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物理學

拉塞福從鄉下青年成為一代宗師之路

這次去紐西蘭南島,有個遺憾是未能去拉塞福的出生地明水鎮(Brightwater)朝聖。雖然我們是自己開車,但明水鎮距基督城5個小時車程,和我們的行程完全相反,只能忍痛放棄。 移民之子 現在的我們就覺得偏遠,對十九世紀的拉塞福而言更是如此。他的的父母是來自蘇格蘭的移民,在明水鎮定居後,雖然又搬了幾次家,但都在附近的城鎮,因此拉塞福從小一直在小鎮讀書,直到1890年才到紐西蘭當時的第四大城——基督城,就讀坎特伯利大學(Canterbury College)。 對喜愛科學的拉塞福而言,紐西蘭不僅位在世界的邊緣,更是科學的邊陲地帶,坐困於此絕對無法有所成就。所幸在他大學畢業那年,機會來了。英國皇室有項研究獎助金,這一年首度開放給英國殖民地的學生也能申請,拉塞福憑著自己設計的無線電檢波器入選,於1895年前往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師從湯姆森(J. J. Thomson),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 劍橋大學的異類 卡文迪許實驗室收的學生向來都是劍橋畢業,拉塞福是第一位非嫡系出身,又來自偏遠的海外殖民地,雖然湯姆森對他刮目相看,但他仍成為大家眼中的異類,總是受到排擠。1896年,馬可尼來英國展示無線電報系統,拉塞福原本引以為傲的檢波器,相較之下簡直有如玩具,他只好黯然放棄,另尋研究題目。 當時物理界正掀起研究陰極射線與X射線的熱潮,這是因為前一年11月,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在做陰極射線實驗時,意外發現穿透力極強的X射線,他拍下妻子左手的骨骼照片,震驚各界,吸引物理學家紛紛投入研究。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Henri Becquerel)便是懷疑燐光礦物也會產生X射線,而於1896年3月初無意發現鈾鹽竟讓未拆封的底片曝光,首度揭露物質竟能自發性地散發出相當高的能量。 湯姆森鼓勵拉塞福研究較少人關注的放射性。與貝克勒同在巴黎的居禮夫婦想找出放射性的來源,拉塞福則著眼於放射性的本質。 1897年,湯姆森對陰極射線施加電場與磁場,從其軌跡發現了電子,拉塞福受此啟發,決定用類似的方法來分析放射線。不過他所拿的三年獎助金在1898年到期,剛好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正在物色物理系主任,在湯姆森的大力推薦下,才27歲的拉塞福竟雀屏中選。 另一個邊陲之地 拉塞福欣喜之餘也感到擔憂,他好不容易從紐西蘭來到英國,如今又要踏上另一個偏遠的殖民地,無法及時獲得最新資訊,又難以和科學社群密切交流(當時尚無越洋電報),怕會落後同儕。 拉塞福一到加拿大,便加緊延續放射性的研究。他將鈾鹽置於正負電極之間,確認鈾鹽的放射線造成空氣游離,產生電流後,將一張約5微米的鋁箔蓋住鈾鹽,電流隨即下降。他再加一張鋁箔,電流又降更多,但超過四張之後,電流即不再往下降,一直到12張鋁箔紙都維持在一個固定的值。 這代表鈾鹽的放射線至少有兩種,一種很容易被擋下來,另一種卻能輕易穿透很多張鋁箔紙;拉塞福把前者稱為α射線,後者稱為β射線,於1899年發表論文。 拉塞福雖然率先揭開放射性的一層面紗,不過貝克勒緊接著在1900年確認β射線就是電子,而在1898年發現釙和鐳兩種新元素的居禮夫婦,更是不斷有新的發現,他們兩人到1902年就發表了32篇放射性方面的論文。這讓身處邊陲的拉塞福更感焦慮,只能加倍努力。 他們會把我們當成煉金術士砍頭的 1901年的某一天,他的研究助理索迪(Frederick Soddy)發現釷元素竟然自發性地蛻變為鐳,不禁興奮地喊道:「拉塞福,這是蛻變(transmutation)!」,努力建立聲譽的拉塞福眉頭一皺,回說:「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叫它蛻變!他們會把我們當成煉金術士砍頭的。」第二年,他們在論文中謹慎地用「裂解」(disintegration)稱之。 拉塞福繼續揭開放射性一層又一層的面紗。他先於1902年證實α射線是帶正電的粒子,1903年又發現穿透力更強的第三種放射性,把它稱為γ射線。這一年,他的得意門生索迪決定回英國做研究,貝克勒和居禮夫婦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想必讓拉塞福感觸更深。 1906年,拉塞福測量α粒子的電荷與質量比值,發現相當於帶兩個正電荷的氦原子,便推測α粒子就是氦離子(要等到1932年,他的學生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後,才知道其實是氦原子核)。 重返英國 在加拿大熬了九年,拉塞福終於等到重返英國的機會,曼徹斯特大學於1907年聘請他擔任物理系主任,從此便能在歐洲學術圈內和其他同儕公平競爭。 其實拉塞福在加拿大的諸多發現早已獲得肯定,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他,以表彰他對放射性研究的貢獻。(不過他有點不開心,因為他更希望拿到物理學獎。他曾說過:「除了物理,其它科學不過是集郵。」) 後來的事,大家都在課本上讀過了。他於1909年用α粒子轟向金箔,發現原子的質量大多集中於原子核,因而提出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的行星模型,推翻恩師湯姆森的「葡萄乾–布丁模型」。1919年,他接替湯姆森掌管卡文迪許實驗室,完全體現了科學發展中兼具的革命與傳承精神。 1937年,拉塞福在緊急的腸阻塞手術四天後過世,享年僅66歲。他死後葬於西敏寺,與牛頓、達爾文等宗師同享最高榮耀。當然,紐西蘭人更以這位土生土長的科學巨擘為傲,紐西蘭最高面額的百元紙鈔上,便是拉塞福的肖像。 參考資料:

諾貝爾獎最接近數學的一次?

剛剛公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普林斯頓大學的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和多倫多大學的辛頓(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們「基礎性的發現與發明,使得機器學習得以藉由人工神經網路獲得實現」。 這並非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給與電腦有關的發現或發明。例如: 1956年的三位得獎者是因為對於「半導體的研究及發現電晶體的效應」。 1973年頒給兩位分別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上的穿隧現象」,以及另一位提出「理論預測通過位能障壁之超電流(supercurrent)的性質,特別是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 2000年的三位得獎者分別「發展出用於高速和光電子學的半導體異質結構」以及「發明積體電路」。 2007年的三位得獎者是因為「發現巨磁阻效應」。IBM因此才發明硬碟,大幅提高電腦的貯存容量。 2009年的三位得獎者則是「讓光纖用於光通訊取得突破性成就」,以及「發明成像半導體電路——CCD感光元件」。 若以對人類的貢獻而言,霍普菲爾德和辛頓這次獎倒也實至名歸,畢竟近年來人工智慧突飛猛進,在材料、生物、製藥、……等各種領域都讓科學家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只不過之前得獎者的發現或發明都與物理原理有關,而且也是實體的,但類神經網路與機器學習似乎無關乎物理學,又是屬於軟體或演算法的範疇,真要說,跟數學還比較有關係。 然而諾貝爾獎的獎項不包括數學。這次物理學獎頒給他們兩人,應該是諾貝爾獎最接近數學的一次吧? 按: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給好幾位數學家,例如在賽局理論提出納許均衡的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不過諾貝爾的遺囑原本並未設立經濟學獎,是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因此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些人就反對將它通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補充說明: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還是跟物理學有關係的^^。 原來物理學中可用原子自旋來描述某個材料的特性,霍普菲爾德便將之用於描述整體的神經網路(圖像中的畫素或是文句中的字母相當於網路中的節點,節點之間的連結代表它們彼此的關聯性)。就如自旋系統具有能量數值,他也賦予不同節點之間的連結不同數值,經由不斷反饋來尋找能量最低的路徑,便可得到最佳結果。

8月14日—發現由電生磁的人

1800年,伏打將銀片與鋅片交替堆疊,每對之間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創造了史上第一個電池──伏打堆。有了這個可持續產生穩定電流的裝置,科學家紛紛用來做各種實驗,包括電解、電鍍,甚至有人拿來電療,但不管是物理、化學或生物實驗,都沒有人發現電力與磁力有任何關係。直到1820年,丹麥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Hans C. Ørsted)才做出石破天驚的宣告:電流可使磁針偏轉。 奧斯特於1777年8月14日出生在丹麥一個小鎮,由於鎮上沒有正式的學校,他都是在家自學,直到考上哥本哈根大學。由於父親是藥劑師,自己開設藥局,他本想繼承父業而主修藥學,卻發現自己對物理、化學與哲學更有興趣。結果他大學時還以兩篇物理和美學的論文得獎,1799年的博士論文《自然形上學的架構》則是基於大哲學家康德的論點。 奧斯特本想在哥本哈根大學謀得教職,卻未能如願,但隔年申請到一筆為期三年的獎學金,便於1801年前往德、法等國遊學。他在德國遇到大他半歲的青年化學家里特(Johann Ritter),兩人都在藥局當過學徒,也都是自學,因此相談甚歡。 里特向奧斯特介紹自己用伏打堆做的許多實驗,並闡述各種物理現象背後必有所關聯的理念,包括電與磁之間也是。對身為康德信徒的奧斯特而言,這剛好符合康德所說的「自然的一體性」(unity of nature),因此他也相當認同,1804年回到丹麥後,更熱衷於研究科學。 1806年,奧斯特獲聘為哥本哈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在教學之餘,也開始嘗試用伏打堆和磁針進行各種實驗,但始終沒有結果。1820年4月21日,他在上物理課時,神奇的事發生了。當他將電線接上伏打堆的瞬間,放在電線旁邊的羅盤指針竟然動了一下,讓他大為驚喜,電和磁果然互有關聯! 隨後三個月,奧斯特展開一系列的實驗。他將磁針放在導線的不同位置,畫出磁針偏轉的方向;並測量磁針距導線不同距離時的偏轉角度,來估算電流作用於磁針的強弱。最後他終於在七月發表以拉丁文寫成的論文,震驚了全歐洲的科學家。安培聞訊後也投入研究,才發現安培定律,正式揭開了電磁學的序幕。 奧斯特一舉成名後仍持續其科學教育工作,他於1824年成立自然科學推廣學會;1829年成立新的科技學院,擔任校長直至辭世。丹麥的科學發展幾乎是靠他一己之力才跟上歐洲的主要國家;為了紀念他,丹麥1999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就以他為名。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也在1930年將磁場強度的單位取名為「奧斯特」,以表彰他在電磁學的貢獻。 後記:義大利的羅馬格諾西(Gian Domenico Romagnosi)於1802年就率先發現電流會影響羅盤,但他是用義大利文在本國發表,因此完全沒有引起注意。 參考資料:

最先提出宇宙大爆炸的人

1927年10月,第五次索爾維會議(Solvay Conference)在比利時召開,當代的物理學及化學巨擘齊聚一堂,留下的團體照堪稱史上最多天才的合影。一位就在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任教的神父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趁地利之便來到會議地點,鼓起勇氣走向愛因斯坦,攤出自己針對廣義相對論中的重力方程式所做的計算,而得出的解所代表的物理意義竟然違背大家的認知:宇宙並非穩定狀態,而是正在膨脹! 愛因斯坦聽了之後,淡淡地告訴勒梅特:幾年前俄國物理學家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就曾寫信給他,也說空間曲率可能為負(代表宇宙向外擴張)。他當時就表示並不苟同,如今也是。愛因斯坦告訴勒梅特:「你的計算雖然正確,但你的物理學仍很拙劣。」 勒梅特雖是神父,在數學與天文學可是學有專精。勒梅特出生於130年前的今天(1894年7月17日),他青年時就立志當神職人員。他1920年在魯汶天主教大學取得數學博士學位,三年後成為神父;任職前,他先到劍橋大學跟隨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研究天文學與最新的宇宙學理論。 愛丁頓是最早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論文翻譯成英文,向英語世界推介的人。也是他於1919年遠赴非洲觀測日食,才讓原本備受質疑的廣義相對論獲得證實,並被大家接受。他絕未想到勒梅特這個獻身神職的學生,不久後竟會顛覆愛因斯坦的想法。 勒梅特在劍橋大學做待了一年後,又到美國哈佛大學的天文台待了一年,1925年返回母校擔任兼職講師。他在1927年向愛因斯坦展示的發現,其實是他這年稍早就已發表的論文,只不過他是以法語發表在比利時的期刊,所以沒有受到注意。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伯發表論文,指出他對遙遠星系的觀測顯示: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遠離地球,代表所有星系都在彼此遠離,也就意謂著宇宙正在膨脹。愛因斯坦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看法,接受宇宙膨脹。愛丁頓也幫忙勒梅特將論文翻譯成英文出版,並在1931年發表評論,盛讚為解決宇宙學問題的「絕妙解決方案」。 勒梅特隨後受邀至英國科學協會(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演講,他進一步主張宇宙是從一個「原始原子」擴張而成,也就是如今所稱「大爆炸」模型的濫觴。但這個激進的想法再次令愛因斯坦感到不悅,就連愛丁頓也難以接受。倒是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51年宣稱,大爆炸理論為天主教的創世說提供了科學上佐證。但勒梅特本人卻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大爆炸本身是中性的,既不支持也未駁斥他的宗教信仰,不應將兩者連結在一起。 大爆炸理論之後經由加莫夫(George Gamow)等物理學家的努力益發成形,最後在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兩個工程師意外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後,終於獲得證實。隔年,勒梅特即因病過世,享年71歲。 勒梅特對宇宙學做出如此重要的貢獻,知名度卻一直遠遠不如其他科學家。包括早在哈伯提出「哈伯定律」(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和相對於地球的距離成正比),以及代表宇宙膨脹速率的「哈伯常數」之前,勒梅特早就在1927年的論文中推導出此一關係式,卻未能獲得正名。即使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終於在2018年將哈伯定律更名為「哈伯-勒梅特定律」,至今一般人仍習慣用哈伯定律稱之。 其實科學史上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最早的發現者或發明者其實另有其人,無奈卻鮮為人知。不過勒梅特或許並不在意,因為他中年後即轉而研究純數學,追求更純粹、更形而上的真理。 參考資料:

史上第一次公開演示的科學實驗

位於現今德國東南方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自1594年開始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召開帝國議會的地方。1654年5月8日這一天,王公貴族們聚集在議會廳前的廣場,等著看來自馬德堡(Magdeburg)的市長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弄了30匹馬來,這麼大陣仗是要變什麼把戲。 1602年出生的格里克是名門之後,父親與祖父也都曾擔任過馬德堡市長,他自己則是在24歲那年加入市議會,開始他的政治生涯。然而過沒幾年,馬德堡也捲入自1618年開始的「三十年戰爭」——這是源於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而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個王國之間的內戰。 1631年,天主教軍隊進攻到馬德堡,格里克幸運地在圍城之前逃了出去。馬德堡被攻破之後,進城的士兵大肆洗劫與屠殺,城內2萬5千居民僅剩5千人倖存,1,900棟建築有1,700棟被大火燒毀。 格里克回到近乎廢墟的馬德堡後,因為之前在荷蘭的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學過數理與工程學,而被任命主持重建工作。1646年,格里克成為馬德堡市長,任職超過30年,直到1678年才退休。 在他成為市長的三年之前,義大利物理學家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於1643年在水銀柱上方製造出真空狀態,打破真空不可能存在的傳統認知,並證明了大氣壓力的存在。格里克得知此實驗後大受震撼,隨即也投入研究,最後從滅火用的打水幫浦獲得靈感,而於165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真空幫浦。 格里克用真空幫浦做了許多實驗,發現真空容器所能承受的力量遠遠超乎想像。皇帝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聽聞後,遂邀請他來雷根斯堡在皇室與議會成員面前演示。格里克深知一般的實驗方式不足以撼動人心,因此精心設計了場面盛大的實驗。 只見格里克走到廣場中央,拿出兩個銅做的空心半球,球殼直徑約50公分。他將兩個半球合在一起,中間接合處放置一張浸了油的環形皮革以確保密合後,用真空幫浦抽光銅球內的空氣。接著他讓這合在一起的銅球的兩邊各由15匹馬拉住,一聲令下後,兩隊馬匹往相反方向拉,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銅球竟文風不動!就在群眾目瞪口呆,夾雜著竊竊私語之際,格里克上前取下銅球,打開上面的閥門,讓空氣跑進去後,用雙手便輕輕將銅球分成兩半。 就這樣,格里克不但讓人們見識了真空的威力,也展示了托里切利所說的「大氣之海」。格里克回到馬德堡後,又在鄉親面前做同樣的演示(不過馬匹減少為左右各8匹),隨後各地也紛紛仿效這個「馬德堡半球實驗」,三年後波以耳即因為受此實驗啟發,而找來虎克改良真空幫浦進行實驗,進而發現著名的「波以耳定律」。 除了對科學有重大影響,馬德堡半球實驗能以如此簡潔有力地方式,向一般大眾展示感官經驗之外的自然現象,堪稱史上第一個以直觀形式呈現科學真理的公開演示(伽利略的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應該只是傳聞,並未實際發生),就科學普及教育的角度而言,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