班八世仍默許宗教裁判所將伽利略傳喚到羅馬接受審訊。伽利略於隔年二月抵達羅馬,17 年前他也是為了日心說來此接受審判,幸運地只有受到口頭警誡,但這次他已無法全身而退了。 經過幾個月的審訊,1633 年…

布魯諾遭火刑處死,是因為日心說嗎?

1600 年 2 月 17 日,羅馬的鮮花廣場 (Campo de’ Fiori) 立起了火刑柱,遭宗教法庭判處死刑的布魯諾 (Giordano Bruno) 全身赤裸,頭下腳上地被綑綁於柱上。行刑者點燃柴火,布魯諾活活被燒死,成為宗教迫害下的冤魂。 數百年來,布魯諾被視為不惜為科學犧牲性命的烈士,只因四處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不見容於教會而壯烈成仁。然而,如果只是這麼簡單的原因,為什麼從他被逮捕到完成審判,需要長達七年的時間?況且日心說若是碰觸不得的禁忌,為什麼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直到 1616 年才被列為禁書? 布魯諾究竟為何而死?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生平。 布魯諾於 1572 年 24 歲時成為天主教神父,不過三年後就因為私藏禁書並認同亞流教派 (Arianism) 主張耶穌是介於上帝與人之間的半神,而遭到檢舉。布魯諾得知自己將被起訴,趕緊逃往他處,開啟了四處流浪的生活。 當時天主教教會所能掌控的版圖已大不如前,由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超過半世紀,德、英、法等地都有各自的教派,不再以羅馬教廷為尊。布魯諾先逃往較為自由開放的貿易城市威尼斯,住了幾年後,又先後前往法國、英國、德國等地。他在各地都因為大放厥辭、屢屢挑戰當地神學權威而不受歡迎,以致無法久待。 布魯諾持續發表許多著作,其中於 1584 年在英國時所出版的一本書中,他除了宣揚日心說,還主張宇宙還有其他類似地球的世界。他認為天上的恆星都相當於太陽(註),而且也有行星環繞,其中有些星球就像地球一樣,也有居民與動物。儘管這些激進的言論有違聖經,但當時並沒有人認真看待,只當作是可笑的無稽之談。反倒是他所寫的記憶術著作引起許多王公貴族的興趣,讓他不斷有來自各地的邀約。 1591 年,威尼斯一位貴族邀請布魯諾前往教授記憶術。由於羅馬教會要起訴他已是十幾年前的事,布魯諾大概覺得風平浪靜了,加上帕多瓦大學有個數學教職的空缺,於是他收拾行李返回義大利。結果他未能獲得教職(帕多瓦大學後來聘用了伽利略),回到威尼斯後,又不改大放厥辭的個性,遭人舉報宣揚異端言論,而於 1592 年 5 月遭到逮捕,並於隔年一月移送羅馬接受審判。 經過七年的調查,布魯諾於 1600 年 1 月被判死刑,罪名包括反對天主教及神職人員、反對三位一體與耶穌基督的神性、反對聖母瑪利亞的童真、反對聖體轉化與彌撒、宣稱多個世界的存在及其永恆性、相信輪迴及人類靈魂轉入動物、研究魔法與占卜。 是的,這麼多罪名就是沒有日心說。或許對於羅馬教會而言,除了詆毀耶穌基督與聖母瑪利亞當然罪無可赦之外,布魯諾主張人類不但並不特別,還可能淪為動物,這樣的言論嚴重多了;相較之下,地球或太陽才是宇宙中心倒不是那麼重要,不用列為死刑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