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個網路直播

你知道嗎?史上第一個網路直播,是為了可以如願喝到咖啡而誕生的。
你知道嗎?史上第一個網路直播,是為了可以如願喝到咖啡而誕生的。
12年前的今天,26歲的美國青年斯瓦茲(Aaron Swartz)在公寓內上吊自殺,沒有留下遺書。第二天,全球資訊網WWW發明人柏納-李(Tim Berners-Lee)立即發表一首沉痛的悼念短詩: 〈亞倫死了〉(Aaron is dead) 在這瘋狂的世界漫遊的人啊, 我們失去了一位導師,一位睿智的長者。 為正義而戰的駭客們,我們的一員倒下了, 我們失去了一名同志。 教養者、看顧者、傾聽者、養育者, 所有的父母們, 我們失去了一個孩子。 讓我們哭泣吧。 Wanderers in this crazy world, we have lost a mentor, a wise elder. Hackers for right, we are one down, we have lost one of our…
賓州大學的數學教授威爾夫(Herbert Wilf)不願浪費時間,他總是等到博士班資格考後,才從中挑選最好的研究生。1971年,他發現第一名的成績竟遙遙領先第二名,立刻迫不及待地去研究生辦公室找這位學生,誓要得此英才。 原來這個研究生是個東方女子。威爾夫開門見山問她對組合數學了解多少?她回說在國立台灣大學時學過一點,但不多。威爾夫隨即拿出一本書給她,要她讀讀拉姆齊定理那章,並約一個星期後討論。拉姆齊定理看似簡明卻又如迷宮般複雜,他每次用來吸引研究生總是能讓他們上鉤。 果然,一週後碰面時威爾夫問她覺得如何,她微笑說挺好的。但威爾夫萬萬沒想到,她接著翻到其中一頁說:這個多色問題我可以證明出範圍更小的界限。威爾夫興奮地要她在黑板寫給他看,他越看越覺不可思議,一個剛接觸拉姆齊定理的研究生,竟然在一週內就獲得重要進展!他忍不住告訴她,她已經完成博士論文的三分之二了。 ****** 金芳蓉於1949年10月9日在高雄出生,中學時就對幾何很有興趣,加上父親告訴她從數學很容易轉到其它領域,但反過來卻不容易,於是便選擇了台大數學系。她1970年畢業後便到賓州大學讀研究所,獲得威爾夫賞識後,自然找他當指導教授,就以拉姆齊定理中的多色問題做為論文題目,於1974年取得博士學位。這一年她也成為人母,生下第一個小孩。 金芳蓉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貝爾實驗室研究圖論。她的主管波拉克(Henry Pollak)兩年前曾和葛立恆合作,解決分封交換機中標示位址的問題(有了分封交換機,才能實現網際網路);葛立恆已發表過不少拉姆齊定理的論文,波拉克知道這正是金芳蓉的研究領域,便介紹他們認識。 他們兩人相談甚歡,第二年就共同發表論文,開啟了長期的合作模式,之後共聯手發表了上百篇論文。金芳蓉也因為葛立恆而結識艾狄胥,並獲得「艾狄胥數1」的身分,和這位數學大師一起發表了14篇論文。 1983年,金芳蓉的人生翻至新的篇章。感情上,前一年剛結束婚姻的她,和也曾二度離異的葛立恆結婚,兩人從學術夥伴成了白頭偕老的人生伴侶。工作上,由於貝爾電話公司分拆,她的主管波拉克掌管新成立的貝爾通訊研究公司,特邀她來擔任研發經理。她因此在獨力研究數學之外,還要扮演起管理、溝通的角色,而她的努力也讓她三年後就晉升為部門主管。 金芳蓉在學術研究上從未鬆懈,她曾表示「我不要別人因為我的權位而尊敬我,我寧願憑所做的數學贏得他們的欽佩。」因此她於1990年利用公司給的一年休假到哈佛大學進行研究,返回工作崗位後仍不時到學術機構演講。 1994年,金芳蓉決定揮別待了20年的產業界,專心於學術工作。她辭職後先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一年,再回母校賓州大學教書。1995年,她接受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聘任,同時擔任數學教授與電腦科學與工程教授。 對金芳蓉而言,從通訊網路到網際網路,背後的抽象原則都可以用圖論描述、分析。另一方面,為了處理複雜網路,她也從傳統圖論擴及準隨機圖(quasi-random graphs)、極限圖論、譜圖論(spectral graph theory),並在這些領域都做出重要貢獻。除了教學與研究,金芳蓉也在好幾個期刊擔任編輯委員,甚至擔任主編與副主編;此外她還出版了三本著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又是另一種貢獻。 1998年,她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3年與2015年又先後當上美國數學學會(AMS)院士與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院士;緊接著在2016年,我國的中央研究院也遴選她為院士。今年4月公布入選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她也名列其中的九名數學家之一。 在金芳蓉的生長年代,女性要在科學領域出人頭地實屬不易,成為傑出的女性數學家更是難能可貴。今天恰是她的75歲生日,且藉此文向她致敬,並祝她生日快樂! 參考資料:
我的書房牆上掛著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重要科學家的肖像或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到目前為止,來訪的朋友都沒有人認出他是誰。確實,不只一般大眾不知道他,就連對科學有興趣的人大多也不大清楚這號人物,但在我心目中,他的貢獻與創造力卻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並列。 今天(4月30日)是他108歲冥誕,趁此來向大家介紹這位為現代科技文明的兩個支柱——數位電腦與網路通訊——建立理論基礎的夏農(Claude Shannon)。 夏農於191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北邊一個不到三千人的小鎮。他小時的偶像是愛迪生(後來發現他們竟然都是一位17世紀從英國來美國之移民者的後代),因此特別喜歡動手組裝模型,還自己拉電線到幾百公尺外的朋友家,用來傳遞電報。 他於1936年以數學和電機雙學位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即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電機研究所;指導教授凡納爾·布希(Vannevar Bush)也是發明家,他在1930年左右發明「微分分析儀」(Differential Analyzer),用馬達與轉軸、齒輪等機電零件組成,是史上第一台可以解微分方程式的類比式計算機。 夏農也負責操作實驗室的微分分析儀,為其他教授或外部單位計算二次微分方程式。他相當樂在其中,看著微分分析儀按照自己的設定自動運轉,在紙上畫出方程式對應的圖形,總讓他獲得愉悅的滿足感。久而久之,夏農已習慣從微分分析儀的機械動作聯想到微分方程式,而這個養成將助他萌生劃時代的創見。 第二年暑假,夏農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AT&T) 轄下的貝爾實驗室實習。當時美國的電話數量急速成長,為了降低接線生的人工成本並提高效率,貝爾實驗室著手開發縱橫式自動交換機。電話交換機用了很多繼電器,繼電器裡面是電磁鐵,會因通電與否而像閘門般開開關關,進而控制電話線路的搭接。 在一般工程師眼中,繼電器是在控制電流的進出,但夏農卻看出電流所傳遞的其實是開或關兩種狀態,而電話交換機的整體電路背後所代表就是某組方程式,就像微分分析儀一樣;只不過微分分析儀處理的是連續的數值,而電話交換機只有開、關兩種訊號。他想起大學時學過的布林代數,其中代表陳述句真假的1與0這兩個數字,恰可用來表示繼電器的開或關,而繼電器串聯就相當於邏輯運算的「且」(AND),並聯則是相當於「或」(OR)。如此一來,電話交換機的實體迴路便可以用布林代數加以描述。 暑期實習結束,夏農回到學校獲得指導教授布希的肯定後,很快在1937年底前就完成碩士論文,題為〈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開宗明義即宣告: 「任何電路都可以用一組方程式表示,……。事實證明,其計算方式完全等同於符號邏輯所用的命題運算。」 他最後還提出三個自己設計的電路圖,第一個是電路的簡化:原本使用20個元件的電路,經由邏輯演算找出等效的表達式後,可以將元件減少為14個。第二個與第三個都是他的創新發明,分別是有5個按鍵開關的電子密碼鎖,以及二進位的電子加法器。 這篇論文於第二年公開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迴響。原本錯綜複雜的電路圖改用布林代數表示後,就可以更容易模擬執行的結果,甚至找出更精簡的電路方案,大幅減少傳統嘗試錯誤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並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更便宜的新產品。 最重要的是,夏農所揭櫫的邏輯電路與二進位運算,勾勒出數位運算的普遍性抽象法則,即便硬體元件從繼電器換成真空管,再進展到電晶體,所有電子產品與數位電腦的背後都還是這套法則。也難怪夏農21歲所寫的這篇論文被譽為「應該是本世紀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碩士論文」,後來《科學美國人》雜誌也稱它是「資訊時代的大憲章」。 在布希的鼓勵下,夏農轉而攻讀數學博士,並在194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和馮紐曼交換過看法。隨後夏農又回到貝爾實驗室工作,除了為軍方研發火炮控制系統,還負責研究盟軍高層之間通話的加密系統。 當時工程師無不想著如何抑制雜訊的干擾,以確保訊息的完整性,並盡可能減少冗餘的字元,以提高通訊效率,但夏農再次提出常人所未見的革命性觀點。他指出雜訊無法排除也沒關係,而冗餘正是克服雜訊之道。他並結合熱力學中熵的概念與統計學,將抽象的資訊量化——位元(bit)便是他所提出”binary digit”的簡稱,進而推導出在容許雜訊與糾錯的情況下,通訊頻道的最高速度限制。 夏農的〈通訊的數學理論〉(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刊登於1948年的貝爾實驗室內部期刊,戰後人們才驚異地發現這位32歲的青年就這麼憑一己之力,開創出一門前所未有且影響深遠的的科學──資訊理論。在這個基礎上,資料數位化、壓縮、傳輸等各項理論與技術隨後逐一發展,也才有現在各種的數位內容並能隨時經由網路獲取。 二次大戰期間,圖靈曾來貝爾實驗室短暫停留,與夏農多次茶敘。由於他們手上的加密∕解密任務都屬機密,不得談論,因此兩人的交流聚焦於機器能否思考這個抽象問題。戰後兩人各自繼續探討人工智慧的可能性,圖靈於1950年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圖靈測試」),夏農則在1950年發表論文討論如何讓電腦下西洋棋,還發明了會自我學習走迷宮的機械老鼠,成為第一台人工智慧裝置的雛形。現在被視為ChatGPT強勁對手的Claude AI,其命名應該就是向夏農致敬。 夏農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死前幾年在療養院度過,最後於2001年2月24日過世,享年84歲。他因為開創資訊理論而被尊稱為「資訊理論之父」,無論人類文明現在稱為資訊時代、網路時代或數位時代,背後都可追溯至夏農的開創性貢獻,難怪有人比喻夏農的貢獻「就像是形容發明字母的人對文學有多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