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man_1985_the_first_laser

發明雷射的人

發明雷射的人

發明雷射的人

「早安,女士先生們,我們今天在此向各位宣布:人類已經成功達成科學家們企求多年的目標。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同調性(coherent)的光源。換句話說,追尋已久的雷射不再是難以捉摸的夢想,而是已經確立的事實。」1960 年 7 月 7 日,梅曼(Theodore Maiman)博士在紐約的一場記者會中自豪地如此宣告。

的確,自 1950 年代起各路人馬競相研發雷射,卻始終難以突破,沒想到最後拔得頭籌的,竟然不是貝爾實驗室等有著輝煌紀錄的研發機構,而是製造飛機的休斯公司(Hughes Aircraft Company)在二次大戰後才成立的實驗室,而且發明者是加入才第四年的梅曼。

梅曼出生於 1927 年 7 月 11 日,從小就是個過動兒,卻能耐著性子跟在當電子工程師的父親身邊做實驗,也因此十幾歲時便能幫別人修理電器用品來賺取零用錢。他在史丹福大學拿到電機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但轉向實驗物理,利用微波光學測量氦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而這也為他日後研發雷射打下基礎。

梅曼拿到物理博士學位後,於 1956 年到休斯公司的原子物理部門上班,負責改良為陸軍打造的邁射(MASER)設備。邁射和雷射都是基於同樣的原理。原子吸收能量(入射光子)後,電子會被激發到較高的能階,但因激發態較不穩定,因此電子會再跳回低能階,同時以光子(放射光子)的形式釋出兩個能階的能量差距。

如果入射光子的頻率剛好對應於兩個能階的能量差距,那麼誘發出的放射光子,無論是頻率、相位、前進方向都會和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稱為同調性),於是便有了兩個同調性的光子。這兩個光子又可激發出另兩個光子,如此不斷倍增便產生能量極強又集中的光束。這種方式產生的光束就叫「受激輻射造成的光增強」(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簡稱雷射(LASER)。若光束是波長比可見光長(因此能量較低)的微波,就叫「受激輻射造成的微波增強」,把 Light 換成 Microwave,簡稱邁射。

雷射原理。圖片來源:台灣基恩斯 keyence.com.tw

雷射和邁射的理論基礎最早是由愛因斯坦在 1917 年發表的論文中所提出,此後又有許多物理學家進行相關實驗,並提出如何付諸實現的構想,但要到 1953 年,美國物理學家湯斯(Charles Townes)才利用激發態的氨分子成功產生邁射。不過湯斯的邁射無法連續發射,反倒是蘇聯物理學家巴索夫(Nikolay Basov)和普羅霍洛夫(Alexander Prokhorov, 他的生日很巧和梅曼一樣是 7 月 11 日)在前一年同樣利用氨氣,產生可連續輸出的邁射,只是外界直到 1954 年才知道這項成果。

由左至右分別為:Charles Townes、Nikolay Basov、Alexander Prokhorov。圖片來源:wikipedia

湯斯不以邁射為滿足,打算朝能量更強的雷射邁進,他和貝爾實驗室的蕭洛(Arthur Schawlow)合作,於 1958 年提出發表雷射的論文並申請專利。在此同時,IBM、RCA、西屋電氣,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也都投入雷射的研發。

鑒於邁射的成功,大家都繼續用氣體分子做為激發介質,但梅曼卻是採取完全不同的進路。首先,他採用的激發介質是紅寶石(當然不是昂貴的天然紅寶石,而是用人工合成的),這是因為他在改良給陸軍的邁射設備時,發現紅寶石的效果更好,也可大幅縮小設備的體積。其次,他還另闢蹊徑使用閃光燈以脈衝的方式照射,而不是像其它團隊那樣,一直地持續不斷地輸入能量。

梅曼在紅寶石表面鍍上一層銀作為反射鏡,紅寶石晶體內的鉻原子受到強光激發後輻射出光子,這些光子在紅寶石兩端的反射鏡來回反射,又激發出更多同調光子,如此不斷倍增;其中部分光子從半反射鏡那一端穿透而出,產生波長 694 奈米的紅光雷射。1960 年 5 月 16 日這一天,梅曼成功發射出史上第一道雷射光。

梅曼於 1960 年 5 月 16 日射出第一道雷射光所用的設備。圖片來源:wikipedia

記者會之後,梅曼的論文也在八月號的科學期刊《自然》刊出,論文只有短短 240 個字,就跟他的方法一樣簡明。那些鑽研雷射已久的團隊乍看論文都難以置信,等到如法炮製見到明亮的光束後才不得不信服。受此啟發的科學家們,很快地開發出不同材料的固態雷射,以及半導體雷射、染料雷射、……等等不同的雷射方式。

而今雷射已經普遍應用於各個領域,包括科學研究(例如 1969 年用來測量月亮的距離)、醫療(如眼睛手術、皮膚美容)、工業(如切割、焊接)、軍事、建築等等;日常生活中更是到處有它的蹤跡,例如超市掃描條碼、雷射印表機、DVD/藍光播放器、光纖網路、……等等,甚至用來發展核融合的能源技術。

1964 年,湯斯與巴索夫、普羅霍羅夫三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以表彰他們在邁射∕雷射的發展上所奠定的基礎工作。率先突破困境、發明雷射的梅曼雖然未能獲得諾貝爾獎桂冠,仍獲得許多重要獎項的肯定。2007 年,梅曼因病過世,享年 79 歲,在他的追悼會上,湯斯特別推崇他那篇猶如暮鼓晨鐘的論文:「以平均每個字而言,應該是《自然》過去百年以來最具份量的論文。」

按:本文同步發表於七月號《工業材料》雜誌

參考資料:

  1. Theodore Maiman – Wikipedia
  2. 1960-Delmonico-Speech.pdf (hrl.com)
  3. Laser Inventor| The biography of Theodore Maiman
  4. 14-21 (tp.edu.tw)
  5. Laser – Wikipedia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