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s_Pauling_1962

差點拿到三座諾貝爾獎的人

差點拿到三座諾貝爾獎的人

差點拿到三座諾貝爾獎的人

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為「點擊化學」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化學家,其中美國學者夏普萊斯 (Barry Sharpless) 也曾在 2001 年拿下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史上第五位拿到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前面四人分別是:

——居里夫人(分獲 1903 年的物理獎與 1911 年的化學獎);

——鮑林 (Linus Pauling,獲得 1954 年的化學獎與 1962 年的和平獎);

——巴丁 (John Bardeen,獲得 1956 年與 1972 年的物理獎);

——桑格 (Frederick Sanger,獲得 1958 年與 1980 年的化學獎)。

這五人兩度獲頒象徵最高榮譽的獎項已是鳳毛麟角,而今天 (2 月 28 日) 出生的鮑林兩度都是一人獨自獲獎,更是絕無僅有。事實上,他差一點就拿到第三座諾貝爾獎,而且又是另一個不同的獎項。

諾貝爾化學獎

鮑林於 1901 年出生於美國奧瑞岡州的波特蘭,父親在他十歲時就因病過世,留下母親照顧他們兄妹三人。因為家境不好,鮑林在中學時期就四處打工好賺取大學學費;進入奧瑞岡州立大學後,他憑著優異成績擔任助教,甚至當起授課老師,藉此收入繼續完成學業。他就是到家政系教化學,才認識未來的妻子艾娃 (Ava Helen Miller)。

1922 年鮑林自化工系畢業後,進入加州理工學院讀研究所。九年之前,布拉格父子發表 X 光繞射實驗,展示此一窺見晶體內部結構的有力工具後,各地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鮑林的指導教授也是其中之一,便建議他以 X 光繞射研究晶體結構,三年後鮑林即獲得博士學位。

雖然透過 X 光繞射可以得知晶體內的原子如何排列,卻仍沒有人可以解釋為什麼它們會如此排列。波耳在 1913 年提出修正後的原子模型,以量子化的電子軌道成功解釋氫原子的光譜。包立也於 1925 年提出「包立不相容原理」,確認電子必須按能階高低依序填滿軌道。不過這些理論只解釋了單一原子的內部構造,至於原子與原子之間的作用,仍然是未解之謎。

鮑林決心要一探究竟,而這無疑須借助於正在風起雲湧的量子力學。然而當時開創量子理論的學者們皆在歐洲,於是鮑林設法申請到獎學金後,於 1926 年前往歐洲,跟隨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波耳與薛丁格等大師進行博士後研究。

第二年鮑林自歐洲返回加州理工學院任教,他一方面透過 X 光繞射實驗分析分子結構,一方面以量子力學進行計算驗證,嘗試建構化學鍵的理論模型。結果五年之內,他就陸續提出「價鍵理論」、「混成軌域」、「電負性」、「共振理論」等創新的概念,首創將量子理論應用於分子模型,賦予化學鍵明確的定量描述。

1939 年,鮑林將他的理論總結成《化學鍵的本質》一書,以深入淺出的闡述方式,讓未曾學過量子力學的化學家也能理解、套用。這本書出版後三十年內,即被引用超過一萬六千次,堪稱劃時代的化學鉅著,徹底改變了化學的定位與進展。1954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因此頒給鮑林,以表彰他「對化學鍵本質的研究,及其應用於闡明複雜物質的結構」。

諾貝爾和平獎

鮑林和許多科學家一樣,原本認為政治與科學無關,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投擲於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所造成的慘狀,令他大受震撼。

他的妻子艾娃原本就是活躍的社會運動者,非常關心種族、女權、世界和平等議題,在她的鼓勵之下,鮑林開始積極投入反核武的活動。他不但與愛因斯坦等人聯合簽署反核子武器聲明,還蒐集證據,證明核試爆的放射性物質散布到大氣層中,造成全球的癌症病例與新生兒先天缺陷顯著增加。

1957 年,鮑林和艾娃收集到來自五十個國家超過一萬一千名科學家的簽名,呼籲禁止核子試爆。1963 年,美、蘇、英三國終於簽署有條件地禁止核試爆條約,鮑林一系列的積極運作無疑居功甚偉,因而在這一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失之交臂的諾貝爾生醫獎

然而鮑林的積極反核,在當時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氛圍下,竟被美國政府懷疑是共產黨同路人,不但遭到調查,並且被限制出境。他原本要在 1952 年 5 月前往英國參加蛋白質結構的研討會,卻因無法換發新護照而無法成行,也因此與第三座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美國政府於 1952 年 2 月 14 日發函給鮑林,以不符國家利益為由,回絕他申請換發護照。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時鮑林已經研判 DNA 是螺旋結構,只是他誤以為是三螺旋。很多人相信鮑林若能前往倫敦,應該會順道前往國王學院參觀羅莎琳·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的實驗室,看到羅莎琳以 X 光拍攝的 DNA 照片。以鮑林長期用 X 光繞射研究分子結構的熟稔程度,一見到那張著名的 51 號相片,肯定會恍然大悟,將三螺旋結構修正為雙螺旋。

羅莎琳·富蘭克林所拍攝的「51 號照片」,成為破解 DNA 雙螺旋結構的關鍵。
圖片來源:Wikipedia

結果華生在 1953 年 1 月看見 51 號照片後,回去和克里克討論,兩人恰恰就在 2 月 28 日鮑林生日這天,推導出 DNA 的雙螺旋結構。如果鮑林沒被限制出境,而比華生早半年見到這張照片,那麼鮑林肯定會更早發現 DNA 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空前絕後獲得三項不同諾貝爾獎的人。

不過鮑林晚年對維生素 C 的療效近乎偏執,從原本只是認為可以預防感冒,到後來竟主張高劑量的維生素 C 對治療癌症也有幫助,甚至可以能延年益壽。

鮑林於 1994 年以 93 歲高齡過世,這當然無法佐證維生素 C 的效用,反倒是他生前的狂熱鼓吹引起很大的爭議,難怪路透社在報導鮑林過世的消息時,會稱他是「二十世紀最受尊敬與最受嘲弄的科學家之一」。

註:本文已發表於二月號《工業材料》雜誌,此處再略做修改。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