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數到二進位計算機——萊布尼茲的創見

1676年底,三十而立的萊布尼茲離開待了四年的巴黎,返回德國。在巴黎期間,他已構思出微積分此一全新的數學方法,卻沒有公開對外發表,回國後他仍將之暫擱一旁,反而研究起質數來了。 他先在1678年2月發表一篇論文,指出任何大於5的質數減去1或5,一定能被6整除(這也可以表述成「任何大於3的質數都可以寫成6k ± 1」的形式)。隨後他又試圖證明費馬小定理,這是費馬於1640年提出的猜想: 若p為質數,a是小於p的正整數,則 aᴾ⁻¹- 1一定能被p整除。 (例如 p=7, a=2,則2⁷⁻¹ – 1 = 63 是 7 的倍數。) 倘若這真的成立,便能用來判斷一個數有沒有可能是質數。當萊布尼茲從a=2開始,也就是2ⁿ– 1這種所謂的梅森數(Mersenne number)研究起時,他注意到若是用二進位表示,梅森數依序便是1、11、111、1111、……,完全不用像十進位制那樣計算,就能直接寫出來。 接著他發現二進位也很適合用於表示完美數(perfect number)。如果一個數的真因數加總起來恰好等於它本身,例如6 = 1 + 2 + 3 或 28 = 1 +2 + 4 + 7 + 14,便稱為完美數。而歐幾里得早就證明: 若2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