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拉塞福,你不知道的二三事

今天 (8/30) 是拉塞福 (Ernest Rutherford) 的生日,他最有名的成就就是用 α 粒子(氦原子核)轟炸非常薄的金箔,結果發現有些 α 粒子竟然反彈回來,才大膽推翻業師湯姆森的「梅子布丁模型」,改提出「行星模型」,主張原子絕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在帶正電的原子核,電子則像行星繞著太陽一樣繞著原子核轉。 我們在課本裡學到的大概就這樣,但其實拉塞福還有很多成就以及軼聞,你可能都不知道……。 ——他不但在紐西蘭出生長大,也是在那裏念完碩士,才於 1895 年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 (Cavendish Laboratory),跟隨湯姆森做研究,成為第一位不是劍橋畢業的「異類」。 ——拉塞福於 1908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並不是因為發現原子核,而是因為放射性元素會衰變成另一種元素的研究。當 1901 年,他的助手索迪 (Frederick Soddy) 興沖沖地用蛻變(transmutation)這個詞描述這個發現時,拉塞福馬上糾正他說:「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叫它『蛻變』吧!他們會把我們當成煉金術士砍頭的。」 ——對於自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拉塞福有一點不開心,因為他希望拿到的是物理獎。他曾說:「除了物理,其它科學不過是集郵。」(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 ——1905 年,拉塞福於根據半衰期,算出一塊岩石樣本已有五億年歷史,打破當時普遍認為地球年紀只有數千萬年的迷思,也為達爾文的演化論增加可信度。 ——拉塞福是在 1909 年做金箔實驗,但因為大角度反彈的粒子數是八千分之一,考慮實驗可能誤差,並未馬上發表,直到 1911 年,他才確認實驗的可靠性。剛好湯姆森的另一位學生發表正電物質均勻分布於原子內的實驗,拉塞福便藉由駁斥這個實驗而公布金箔實驗結果與他的原子模型。 ——身為粒子物理的宗師,拉塞福對於核能還是看走眼了。他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