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人工智慧

諾貝爾獎最接近數學的一次?

剛剛公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普林斯頓大學的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和多倫多大學的辛頓(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們「基礎性的發現與發明,使得機器學習得以藉由人工神經網路獲得實現」。 這並非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給與電腦有關的發現或發明。例如: 1956年的三位得獎者是因為對於「半導體的研究及發現電晶體的效應」。 1973年頒給兩位分別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上的穿隧現象」,以及另一位提出「理論預測通過位能障壁之超電流(supercurrent)的性質,特別是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 2000年的三位得獎者分別「發展出用於高速和光電子學的半導體異質結構」以及「發明積體電路」。 2007年的三位得獎者是因為「發現巨磁阻效應」。IBM因此才發明硬碟,大幅提高電腦的貯存容量。 2009年的三位得獎者則是「讓光纖用於光通訊取得突破性成就」,以及「發明成像半導體電路——CCD感光元件」。 若以對人類的貢獻而言,霍普菲爾德和辛頓這次獎倒也實至名歸,畢竟近年來人工智慧突飛猛進,在材料、生物、製藥、……等各種領域都讓科學家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只不過之前得獎者的發現或發明都與物理原理有關,而且也是實體的,但類神經網路與機器學習似乎無關乎物理學,又是屬於軟體或演算法的範疇,真要說,跟數學還比較有關係。 然而諾貝爾獎的獎項不包括數學。這次物理學獎頒給他們兩人,應該是諾貝爾獎最接近數學的一次吧? 按: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給好幾位數學家,例如在賽局理論提出納許均衡的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不過諾貝爾的遺囑原本並未設立經濟學獎,是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因此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些人就反對將它通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補充說明: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還是跟物理學有關係的^^。 原來物理學中可用原子自旋來描述某個材料的特性,霍普菲爾德便將之用於描述整體的神經網路(圖像中的畫素或是文句中的字母相當於網路中的節點,節點之間的連結代表它們彼此的關聯性)。就如自旋系統具有能量數值,他也賦予不同節點之間的連結不同數值,經由不斷反饋來尋找能量最低的路徑,便可得到最佳結果。

第一個賦予電腦人工智慧的人

1951 年,英國廣播公司製播了一系列關於電腦的廣播節目,每集邀請一位專家來暢談。5 月 15 日這天播出的,是由圖靈主講的〈數位電腦可以思考嗎?〉,他從自由意志這個大哉問談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再介紹他之前發表過的「通用機器」與「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通用圖靈機與圖靈測試),最後他下了個結語: 「整個思考過程對我們而言依舊相當神秘,不過我相信企圖製造思考機器會大大幫助我們,找出我們是如何思考的。」 這段結語觸動了在收音機旁聆聽的斯特瑞奇 (Christopher Strachey),這位中學教師決心依循圖靈所說,著手打造會思考的機器。 1916 年出生的斯特瑞奇和圖靈只差四歲,兩人原本素昧平生,但人生道路上卻有許多交集。他和圖靈都是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數學系,也和圖靈一樣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性戀;不過斯特瑞奇後來轉念物理系,大三時因同性戀傾向而精神崩潰,因此中斷學業。 斯特瑞奇身心恢復後,到「標準電話電纜」公司當物理研究員,針對用於雷達的真空管進行分析。由於相關數學計算非常複雜,必須用到「微分分析儀」這種類比計算機,斯特瑞奇就是在操作過程中對電腦產生了興趣。 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到私立中學教數學,仍不時關注發展中的數位電腦;1951 年初,一位朋友便介紹他認識任職於「國家物理實驗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負責開發通用型電腦 ACE (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 的伍傑 (Mike Woodger)。 其實 ACE 原本是圖靈六年前應聘至國家物理實驗室,依據馮紐曼架構設計的,怎知設計好後,卻一直找不到懂得開發記憶裝置的工程師。眼見電腦遲遲無法完工,深感挫折的圖靈在 1947 年中無奈求去,轉往曼徹斯特大學,為恩師紐曼 (Max Newman) 開發的「曼徹斯特一號」(Manchester Mark 1) 撰寫測試程式。圖靈離開國家物理實驗室後,便由伍傑挑起重擔,他決定縮減硬體規格,終於在 1950 年中完成的 ACE 前導機。 當斯特瑞奇在 1951…

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這張照片不是那麼廣為人知,裡面的人物應該也沒多少人認得,不過這張1956年的合影卻極具歷史意義,因為正是這群人在當時召開史上首次的人工智慧研討會,才使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個名詞獲得普遍採用,並正式成為一個專門領域,吸引各界紛紛投入研究。因此這張照片可說是標誌了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這得從最先提出這點子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說起。 麥卡錫與閔斯基 照片右後方那位就是麥卡錫,他自小天資聰穎,比一般人提早兩年自高中畢業。1944年被加州理工學院錄取後,還因為已經自學完高等微積分等數學課程,而免修大一、大二的課程。但由於他體弱多病,體育課被當,結果直到1948年才取得大學文憑。 麥卡錫繼續在加州理工學院讀數學研究所,一年之後轉往被視為數學殿堂的普林斯頓大學,195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留在數學系擔任講師。就在這一年,他認識了新進的研究生閔斯基(Marvin Minsky,位於相片正中)。 閔斯基年紀其實還比麥卡錫大一個月,只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入伍服役,才耽擱了學業。雖然如此,但他來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時,已經和人合作打造一台模擬模擬老鼠走迷宮的計算機,可仿效神經網路增強作用,讓虛擬老鼠經由學習找到終點。 麥卡錫得知閔斯基這項計畫後,頓時勾起三年前的回憶。那是1948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讀研究所時,當時第一屆探討認知科學的「希克森研討會」(Hixon Symposium)就在校內舉辦,會議主題是「大腦機制與行為」,出席者來自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化學、……等不同領域。麥卡錫那時也跑去聽了。其中有一場是馮紐曼發表〈自動機的一般與邏輯理論〉,裡面提及簡單的幾條規則不斷迭代運算,便能產生宛如自發性的複雜行為。麥卡錫聽了之後著迷不已,不過只將它放在心中一隅,還是繼續自己原有的純數學研究之路。 如今麥卡錫心中火花再度點燃,他不時與閔斯基一起討論機器智能,還在1952年的暑假期間到貝爾實驗室打工,因為貝爾實驗室有位神人級的傳奇人物——當時才36歲的夏農(Claude Shannon,相片最右邊那位)。 麥卡錫與夏農 1937年,21歲的夏農完成碩士論文〈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揭櫫電子電路可以進行任何布林代數的邏輯運算,並設計出三個電路做為實例。這篇論文為電路學與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被譽為史上最重要的碩士論文。 1948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夏農發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以一己之力開創了資訊理論,將通訊乃至資料的貯存、壓縮、傳輸,帶進全新的紀元,影響更是無遠弗屆。 1949年,夏農發表關於機器思考的論文,提出讓電腦下西洋棋的程式原則與策略。隔年他還親自打造出一台機械老鼠,會透過自我學習走迷宮;閔斯基便是受此啟發,才研究老鼠走迷宮的模擬器。因此麥卡錫1952年特地來貝爾實驗室實習,主動接觸夏農,希望向他請益機器智能方面的心得與經驗。 雖然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但麥卡錫和夏農相談甚歡,很快成為好友,麥卡錫返回普林斯頓教書後,兩人仍不時交換意見。 麥卡錫與羅切斯特 1953年,麥卡錫獲得史丹福大學的助教授一職,只好告別閔斯基和夏農,到加州專心純數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沒想到兩年之後,麥卡錫就又回來東岸,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數學系任教,而且這次他將會有台電腦可以用來研究機器思考的可能性。 原來IBM在1954年剛推出型號名稱704的電腦,這是第一台具有浮點運算功能的大型計算機,可用於科學研究。或許是為了宣傳產品並同時營造公關形象,總部位於紐約的IBM讓東岸幾所大學免費使用704進行教學或研究;達特茅斯學院也是其中之一,麥卡錫便代表學校於1955年暑期前往IBM受訓。 IBM 700系列都是由羅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相片左二)擔任總設計師,他原本就也有研究如何讓電腦學習人腦思考,前幾年曾讓701電腦進行俄語翻譯與21點撲克遊戲,如今也正帶領團隊要用704模擬神經網絡的行為,因此和麥卡錫一拍即合,兩人侃侃而談電腦學會思考判斷的可能性。 他們知道其實還有許多像夏農、閔斯基這樣的人也都在進行研究,但大多是各自閉門造車,彼此間只有零星的交流;如果能將大家集合起來,互相分享討論,一定會有更好的成效。於是麥卡錫提議在他任教的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研討會,並提出「人工智慧」一詞,以彰顯不同於自動機(Automata)或模控學(cybernetics)的機械式反應,而是放眼於「讓機器使用語言、形成抽象原則與概念、解決人類目前遭遇的各種問題,並能自我改進」。 首度召開人工智慧研討會 麥卡錫找了夏農和閔斯基,連同羅切斯特四人做為共同發起人,於1955年8月31日發表一篇倡議,題目為:〈達特茅斯人工智慧暑期研討會的提案〉(A Proposal for the…

最早聽得懂人話、而且打敗人類的 AI

人工智慧 ChatGPT 橫空出世,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似乎都難不倒它,雖然有時簡單的問題反而答錯,但整體而言卻是回答得頭頭是道,較之人類毫不遜色。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人工智慧令人嘖嘖稱奇,12 年前的今天 (2 月 16 日),美國全國觀眾眼睜睜看著兩名頂尖的博學之士被電腦打敗。 「危險邊緣」(Jeopardy!) 是美國老牌的益智問答節目,從 1964 年開播至今。2000 年的參賽者魯特 (Brad Rutter) 從未被人擊敗過,是因節目的競賽規則才光榮退出,成為該節目有史以來的獎金王。2004 年開始參賽的詹寧斯 (Ken Jennings) 則受惠於規則改變,連勝74場才落敗離開,連勝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2011年,「危險邊緣」製作單位邀請他們兩人回來頂尖對決,不過第三位參賽者並不是人類,而是 IBM 研發的人工智慧電腦華生 (Watson)。 華生是由 90 部 IBM Power 750 伺服器組成,每秒可執行 80 兆次浮點運算,這雖然還擠不進當時超級電腦的前五百大,但重要的是它內建的自然語言程式可以理解語意,進而分析問題找出答案。華生與另兩名參賽者一樣,得直接聽主持人念完題目後趕快搶答,一些隱喻、雙關語,人類可以馬上心領神會,但對電腦而言卻是一大挑戰。 此外「危險邊緣」的題目並非像「非洲有幾個國家是聯合國會員?」這種死題目,而是需要綜合判斷與聯想能力。因此雖然同樣是由 IBM 研發的電腦「深藍」,早在 1997 年就以二勝三和一負的一盤差距,打敗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但畢竟西洋棋盤只有八八六十四格,加上棋子的走法有其限制,電腦在這方面本來就有很大的優勢。華生若能在包羅萬象的益智題目中打敗人腦,更會是人工智慧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為了公平起見,華生在比賽時不能連上網路,因此預先存入數以百萬份的書籍與文件,涵蓋各種領域的知識,其中也包括完整的維基百科。比賽在 1…

微軟帝國 2.0?

打從微軟於 1981 年成為 IBM PC 作業系統的供應商後,就挾著每台 PC 都已裝妥作業系統的優勢,採取謀定而後動的策略,先觀望市面上哪種軟體大受歡迎,再依樣畫葫蘆推出類似產品。原創軟體皆無招架之力,從此一蹶不振,將市場版圖拱手讓給微軟。 其中包括: 1983 年 WordPerfect 3.0 → 1985 年微軟推出 Word 1983 年 Lotus 1-2-3 → 1985 年微軟推出 Excel 1986 年 Harvard Graphics → 1990 年微軟推出 PowerPoint 1994 年 Netscape → 1995 年微軟推出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