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物質波的人

1927年10月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Solvay Conference),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普朗克、薛丁格、波耳、玻恩、海森堡、……等當代巨擘齊聚一堂,被譽為史上含金量最高的研討會,29位的出席者有17位已經或將會獲得諾貝爾獎。 此次會議是基於量子力學討論電子與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同時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參加會議的科學家分成兩派,一邊是以愛因斯坦為首的古典陣營,另一邊則是以玻恩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雙方對於波究竟是什麼爭執不下。 最先提出物質波的德布羅意 (Louis de Broglie) 也在其中,他的思緒不禁飄回從前……。 光量子 1919年,德布羅意自軍中退役後,決定重返校園,繼續研讀物理。8月15日他就要滿27歲,這個年紀才要念研究所似乎有點晚,這是因為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學剛畢業的他隨即入伍服役,直到戰爭結束幾個月後才脫下戎袍。 德布羅意出身於法國貴族世家,大學原本主修歷史,但後來又鍾情數學、物理,最後以歷史與物理雙學位畢業。如今他回母校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讀研究所,特地找著名的物理學家朗之萬(Paul Langevin)當指導教授。朗之萬與愛因斯坦私交很好,在狹義相對論還沒獲得普遍認同時,就大力宣揚;就是他提出雙胞胎之一以光速旅行,回來後兩人年紀會不一樣的「孿生子悖論」。 朗之萬建議德布羅意研究的,也和愛因斯坦另一篇論文有關,那就是光電效應背後的光量子。 光究竟是粒子或是波?這個問題自古以來爭論不休,從牛頓原本定於一尊的粒子說,到惠更斯等人的波動說,始終沒有定論。直到赫茲於1888年發表電磁波的實驗結果,證實馬克士威的理論後,大家終於認定光就是一種電磁波,而不是粒子。 沒想到後來卻又發現黑體加熱後的輻射強度與溫度的關係,用波動說怎樣也無法推導出符合符合實驗結果的公式。黑體輻射的問題一直無人能解,直到1900年底,普朗克提出光量子假說,假設光的能量像粒子一樣有最小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E = hν,h 是普朗克常數,ν 是光的頻率),才成功解釋黑體輻射,也為量子力學揭開了序幕。 不過普朗克自己認為量子只是計算上的概念,並不代表光真的是粒子。但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的光電效應公式,以及波耳於1913年提出的氫原子模型中,再度彰顯出光量子的必要性。朗之萬向德布羅意建議的便是進一步探討X射線的光譜。 物質波 在光電效應公式與波耳的原子模型中,電子所吸收或放射的能量都是光子能量的整數倍,而這又取決於光子的頻率。德布羅意不禁懷疑,電子明明是粒子,為什麼與光子交互作用的能量又與頻率有關?而且原子中的電子軌域也取決於電子的能量,更暗示著電子本身與波脫不了關係。 1923 年,康普頓的 X 光散射實驗顯示:X 光的能量轉換與散射角度完全吻合粒子碰撞的模型,終於證明了光量子假說。光的波粒二象性既然已毫無疑義,德布羅意便在第二年放膽完成博士論文,主張電子——乃至所有粒子——都與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並在論文中提出物質波波長的計算公式。 但物質波的概念還是令人覺得太匪夷所思,畢竟光純粹是一種無形的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還說得過去,但物質明明有確切的質量,怎能相提並論?!幾位教授便都對德布羅意這篇論文持保留意見。 不過他的指導教授朗之萬還是覺得其中論述看起來無懈可擊,便將論文寄給愛因斯坦,請教他的意見。還好愛因斯坦予以大力肯定,並評論道:「我相信這是照進我們最嚴重的物理謎團的第一道光」,德布羅意才終於在1924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並發表這篇打破傳統認知的論文。 薛丁格受到這篇論文的啟發,也於1926年發表薛丁格波動方程式,以波函數描述微觀粒子的狀態。 但畢竟事實上從未見過物體表現出波的特性,因此在確切的證據出現之前,與經驗法則不符的物質波主張只能被視為一種假說,波動方程式也只是個好用的數學公式,一如普朗克當初提出光量子之時。 沒想到證據很快就出現,而且竟是來自從沒聽過物質波的科學家。 電子繞射實驗 1925 年 2 月,貝爾實驗室的戴維森 (Clinton Davi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