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通訊

11月4日—忘了自己發明光纖的人

現今網路已如同水電一般,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瀏覽網頁或社群媒體;傳送郵件、分享檔案;聊天、視訊;購物、聽音樂、看影片、……等等,都是透過網路完成。如此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在三十年前還很難想像,因為當時受限於頻寬不足,只能用來傳輸文字,一直要到骨幹網路改以光纖取代銅線後,才一舉突破瓶頸,大幅提升網路頻寬。因此可以說沒有光纖,就沒有現今如此蓬勃發達的各種網路服務,而發明光纖技術的就是被稱為「光纖之父」的華裔科學家高錕。 上海—香港—倫敦 高錕是在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上海的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末積極參與反清活動的文人,父親於密西根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後,回上海擔任律師。由於家境尚稱富裕,自小熱愛科學的高錕得以嘗試各種化學實驗,包括自製相紙、煙火、滅火器,還曾用紅磷粉和致命的氯酸鉀混合在一起,做成甩在地上即會爆炸的泥球炸彈。 高錕上中學時,因國共內戰迫近上海,而於1948年隨家人移居香港。1952年赴英國就讀伍利奇理工學院(即現在的格林威治大學),再轉念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於1957年取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後,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設於英國的研究機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他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在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博士,最後在1965年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就在第二年,他發表了開啟光通訊的關鍵論文〈用於光頻的介電纖維表面波導〉(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雷射開啟光通訊,但…… 雖然海底電纜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已開始鋪設,但只能用於收發電報,直到1956年,第一條電話專用的越洋海底電纜才完工啟用,連接蘇格蘭與加拿大,可同時容納36通電話。隨著通訊需求快速成長,陸上與海底電纜都得不斷擴增,建設成本也跟著成正比增加。1960年,美國的梅曼(Theodore Maiman)博士發明雷射後,許多人開始設想利用雷射進行光通訊的可能性,高錕也是其中之一。 理論上,光當然和電一樣,也能以開或關的狀態來代表0與1的數位訊號,有了高同調性又功率強大的雷射,遠距離傳輸就不是問題。但問題是,要透過什麼介質傳送呢?光只能直線行進,怎樣才能讓光也可以循著彎曲的纜線抵達遠方? 物理學家早就知道光線經過兩個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部份光線會穿過界面而產生折射,其餘則會再從界面反射回來;如果入射角大於臨界角,全部光線便會向內反射。當十九世紀末玻璃纖維問世後,科學家便想到可利用全反射原理,讓玻璃纖維做為傳導光線的光纖,於是在雷射尚未發明之前,就已經用光纖做成內視鏡,以及滿天星般的燈飾。不過實際上光在玻璃中會嚴重衰減,大約20公尺後就只剩1%;內視鏡和燈飾的光纖長度很短,光的耗損有限,所以仍能發揮作用,但距離一旦拉長,即使雷射光也難逃迅速衰減的命運,無法用來傳遞資訊。 突破盲點 儘管大家都認定光纖無法用於長距離通訊,但高錕卻不肯輕易放棄。經過幾年研究後,他發現衰減主要是因為玻璃含有雜質,以及光纖表面不夠平滑,以致光在行進中不規則散射而迅速耗損。他著手進行實驗,終於在1966年發表論文,指出可用石英基玻璃做為光纖的材料,並去除玻璃中的雜質,就能讓光的衰減幅度低於每公里20分貝,足以進行長距離通訊。 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Corning Glass Works)終於成功開發出高品質的光纖,衰減幅度果真如高錕的計算,每公里小於20分貝;兩年之後又改善到每公里只衰減4分貝。1977年,通用電話暨電子公司(General Telephone & Electronics)在加州長灘將光纖實際納入電話網路,隨後歐美許多電訊公司也開始使用光纖。隨著半導體雷射的技術突飛猛進,光纖通訊的衰減幅度改善百倍以上,到了1987年,光通訊的傳輸速度已達1.7 Gbit/s,而且每50公里才需要放大器。 光纖比銅線傳輸距離更長、頻寬更大、鋪設成本更低,因此除了逐步用於陸上通訊網路,第一條橫越大西洋的海底光纜也於1988年鋪設完成。幾年後又開發出「波長分波多工」技術,可允許一條光纖同時傳輸不同波長的光,使得頻寬大幅擴增到銅線的萬倍以上,從此開啟了全球性的光纖網路時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的應用快速盛行後,更加突顯出光纖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高錕的貢獻也終於得到肯定,而於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獎。只是此時他已罹患阿茲海默症六年,忘了光纖為何物,更不記得自己就是發明人。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那天,瑞典國王打破慣例,主動走到高錕的座位前頒獎給他,讓他無須像其他得獎人那樣走到舞台中央鞠躬領獎。高錕起身接受頒獎,他站得挺直,笑容純真燦爛,想必仍未忘記這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按:本文同步發表於2003年11月號的《工業材料》雜誌。 參考資料:

為什麼不能用量子纏結進行超光速通訊?

根據量子理論,兩個纏結的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當一個粒子的狀態確定的當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就決定了,這「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不受光速限制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可以利用量子纏結,以超越光速的速度來傳送訊息嗎? 答案是不行。為什麼?為了避免大家打瞌睡,我且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說明。 總統:「博士幹得好,你們用實驗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現在我們可以用量子纏結進行超光速通訊了吧?」 博士:「總統先生您誤會了,實驗只證明愛因斯坦的隱變數假說是錯的,量子纏結不具定域性,但是並沒有推翻相對論所說的光速極限。」 「什麼,你們不是說就算兩個光子相隔地球和火星這麼遠,地球的光子變怎樣,火星的光子瞬間也會變那樣嗎?這樣的訊息傳送不就超過光速?」 「我先確認一下,您知道粒子必須有交互作用才能產生纏結吧?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地球上製造一對纏結光子後,再把其中一個光子送到火星,而光子的速度的就是光速……。」 總統打斷他,不耐地說:「這我當然知道。我的意思是先把纏結的光子送到火星,然後好好放著,等到哪天有緊急事件要通知對方再拿來用,這樣從發出通知的當下算起,不就是超光速通訊嗎?」 「長期維持光子的纏結嗎?」博士沉吟了一會兒才說,:「不過問題不在這兒,就算這在技術上做得到,也沒辦法進行超光速的瞬間通訊。」 「為什麼?」 「量子原本處於疊加態,直到我們進行觀測才崩塌為一個確定狀態,問題是我們根本無法決定觀測的結果是 0 或 1,這樣要如何用來傳達訊息?就像你用即時通訊軟體傳訊息,但每次鍵盤按下去,出現的字不見得一樣,對方看到根本不懂你要表達什麼。」 「原來沒辦法隨心所欲控制量子的狀態啊。」總統恍然大悟,但仍不甘心,來回踱了幾步後,突然興奮地說:「我想到了!你看喔,我們就準備 100 對纏結光子,如果觀測第一顆光子的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就測下一顆,直到出現符合的結果,這時就去觀測後半部對應的那顆光子。例如第 3 顆的觀測結果是對的,就去測第 53 顆,這樣火星那邊看到他們的第 53 顆光子的疊加態崩塌了,就知道第 3 顆光子是我們要傳給他們的訊息。怎麼樣,佩服吧?」(註) 博士尷尬地乾笑後,才說:「我剛剛的比喻可能不夠精確,讓您誤會了。我們這邊的光子被觀測的瞬間只是決定了另一顆光子的觀測結果,並沒有讓那顆光子從疊加態自動崩塌為確定狀態。拿硬幣來比喻,一個硬幣停止旋轉後,另一顆硬幣仍然在旋轉,只不過讓它停下來時一定會是同一面。」 「所以我們測了光子,他們並不會知道,要等到觀測後才知道?」 「呃,他們不但觀測前不知道,就算觀測後也不確定我們這邊測了沒。」 「什麼嘛,那你們說要用光子進行量子通訊難道是在唬我嗎?」 「不,總統先生,我們絕對沒有騙您,量子纏結是可以用來進行量子通訊,但主要是為了加密,而不是超越光速。」 「現在的加密方式不好嗎?為什麼還需要量子加密?」總統沒好氣地說。 「加密就是將明文(原來的訊息)用演算法轉換為密文(轉換後看似無意義的訊息),而演算法用很大的天文數字做為『密鑰』,得對這密鑰做質因數分解,才能將密文還原為明文。因為質因數分解很耗時間,目前的電腦得花很久的時間才能破解密鑰,但以後量子電腦很快就能完成質因數分解,所以必須利用量子纏結產生密鑰,才能確保通訊安全。」 「等等,那這密鑰不就是瞬間產生,超越光速了?」總統又眼睛一亮。 博士苦笑說:「呃,沒那麼簡單,對纏結的光子進行觀測後,雙方必須再告訴對方自己的觀測結果,才能產生金鑰,所以還是無法超越光速。」 「哼,搞半天還是要用傳統通訊方式!而且萬一敵人竊聽到所說的觀測結果,不就知道金鑰是什麼,還是不安全啊!」 「不不,保證絕對安全。就算敵人竊聽到觀測結果,也搞不清密鑰是什麼樣子,而且會被我們發現有人竊聽。」 「真的這麼神奇?」原本意興闌珊的總統又提起興致,但對博士所說已持保留態度,於是命令他:「你給我好好解釋實際上要怎麼做,不然我不會批准經費的。」 「是是是,不過現在時間已晚,請讓我準備準備,下次再向您解說。」 總統點點頭離開後,博士心想下次可能得用圖解才能讓總統明瞭量子加密了。 註:本篇先貼於我的臉書紛絲頁,讀者楊政憲在留言處提出這個點子,經他同意後,我把它放入文章裡。

夏普塔——史上第一個遠距傳訊系統

古時候打仗,前線與後方要如何及時傳遞訊息?烽火台或狼煙只能表示緊急狀態,無法傳達額外訊息;快馬加鞭或飛鴿傳書在戰事緊急時又緩不濟急。你或許會以為這在電報發明之前本來就無解,但其實早在十八世紀末(相當於乾隆晚期),就出現一套堪比電報的遠距傳訊系統,可以迅速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