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1981BillPaul

歷史會押韻,回顧微軟帝國的崛起

歷史會押韻,回顧微軟帝國的崛起

歷史會押韻,回顧微軟帝國的崛起

去年底 ChatGPT 橫空出世引起熱烈反應後,OpenAI 的最大金主微軟立刻乘勝追擊,先於二月初宣布將把 ChatGPT 背後的技術整合到搜尋引擎 Bing 與瀏覽器 Edge,接著在三月中公布整合 AI 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可自動產生文稿、簡報檔、統計圖表,還能回覆郵件、整理會議記錄。一週後,又宣布 Bing 也能根據輸入的文字生成圖像。

如我二月初那篇〈微軟帝國 2.0?〉所說,當年微軟挾著作業系統的獨佔優勢,後發先至,一推出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與瀏覽器 I.E.,市面上原有的類似產品便一一倒下。微軟帝國所向披靡,直到它誤判情勢,在搜尋引擎與行動裝置這兩塊疆土鎩羽而歸。但如今它取得 GPT-4 這項利器,是否又會憑藉 Office 軟體的絕對優勢,橫掃對手,建立第二帝國?

歷史是否會重演尚不可知,不過歷史卻常常押韻。這次微軟的絕地大反攻,其實與當年崛起有些類似之處,現在來做個回顧比較,還蠻有意思的。

Altair 8800

1975 年 1 月號的《大眾電子學》(Popular Science) 出刊,封面照片是一台方方正正的電子儀器,正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開關與小燈泡,看起來毫不起眼,不過標題卻相當高調:
「世界上第一台堪比商業機型的迷你電腦套件——ALTAIR 8800」

1975 年 1 月號的《大眾電子學》(Popular Science) 以 Altair 8800 為封面。
圖片來源:Wikipedia

是的,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個人電腦,電腦是給軍方、學校、研究機構或中大型企業所用的昂貴設備。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是 Intel 於 1971 年 11 月推出四位元的 4004,規格陽春,主要用於計算機或微波爐之類的電器用品。半年後,Intel 推出八位元微處理器 8008,雖然有幾家機構用來做成微電腦,也只停留在原型機階段,並未商品化。

有些業餘玩家會自行將微處理器和電子元件兜在一起,做出有簡單功能的電子裝置,但這仍稱不上是通用型電腦,而且要自己銲接電路也相當麻煩。如今 MITS (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 推出 Altair 8800,可輕易組裝成微電腦,還能視需要擴充周邊設備,用的還是 Intel 最新的微處理器 8080,因此馬上引起業餘玩家的注目。

將滿 22 歲的保羅·艾倫 (Paul Allen) 也是其中之一,他兩年前唸完大二就輟學,目前在漢威聯合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當程式設計師。他選擇這家公司是因為離比爾·蓋茲就讀的哈佛大學很近,艾倫比蓋茲大兩歲,兩人在同一所高中時因熱愛寫程式而成為密友,對於電腦所能帶來的改變都充滿期待。艾倫一眼就覺得 Altair 8800 將會帶來重大改變,立馬拿著雜誌衝去哈佛大學宿舍,將雜誌塞到蓋茲手中,激動地說:「我們倆居然沒跟上這件事!」

保羅艾倫(左)和比爾蓋茲(右)於 1970 年高中時,坐在電腦終端機的電傳打字機前。
圖片來源:Wikipedia

BASIC 直譯器

他們一致認為 Altair 應該要能執行 BASIC。BASIC 是”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給初學者的程式語言,原本是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教授於 1964 年為了學生所發明的,因為易學好用,很快地普及到各家的電腦主機上。Altair 8800 並沒有配備 BASIC,蓋茲和艾倫有把握開發出直譯器 (interpreter,一種介面軟體,將接近一般語法的高階語言轉譯為電腦可讀取的機器語言),讓 Altair 也能使用 BASIC,這樣一定會吸引更多人購買。

他們立即向 MITS 毛遂自薦,但對方卻不置可否,因為早有其他人也來說要開發 BASIC 直譯器,現在就看誰先拿出貨真價實的東西,而且檔案必須小於 4 KB。於是蓋茲和艾倫立刻展開工作;由於他們手上沒有 Altair 電腦,只能買本 Intel 8080 的技術手冊,蓋茲寫 BASIC 直譯器的同時,艾倫則用哈佛的大型電腦開發出 Altair 的模擬器,讓蓋茲進行測試。

經過兩個月的埋首苦幹,終於完成可以向 MITS 展示的直譯器,不過蓋茲外表稚嫩,恐怕會讓對方不放心,因此由看起來較成熟穩重的艾倫單獨前往。艾倫抵達 MITS 後,拿出一卷打孔紙帶(沒錯,不是磁碟片,因為上市不到四年的軟碟機還很昂貴,一般人也買不起),從讀帶機將程式載入 Altair,接著以電傳打字機輸入 BASIC 指令:”Print 2+2”,Altair 隨即吐出正確答案”4”,喜出望外的 MITS 老闆當下同意和艾倫簽約合作。

這卷紙帶是 8K 版本的 BASIC 直譯器程式。標註日期 1975 年 7 月 2 日
圖片來源:Wikipedia

艾倫和蓋茲很快在 1975 年 4 月成立公司“Micro-Soft”;第二年蓋茲念完大三隨即休學,全心投入越來越繁忙的公司業務。因為 Altair 8800 上市不到一年就賣出幾千台,帶動其它廠商紛紛也推出個人電腦(沃茲尼克率先於 1975 年中發明整合鍵盤與螢幕的「蘋果一號」),其中多數也都向微軟採購 BASIC。

到了 1979 年,微軟已從兩人公司增加到 28 名員工,年營業額近 240 萬美元,對 24 歲的蓋茲與 26 歲的艾倫而言,原本已足以志得意滿了,何況公司業績還將隨著個人電腦市場繼續成長。沒想到,接連而至的幾個因緣巧合將讓他們攀向從未想過的高峰……。

IBM 來了

1980 年 8 月,原本對個人電腦不屑一顧的 IBM 決定也要跳進這塊市場,而且高層下令一年之內產品就要上市,特開先例在佛羅里達成立開發小組,免受公司內部重重關卡的限制。

除了必須如期完成的時間壓力,開發小組還得確保規格優於其它廠牌,免得砸了 IBM 這塊招牌,但成本又不能太高,否則賣不出去也會讓公司丟臉。為了取得平衡,他們選用了 Intel 微處理器 8088,這是 16 位元處理器 8086 的降級版,對外傳輸改為 8 位元。這麼做還有個好處,可以迅速整合 IBM 現有的鍵盤、螢幕、軟碟機等週邊設備。

至於軟體,就更沒時間靠公司內部自己開發了,只能外包找現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 BASIC 自然是找微軟。

電腦界的巨人竟然主動登門拜訪,讓蓋茲他們喜出望外,當然要把握機會搭上這頭巨鯨的便車,於是向 IBM 誇下海口說不只 BASIC,就連其它電腦語言也都能包下。只不過微軟已不再針對不同微處理器開發直譯器了,幾年前「數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 Inc.) 推出作業系統 CP/M (Control Program for Microcomputers) 後,獲得很多微電腦廠商採用,現在微軟的 BASIC 架在 CP/M 上,就能適用於市面上許多不同廠牌的電腦。

基道爾與 CP/M

問題是目前 CP/M 只適用於標準八位元處理器,IBM 所選用的 Intel 8088恐怕不能用。蓋茲認為這不是問題,憑著 IBM 的招牌,對方應該會積極配合修改 CP/M,於是介紹 IBM 的代表去找數位研究公司的老闆基道爾 (Gary Kildall)。

發明第一個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CP/M 的基道爾。
圖片來源:Wikipedia

基道爾也是來自西雅圖,比蓋茲大 13 歲,1972 年取得電腦博士後在海軍研究所教書,同時被 Intel 聘請為微處理器顧問。CP/M 是他於 1974 年為 Intel 8080 所寫的程式,可控制輸入/輸出等週邊設備,是史上第一個作業系統。他原本想將 CP/M 賣斷給 Intel,但 Intel 當時認為個人電腦市場有限,不感興趣。基道爾不想心血就此白費,便在雜誌上刊廣告自己賣賣看,沒想到業餘玩家的反應相當熱烈,於是他索性辭職創業,並繼續將 CP/M 擴及到其它微處理器,逐漸成為最普遍的作業系統。

蓋茲原以為 IBM 與基道爾會面後,一切就水到渠成,沒想到 IBM 的人飛往加州拜訪基道爾那一天,這位老兄竟然開小飛機送貨去了(當時磁碟片已經比較普及,CP/M 是存於一張張磁碟片中出貨給廠商),就讓老婆代為談判。IBM 的代表無可奈何,拿出保密協議要他老婆先簽一簽,才願進一步談合作細節,怎知她卻推託不敢簽名,他們只好悻悻然離開。

SCP 與 QDOS

IBM 回去向蓋茲抱怨,同時問他是否有其它辦法。蓋茲一聽暗自竊喜,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原來有一家叫「西雅圖電腦產品」(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簡稱SCP) 的公司,率先於 1979 年中開發出 Intel 16 位元處理器 8086 的主機板,本來也是找基道爾提供作業系統,誰知基道爾卻一直拖延。SCP 苦等到 1980 年 4 月,決定參照 CP/M 的設計,想辦法自己開發。四個月後,24 歲的程式設計師帕特森 (Tim Paterson) 真的完成 8086 的作業系統,稱為 QDOS (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但後來 DOS 是指Diskette Operating System )。由於 SCP 也來找微軟為他們開發 BASIC,所以蓋茲很清楚 QDOS 稍作修改就能用於 IBM PC。

但這次蓋茲決定不讓 IBM 與 SCP 接洽,而是輕描淡寫地說有這麼一家公司做出類似 CP/M 的作業系統,但問題還很多,不如由微軟搞定一切再交給 IBM。IBM 樂見其成,畢竟由微軟一家全權負責,還更簡單省事,有什麼問題都找微軟就對了。於是微軟先以 2 萬 5 千美元向 SCP 取得 QDOS 的代理權,接著和 IBM 協商合約時又提出進一步要求,完成後的作業系統歸微軟所有,IBM 按件向微軟購買後再以 PC-DOS 之名隨 PC 出貨;另外微軟也可以自行販售 MS-DOS 給其它廠家。

對 IBM 而言,從 CP/M 輾轉到 PC-DOS 這中間是否涉及侵權尚未可知,因此所有權歸微軟也好,這樣日後有什麼專利糾紛都是微軟的責任,與 IBM 無關,也就爽快答應微軟的條件了。

1980 年 11 月,微軟和 IBM 簽訂合約後,立刻向 SCP 提議再另付五萬美元,買下QDOS 的所有權,但 SCP 仍可繼續用於自己的產品上。SCP 正逢困境,這筆錢猶如及時雨,便答應賣斷給微軟,自己的版本再改名為 86-DOS。微軟隨後再把帕特森挖角過來,讓他趕緊修改給 IBM;1981 年 7 月,就在 IBM PC 正式發表前一個月,派特森完成 PC-DOS,同時微軟也有了自己的 MS-DOS。

派特森參考 CP/M 寫出 QDOS 後,才被微軟挖角,將QDOS 修改成 PC-DOS 與 MS-DOS。
圖片來源:alchetron.com/Tim-Paterson

微軟帝國誕生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IBM PC 聲勢浩大,卻未能稱霸 PC 市場,反而是為人作嫁;IBM 相容電腦百家齊放,各家都採用 Intel CPU 與微軟的作業系統,讓 Intel 與微軟成為電腦軟硬體的霸主。

作業系統無疑是微軟建立帝國的基石,但卻不是內部自己開發,乃是購自外部的公司。現在讓微軟如虎添翼的 GPT-4 同樣不是微軟自己開發,而是來自外部的 OpenAI。而微軟有機會成為 OpenAI 最大的投資者,多少是拜原始投資人 Elon Musk 於 2018 年退出所賜,這也讓人想到當年基道爾一念之差放棄送上門的大好機會,才讓微軟撿到便宜。

前幾天 Elon Musk和多位重量級科技人士與學者共同聯署,呼籲暫停發展比 GPT-4 更強大的 AI系統至少六個月。他們或許真的憂心人工智慧失控,但有些人恐怕是忌憚微軟將難以匹敵,重演四十年前的歷史吧?比較微軟今昔,竟然有如此類似的機緣,真是令人玩味。

按:網路上有些文章把蓋茲獲得 IBM 合約歸功於他媽媽,其實不盡如此。蓋茲的母親瑪麗 (Mary Maxwell Gates) 的確認識 IBM 總裁歐波 (John R. Opel),那是在 1980 年,他們兩人都是全國聯合勸募協會的董事會成員,不過歐波當時是 IBM 總經理,第二年才擔任總裁。IBM 個人電腦開發小組與微軟合作後,才向歐波報告,畢竟早在 1980 年 之前,微軟的 BASIC 早已是個人電腦的主流,因此無需蓋茲母親的關係,IBM 自然就會要微軟提供 BASIC 了。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IC_interpreter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ll_Gates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ry_Kildall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Research
  5. IBM Archives: The birth of the IBM PC
  6. Why the IBM PC Used an Intel 8088 | PCMag
  7. The Creation of the IBM PC (tech-insider.org)
  8. 86-DOS – Wikipedia

更多文章

© 2021 張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