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電腦科學

從OpenAI 事件聊聊八叛徒事件

OpenAI 執行長暨創辦人之一的阿特曼(Sam Altman)日前突然遭董事會開除,震驚全球。許多人不禁聯想到賈伯斯於1985年也慘遭董事會開除,被迫離開他創辦的蘋果電腦。不過,科技島讀創辦人周欽華及 VK 科技閱讀時間倒是都不約而同想到另一個改變歷史的「八叛徒事件」。由於我去年寫了《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這本書,對這段歷史還算熟悉,就跟大家說一下八叛徒事件的經過與影響。 1953年,電晶體發明人之一的蕭克利離開待了十七年的貝爾實驗室,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教書,同時一邊尋找投資人助他創業。1956年2月,在貝克曼儀器創辦人的資助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式成立,地點就他的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附近。 當時沒多少人懂半導體,蕭克利可說是大師級的人物,而在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後,聲望更是如日中天。不過那些慕名而來的青年才俊很快就大失所望,原來蕭克利不懂製造,當時也沒有半導體設備商,大家只能不斷摸索嘗試,進度嚴重落後。蕭克利本人又猶如暴君,脾氣暴躁又缺乏耐性,常常狠狠地當眾奚落員工,讓人相當難堪。 第二年蕭克利宣布要成立另一個研發小組,開發前所未有的四層二極體。大家一片錯愕,不懂蕭克利在想什麼,公司連一樣產品都還沒做出來,卻要再分散資源開發一個不知何時才能成功的新產品!以摩爾 (Gordon Moore) 為首的七名員工向老闆貝克曼告狀,要求讓蕭克利退居研發工作就好,另派合適人選帶領公司,否則將集體請辭。 七個菜鳥 vs. 諾貝爾獎得主?貝克曼當然選擇站在蕭克利這邊。於是摩爾等七人透過華爾街的分析師洛克 (Arthur Rock) 幫忙尋覓下個東家,沒想到洛克找到一家與電晶體無關的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老闆願意投資他們成立一家新公司。不過他們都太稚嫩,必須再找一位有主管經驗的人當帶領他們。 於是他們說服了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他們,八人集體離職,於1957年10月成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後來記者報導他們的故事時,便用「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 來稱呼他們。 諾宜斯在快捷半導體發明了積體電路(德州儀器的Jack Kilby雖然也發明積體電路,但諾宜斯所用的平面製程更佳,而被廣泛採用),其他幾人在半導體製程上也都做出重大貢獻,對現代半導體產業影響甚鉅。 快捷半導體後來開枝散葉,諾宜斯和摩爾二度創業成立Intel,還有其他人也離開快捷半導體,創立了國家半導體與AMD。另外有人走上創投之路,投資蘋果電腦、Cisco、Google、Nvidia、Oracle、Youtube、PayPal(伊隆·馬斯克就是創辦人之一)、Amazon、Twitter、……等新創科技公司。因此快捷半導體可說是今日矽谷的源頭,而這都拜八叛徒集體出走所賜。 有趣的是,當年先幫八叛徒創立快捷半導體,之後又幫諾宜斯和摩爾募資創立Intel的洛克,因為也投資蘋果電腦而成為董事會的一員;他在1985年的董事會中投下贊成票,將賈伯斯踢出去。

磁碟片留下的烙印

有些東西雖然消失了,不過仍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就像恐龍滅絕,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化石一窺牠們的樣貌。 磁碟片也是如此。以往個人電腦會配備兩台軟碟機,編號為 A: 和 B: ,如果有硬碟就編為 C: ,但因為硬碟剛出來時還很貴,入門機型並沒有硬碟。 程式是從磁碟片安裝到電腦,要 copy 資料也是得將兩張磁碟片分別放入A: 和 B:,再互相 copy。隨著技術演進,如今電腦已不再有軟碟機,但是硬碟編號仍然維持從 C: 開始,就連貯存檔案的圖示天也都還是用 3.5″ 磁碟片的樣貌。如果這個傳統一直流傳下去,會不會有一天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這樣?

歷史會押韻,回顧微軟帝國的崛起

去年底 ChatGPT 橫空出世引起熱烈反應後,OpenAI 的最大金主微軟立刻乘勝追擊,先於二月初宣布將把 ChatGPT 背後的技術整合到搜尋引擎 Bing 與瀏覽器 Edge,接著在三月中公布整合 AI 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可自動產生文稿、簡報檔、統計圖表,還能回覆郵件、整理會議記錄。一週後,又宣布 Bing 也能根據輸入的文字生成圖像。 如我二月初那篇〈微軟帝國 2.0?〉所說,當年微軟挾著作業系統的獨佔優勢,後發先至,一推出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與瀏覽器 I.E.,市面上原有的類似產品便一一倒下。微軟帝國所向披靡,直到它誤判情勢,在搜尋引擎與行動裝置這兩塊疆土鎩羽而歸。但如今它取得 GPT-4 這項利器,是否又會憑藉 Office 軟體的絕對優勢,橫掃對手,建立第二帝國? 歷史是否會重演尚不可知,不過歷史卻常常押韻。這次微軟的絕地大反攻,其實與當年崛起有些類似之處,現在來做個回顧比較,還蠻有意思的。 Altair 8800 1975 年 1 月號的《大眾電子學》(Popular Science) 出刊,封面照片是一台方方正正的電子儀器,正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開關與小燈泡,看起來毫不起眼,不過標題卻相當高調:「世界上第一台堪比商業機型的迷你電腦套件——ALTAIR 8800」 是的,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個人電腦,電腦是給軍方、學校、研究機構或中大型企業所用的昂貴設備。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是 Intel 於 1971 年 11…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也是 Intel 共同創辦人的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 於 3 月 24 日以 94 歲的高齡過世了。這兩項成就儼然是摩爾一生的註腳,而這似乎也是一般人對於他的僅有認識,不過關於摩爾,其實還有許多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值得一提。 一、 摩爾並非主動踏入半導體業 摩爾從出生到 1954 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一直都待在加州。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做基礎研究,一年多後他思鄉情切,加上想要改做偏實際應用的研究,於是向美國能源部轄下、位於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不遠處的勞倫斯利佛摩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投寄履歷。結果他如願收到錄取通知,卻發現工作內容與核子武器有關,原本雀躍不已的他決定忍痛放棄,寧可繼續留在霍普金斯大學 沒想到不久後他竟接到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的電話,原來蕭克利剛成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在找人。摩爾回絕頂尖機構的工作機會,反而引起蕭克利的注意,因此主動和摩爾聯繫。蕭克利大名鼎鼎,工作地點又緊鄰帕洛奧圖,對摩爾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馬上一口答應。於是他成為蕭克利實驗室的第 18 號員工,從此踏入半導體業。 二、 先有摩爾當「七叛徒」之首,才有「八叛徒」 蕭克利生性好疑、脾氣暴烈,常常不留情面地當眾奚落屬下,但大家因為相信公司前景仍默默承受,誰知蕭克利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突然做出不合理的產品策略。摩爾和另六位同事認為這會危及公司存亡,決定採取行動,由摩爾出面向出資的大老闆攤牌,要求讓蕭克利只管技術,經營管理另交由別人負責,否則就要集體出走。 一邊是七個菜鳥,另一邊是諾貝爾獎得主,大老闆當然選擇支持蕭克利,於是摩爾等人在一家證券公司的協助下,開始展開自立門戶的計畫。證券公司認為他們還缺一個有管理經驗的人帶領大家,於是摩爾等人努力說服同事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才順利獲得「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第一個賦予電腦人工智慧的人

1951 年,英國廣播公司製播了一系列關於電腦的廣播節目,每集邀請一位專家來暢談。5 月 15 日這天播出的,是由圖靈主講的〈數位電腦可以思考嗎?〉,他從自由意志這個大哉問談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再介紹他之前發表過的「通用機器」與「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通用圖靈機與圖靈測試),最後他下了個結語: 「整個思考過程對我們而言依舊相當神秘,不過我相信企圖製造思考機器會大大幫助我們,找出我們是如何思考的。」 這段結語觸動了在收音機旁聆聽的斯特瑞奇 (Christopher Strachey),這位中學教師決心依循圖靈所說,著手打造會思考的機器。 1916 年出生的斯特瑞奇和圖靈只差四歲,兩人原本素昧平生,但人生道路上卻有許多交集。他和圖靈都是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數學系,也和圖靈一樣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性戀;不過斯特瑞奇後來轉念物理系,大三時因同性戀傾向而精神崩潰,因此中斷學業。 斯特瑞奇身心恢復後,到「標準電話電纜」公司當物理研究員,針對用於雷達的真空管進行分析。由於相關數學計算非常複雜,必須用到「微分分析儀」這種類比計算機,斯特瑞奇就是在操作過程中對電腦產生了興趣。 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到私立中學教數學,仍不時關注發展中的數位電腦;1951 年初,一位朋友便介紹他認識任職於「國家物理實驗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負責開發通用型電腦 ACE (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 的伍傑 (Mike Woodger)。 其實 ACE 原本是圖靈六年前應聘至國家物理實驗室,依據馮紐曼架構設計的,怎知設計好後,卻一直找不到懂得開發記憶裝置的工程師。眼見電腦遲遲無法完工,深感挫折的圖靈在 1947 年中無奈求去,轉往曼徹斯特大學,為恩師紐曼 (Max Newman) 開發的「曼徹斯特一號」(Manchester Mark 1) 撰寫測試程式。圖靈離開國家物理實驗室後,便由伍傑挑起重擔,他決定縮減硬體規格,終於在 1950 年中完成的 ACE 前導機。 當斯特瑞奇在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