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八叛徒

從OpenAI 事件聊聊八叛徒事件

OpenAI 執行長暨創辦人之一的阿特曼(Sam Altman)日前突然遭董事會開除,震驚全球。許多人不禁聯想到賈伯斯於1985年也慘遭董事會開除,被迫離開他創辦的蘋果電腦。不過,科技島讀創辦人周欽華及 VK 科技閱讀時間倒是都不約而同想到另一個改變歷史的「八叛徒事件」。由於我去年寫了《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這本書,對這段歷史還算熟悉,就跟大家說一下八叛徒事件的經過與影響。 1953年,電晶體發明人之一的蕭克利離開待了十七年的貝爾實驗室,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教書,同時一邊尋找投資人助他創業。1956年2月,在貝克曼儀器創辦人的資助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式成立,地點就他的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附近。 當時沒多少人懂半導體,蕭克利可說是大師級的人物,而在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後,聲望更是如日中天。不過那些慕名而來的青年才俊很快就大失所望,原來蕭克利不懂製造,當時也沒有半導體設備商,大家只能不斷摸索嘗試,進度嚴重落後。蕭克利本人又猶如暴君,脾氣暴躁又缺乏耐性,常常狠狠地當眾奚落員工,讓人相當難堪。 第二年蕭克利宣布要成立另一個研發小組,開發前所未有的四層二極體。大家一片錯愕,不懂蕭克利在想什麼,公司連一樣產品都還沒做出來,卻要再分散資源開發一個不知何時才能成功的新產品!以摩爾 (Gordon Moore) 為首的七名員工向老闆貝克曼告狀,要求讓蕭克利退居研發工作就好,另派合適人選帶領公司,否則將集體請辭。 七個菜鳥 vs. 諾貝爾獎得主?貝克曼當然選擇站在蕭克利這邊。於是摩爾等七人透過華爾街的分析師洛克 (Arthur Rock) 幫忙尋覓下個東家,沒想到洛克找到一家與電晶體無關的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老闆願意投資他們成立一家新公司。不過他們都太稚嫩,必須再找一位有主管經驗的人當帶領他們。 於是他們說服了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他們,八人集體離職,於1957年10月成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後來記者報導他們的故事時,便用「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 來稱呼他們。 諾宜斯在快捷半導體發明了積體電路(德州儀器的Jack Kilby雖然也發明積體電路,但諾宜斯所用的平面製程更佳,而被廣泛採用),其他幾人在半導體製程上也都做出重大貢獻,對現代半導體產業影響甚鉅。 快捷半導體後來開枝散葉,諾宜斯和摩爾二度創業成立Intel,還有其他人也離開快捷半導體,創立了國家半導體與AMD。另外有人走上創投之路,投資蘋果電腦、Cisco、Google、Nvidia、Oracle、Youtube、PayPal(伊隆·馬斯克就是創辦人之一)、Amazon、Twitter、……等新創科技公司。因此快捷半導體可說是今日矽谷的源頭,而這都拜八叛徒集體出走所賜。 有趣的是,當年先幫八叛徒創立快捷半導體,之後又幫諾宜斯和摩爾募資創立Intel的洛克,因為也投資蘋果電腦而成為董事會的一員;他在1985年的董事會中投下贊成票,將賈伯斯踢出去。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也是 Intel 共同創辦人的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 於 3 月 24 日以 94 歲的高齡過世了。這兩項成就儼然是摩爾一生的註腳,而這似乎也是一般人對於他的僅有認識,不過關於摩爾,其實還有許多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值得一提。 一、 摩爾並非主動踏入半導體業 摩爾從出生到 1954 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一直都待在加州。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做基礎研究,一年多後他思鄉情切,加上想要改做偏實際應用的研究,於是向美國能源部轄下、位於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不遠處的勞倫斯利佛摩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投寄履歷。結果他如願收到錄取通知,卻發現工作內容與核子武器有關,原本雀躍不已的他決定忍痛放棄,寧可繼續留在霍普金斯大學 沒想到不久後他竟接到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的電話,原來蕭克利剛成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在找人。摩爾回絕頂尖機構的工作機會,反而引起蕭克利的注意,因此主動和摩爾聯繫。蕭克利大名鼎鼎,工作地點又緊鄰帕洛奧圖,對摩爾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馬上一口答應。於是他成為蕭克利實驗室的第 18 號員工,從此踏入半導體業。 二、 先有摩爾當「七叛徒」之首,才有「八叛徒」 蕭克利生性好疑、脾氣暴烈,常常不留情面地當眾奚落屬下,但大家因為相信公司前景仍默默承受,誰知蕭克利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突然做出不合理的產品策略。摩爾和另六位同事認為這會危及公司存亡,決定採取行動,由摩爾出面向出資的大老闆攤牌,要求讓蕭克利只管技術,經營管理另交由別人負責,否則就要集體出走。 一邊是七個菜鳥,另一邊是諾貝爾獎得主,大老闆當然選擇支持蕭克利,於是摩爾等人在一家證券公司的協助下,開始展開自立門戶的計畫。證券公司認為他們還缺一個有管理經驗的人帶領大家,於是摩爾等人努力說服同事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才順利獲得「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電晶體與矽谷,皆始自於他

電晶體可說是科技產品的最基本元件,沒有它,就沒有生活中的各種電子產品。而儘管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引領創新的硬體及軟體公司卻大多集中在美國舊金山南部,從帕羅奧圖 (Palo Alto) 到聖荷西 (San Jose) 一帶長約四十公里的谷地,也就是俗稱的「矽谷」。 電晶體和矽谷無疑是現代科技文明的基石,而它們的起源都和一個人息息相關,那就是今天 (2 月 13 日) 出生的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貝爾實驗室時期 蕭克利的家鄉就在帕羅奧圖,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後,遠赴東岸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這是因為當時東岸的學術水準與科技工業都遠勝於西岸,因此他於 1936 年取得博士學位後,也未返回加州找工作,而是到位於紐約的貝爾實驗室上班。 當時 AT&T 亟欲發展越洋電話,但真空管無法用於海底電纜,在無線電波的高頻頻段又表現不佳,因此蕭克利的首要任務便是開發固態元件,取代已經遇到瓶頸的真空管。但過沒多久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貝爾實驗室轉而優先研發國防武器,蕭克利也被徵召入伍,直到二戰結束後才返回原來的工作崗位。 蕭克利設想出「場效應電晶體」,利用電場將矽晶體的電子吸引到表面,形成電子通道,藉由改變電場來達到開關與放大訊號的效果。理論上這應該可行,但負責動手實驗的布拉頓 (Walter Brattain) 卻一直無法成功,最後才由剛加入貝爾實驗室不久的巴丁 (John Bardeen),在 1946 年發現問題出在「表面態」。原來表面那層矽原子的外層軌域並未填滿,所以被電場吸引上來的電子紛紛落入其中,無法成為自由電子。 為了克服表面態,巴丁和布拉頓於第二年年底陰錯陽差地發明「點接觸電晶體」,成為史上第一個電晶體。由於它的原理和蕭克利的原本構想不同,專利發明人便只列了巴丁和布拉頓。蕭克利不滿光環竟被兩個下屬搶走,自己還被排除在外,憤而閉關苦思,決心發明出更勝一籌的電晶體。他日以繼夜地研究一個月後,果真發明出三明治結構的 n-p-n「接面式電晶體」,無論是性能或穩定性都比點接觸電晶體來得優異,成為現代電晶體的原型。 出走創業 雖然蕭克利成功證明自己的才能無人能比,但由於他的火爆脾氣逼走許多下屬,貝爾實驗室高層一直未再讓他升到更高職位。蕭克利眼見一些比他資淺的人升得比他快,不願再隱忍,終於在 1954 年辦理留職停薪,回加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教書,同時四處找尋投資人,準備自己創業。 1956 年初,蕭克利在貝克曼儀器 (Beckman Instr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