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物理學

發明雷射的人

「早安,女士先生們,我們今天在此向各位宣布:人類已經成功達成科學家們企求多年的目標。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同調性(coherent)的光源。換句話說,追尋已久的雷射不再是難以捉摸的夢想,而是已經確立的事實。」1960 年 7 月 7 日,梅曼(Theodore Maiman)博士在紐約的一場記者會中自豪地如此宣告。 的確,自 1950 年代起各路人馬競相研發雷射,卻始終難以突破,沒想到最後拔得頭籌的,竟然不是貝爾實驗室等有著輝煌紀錄的研發機構,而是製造飛機的休斯公司(Hughes Aircraft Company)在二次大戰後才成立的實驗室,而且發明者是加入才第四年的梅曼。 梅曼出生於 1927 年 7 月 11 日,從小就是個過動兒,卻能耐著性子跟在當電子工程師的父親身邊做實驗,也因此十幾歲時便能幫別人修理電器用品來賺取零用錢。他在史丹福大學拿到電機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但轉向實驗物理,利用微波光學測量氦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而這也為他日後研發雷射打下基礎。 梅曼拿到物理博士學位後,於 1956 年到休斯公司的原子物理部門上班,負責改良為陸軍打造的邁射(MASER)設備。邁射和雷射都是基於同樣的原理。原子吸收能量(入射光子)後,電子會被激發到較高的能階,但因激發態較不穩定,因此電子會再跳回低能階,同時以光子(放射光子)的形式釋出兩個能階的能量差距。 如果入射光子的頻率剛好對應於兩個能階的能量差距,那麼誘發出的放射光子,無論是頻率、相位、前進方向都會和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稱為同調性),於是便有了兩個同調性的光子。這兩個光子又可激發出另兩個光子,如此不斷倍增便產生能量極強又集中的光束。這種方式產生的光束就叫「受激輻射造成的光增強」(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簡稱雷射(LASER)。若光束是波長比可見光長(因此能量較低)的微波,就叫「受激輻射造成的微波增強」,把 Light 換成 Microwave,簡稱邁射。 雷射和邁射的理論基礎最早是由愛因斯坦在 1917 年發表的論文中所提出,此後又有許多物理學家進行相關實驗,並提出如何付諸實現的構想,但要到 1953 年,美國物理學家湯斯(Charles Townes)才利用激發態的氨分子成功產生邁射。不過湯斯的邁射無法連續發射,反倒是蘇聯物理學家巴索夫(Nikolay Basov)和普羅霍洛夫(Alexander Prokhorov,…

【純屬意外的發明與發現】——放射性

1896 年的今天 (3 月 1 日),巴黎的上空仍佈滿厚厚的雲層。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 (Henri Becquerel) 望著窗外陰沉沉的天空,嘆了口氣。他打開抽屜,把已經放了二、三天的東西拿出來,猶豫著要如何處置……。 兩個多月前,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Wilhelm Röntgen) 發表發現 X 射線的實驗,還附上其夫人的左手在 X 射線照射下的相片,幾根手指的骨頭清晰可見,令世人大為震驚。倫琴之所以用 X 射線來命名,是因為他自己也不知其來源為何,究竟是直接在陰極射線管的陰極產生?還是陰極射線撞擊到管內的稀薄氣體或玻璃所致?貝克勒讀了倫琴的論文後,決心揭開 X 射線的神秘面紗。 貝克勒研究燐光礦物多年,他不禁猜想燐光礦物在吸收光線後發出螢光的同時,或許也發出看不見的 X 射線?不過 X 射線的能量顯然比螢光強得多,燐光礦物可能得吸收更充足的陽光,才能產生 X 射線。 1896 年 2 月,貝克勒取得一塊鈾鹽後,開始著手進行實驗。他將感光底片緊緊夾在兩張黑色厚紙板之間,放在太陽下一整天後,確認沒有透光造成底片變色。接著他再將鈾鹽放在黑紙板上曬幾個小時,再沖洗底片,顯影後果真出現鈾鹽的形狀,代表有來自鈾鹽的射線穿透黑紙板。 這個結果讓貝克勒非常興奮,但他還是按捺住內心激動,再仔細想了一遍,察覺不見得是無形的射線造成,也有可能是鈾鹽蒸發的分子穿透厚紙板所致。為了排除這個可能性,他又在鈾鹽與黑色紙板之間放了一片玻璃,再重新做一次實驗,結果底片沖洗後,仍然出現鈾鹽的影像!看來這足以證明他的猜想:鈾鹽吸收光線後會發出 X 射線。 貝克勒趕緊向法國科學院報告所作的實驗,隨即受邀於 3 月 2 日前往對院士們發表。為了慎重起見,他想在啟程前再做幾次實驗確保無誤,怎知天空不作美,他在…

敬邀一睹地球轉動——傅科擺首次公開演示

哥白尼於 1543 年臨終前發表日心說後,原本沒人相信。經過後來伽利略、克卜勒、牛頓等人的努力,使得日心說模型完全符合各種天文觀測,又有明確的科學原理,到了十八世紀,人們才終於接受地球真的在轉動。 然而這純粹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並不是有什麼方法讓人真的能察覺到地球的轉動。因此當 1851 年 2 月初,巴黎的科學家們收到物理學家傅科 (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 的請柬,看見上面寫著「敬邀一睹地球轉動」(“You are invited to see the Earth turn”) 時,莫不感到驚奇與期待。 傅科於 1819 年在巴黎出生,原本學醫的他發現自己有懼血症而放棄醫科,轉向物理領域。他與另一位同樣放棄醫學的同學菲佐 (Hippolyte Fizeau),一起研究銀版照相法的改良,成功在 1845 年拍下第一張清楚的太陽照片。他們還共同發明利用轉動的葉片與反射鏡測量光速的裝置,不過兩人不久後就鬧翻而分道揚鑣,各自研究。 1850 年底,傅科著手改良拍攝恆星的攝影裝置。星光黯淡,必須長時間曝光才足以讓恆星在底片上顯影,但由於星星在天空會一直移動,拍攝出來的照片變成拖曳成線的星軌圖。若要讓恆星在底片上保持在固定位置,必須讓對準恆星的鏡頭也以同樣速度跟著轉動才行。 傅科想到或許可以利用驅動鐘錶的擺桿,做為轉動照相機的依據。於是他將相機放在活動的車床底座,然後將一根金屬擺桿安裝在車床上方的支架,試圖藉由擺桿擺動來控制底座轉動。不久後他發現擺桿來回擺動的方向並沒有隨著底座旋轉而改變;根據牛頓的慣性定律,這一點兒也不奇怪,但他卻靈光一閃,腦中浮現了一幅景象: 如果車床底座擴大為整個房間地板,我們站在地板上一起慢慢旋轉,從天花板垂吊而下的擺桿來回擺盪,在我們眼中看來就會逐漸改變擺盪方向。等等,其實根本不用讓地板旋轉,地球本身就在自轉,我們站在地面上不就也會看到擺桿改變擺盪方向? 當然,理論上在南北極做這實驗的效果最佳,繩擺應該會在整整 24 小時後——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剛好轉動 360 度,回到原來的擺動方向。在巴黎一天只會改變 270 度,不過沒差,還是可以顯示地球自轉的效應。 傅科從…

從量子貨幣到量子密鑰

「量子資訊就像夢中的資訊,當你試圖描述你的夢時,也改變了你對它的記憶,因此最終你忘卻了原來的夢,記得的只是你對它的描述。」 ——班奈特 (Charles Bennett) 上一篇提到威斯納 (Stephen Wiesner) 在 1968 年所寫的論文〈共軛編碼〉遭到退稿,就連指導教授也不支持,認為這不是「正經的科學」。說實話,這也不能怪編輯與教授不識貨,畢竟無論就技術可行性(怎麼把光子嵌進貨幣中?)或成本效益面(防偽裝置本身比貨幣價值貴萬倍以上)而言,量子貨幣怎麼看都是個不切實際的空想。 〈共軛編碼〉這篇論文原本就此石沉大海、永不見天日了,所幸威斯納影印了一份給之前的大學室友班奈特,十五年後,原是空中樓閣的量子貨幣,竟化為實際可行的量子密鑰,為量子通訊揭開了序幕……。 到 IBM 上班的生化博士 班奈特的雙親都是音樂老師,不過他自小就立志成為科學家,當別的小孩在外玩耍時,他卻埋首於《科學美國人》雜誌。有次他媽媽走進廚房,納悶爐子上怎麼有一鍋正冒著泡的湯,她用勺子一撈竟是隻烏龜。原來是班奈特試圖用鹼性液體溶解烏龜肉體,以製作完美的骨架標本。 受到華生和克里克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的影響,班奈特決定要當個生化學家,於是 1960 年進入布蘭戴斯大學 (Brandeis University) 便選了化學系,大學畢業後再到華生任教的哈佛大學攻讀生化博士,並如願擔任華生的助教。 班奈特所選的研究領域是還相當新的分子動力學,也就是用電腦模擬分子間的交互作用,因此他在研究所還修了數理邏輯和資訊理論的課程,而這也為他日後轉換跑道埋下伏筆。 1972 年,班奈特在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之後,轉而到 IBM 的實驗室上班,專門研究資訊理論。在思索資訊處理與熱力學的關係之餘,他的腦海中總不時浮現威斯納那篇論文,裡面那個讓他讚嘆不已的量子貨幣。 從防偽到加密 班奈特大三時,威斯納才來讀布蘭戴斯大學,兩人差了兩屆,又不同科系,卻同樣對科學充滿熱愛。兩年室友期間,威斯納不時述說量子物理的種種奇妙現象,班奈特獲得新知的同時,也產生了高度興趣。這或許是為什麼幾年之後,威斯納特地將無人認可的論文寄給他,冀望至少有個知音懂得欣賞。 量子貨幣的構想的確令班奈特十分著迷,尤其在他加入IBM 研究資訊理論後,更覺得如此巧妙的設計應該可以用來做什麼。他不時拿出論文重讀,卻始終想不出實際應用。如此琢磨了十年,直到 1979 年,他參加 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舉辦的計算機科學研討會,遇見蒙特婁大學的布瑞瑟德 (Gilles Brassard) 教授,終於出現轉機。 布瑞瑟德專門研究密碼學,他聽見班奈特轉述量子貨幣的構想後也是眼睛一亮。光子不同的偏振方向可以用來代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