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陰極射線

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三)——發現電子的人

這篇有點拖太久了,前一篇〈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二)——認證幽靈及陰極射線的人〉是一個月前發的文,大家應該都忘得差不多了,就先來個前情提要吧。 話說德國物理學家蓋斯勒 (Heinrich Geissler) 在1850 年代發明「蓋斯勒管」,玻璃管內的氣體被真空幫浦抽到只剩千分之一大氣壓,通電後玻璃管泛著柔和的輝光,也就是現代霓虹燈管的前身。二十年後,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 (William Crookes) 改良真空裝置,做出低於百萬分之一大氣壓的「克魯克斯管」,結果通電後玻璃管不再發光,只有陽極那端的玻璃管壁發出綠色磷光。 大家都同意這個光是來自陰極的某種射線造成的,問題是陰極射線是什麼?克魯克斯本人認為是一種帶電的微粒,但赫茲等人則主張是類似電磁輻射的「以太波」(aether wave)。兩派人馬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定論,如果簡化成口頭辯論,大概會是這樣。 以太派:「都已經證明光是電磁波,這螢光當然也是一種波。」 微粒派:「螢光只出現在陽極這一端,可見是帶負電的微粒。」 以太派:「那為什麼施加電場不會造成陰極射線偏折?」 微粒派:「可是靜電計明明有偵測到帶負電的粒子。」 以太派:「那可能是殘餘氣體受到以太波衝擊,而產生的負電荷,並不是陰極射線本身。」 微粒派:「施加磁場會使陰極射線偏折,所以是負電粒子。」 以太派:「粒子能穿透鋁箔嗎?這只有波才辦得到。」 ……(雙方繼續各執一詞) 這場爭辯持續二十年,最後才終於由湯姆森 (Joseph John Thomson) 於1897年釐清真相。 湯姆森於1856年12月18日出生在英國的曼徹斯特,他自小展露科學天分,14歲就進大學。原本父親安排他大學畢業就到一家汽車廠當工程師,但大三時父親突然過世,打亂了原有計畫,最後他在1876年轉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就讀數學系,七年後取得碩士學位。隔年他即接任卡文迪許 (Cavendish) 物理學教授這個極具榮譽的教職,前兩任馬克士威和瑞利男爵都是在四十歲左右獲聘,湯姆森才28歲就獲此殊榮,足見其過人之處。 1897年,湯姆森決定進行陰極射線的實驗,希望一舉解決多年來的爭論。他先將陰極射線管內的靜電計用金屬圓柱包圍起來,只露出一道狹縫讓陰極射線可以通過。然後他從外部施加磁場讓陰極射線產生偏移,結果靜電計就毫無反應,證明負電荷與陰極射線兩者是一體的,而不是來自管內的氣體。 接著他設法讓陰極射線管內更接近真空,再施加電場,果然陰極射線就會受電場影響而偏折。原來以前的實驗之所以沒有偏折,是因為真空管內的氣體被陰極射線擊中而帶電,阻隔了外加電場的作用。 現在湯姆森已經證明了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無誤,但這究竟是什麼粒子?原子、分子,或是未知的元素?湯姆森想要進一步量化陰極射線的特性,他藉由控制磁場與電場的強度,測量不同強度下陰極射線偏折的距離,進而算出陰極射線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荷質比),沒想到得出的數字竟然比氫離子的荷質比大一千倍。陰極射線的粒子所攜帶的電荷不大可能比氫離子大一千倍,而這就意謂著有比氫還小的粒子! 湯姆森試著更換不同金屬材料作為電極,也改變真空管內的氣體種類,結果所測到陰極射線的荷質比仍都是同樣的數值。既然無論什麼物質所產生的陰極射線都具有一模一樣的荷質比,表示所有物質都具有相同的帶電粒子,而且質量比氫原子小一千倍以上。湯姆森將這帶負電的粒子稱為微粒(corpuscles),但後來大家稱之為電子(electron),源自琥珀的古希臘文 ”ēlektron”,呼應了人類最早發現靜電的來源。 湯姆森的實驗證明原子並非不可切割的基本粒子,在原子內部還有更小的電子。他於1904 年進一步提出原子模型,主張構電子均勻分佈在正電荷之海,就像梅子鑲嵌於布丁之中一樣。1906年,湯姆森因為發現電子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湯姆森的原子模型很快在1909年被證明是錯的,推翻他的理論的人正是他的學生拉塞福。拉塞福在實驗中發現α粒子被薄薄的金箔反彈回來,代表正電荷集中在一處——也就是原子核,而提出電子繞著原子核轉,猶如行星繞太陽運行的原子模型(四年之後,換拉塞福的學生波耳以量子理論修正了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除了拉塞福,湯姆森還有許多學生後來也榮獲諾貝爾獎,包括: ——發明雲霧室的威爾遜(Charles Wilson)、 ——以X光繞射研究晶體結構的的布拉格(William Henry…

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二)——認證幽靈及陰極射線的人

當德國物理學家希托夫於1869年繼續進行陰極射線的實驗時,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正開始四處參加降靈會,期盼能與鬼魂溝通。 可不要以為克魯克斯是不入流的科學家,他在1861年未滿三十歲時,就透過光譜分析發現新元素鉈,並在二年後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那麼這麼一位聲譽卓著的科學家為什麼會熱衷於尋找鬼魂? 克魯克斯出生於倫敦一個富有的家庭,父母生了十六個小孩,但其中一半都早夭,克魯克斯是另外倖存的八名中年紀最長的;這些手足之中,他特別疼愛小他14歲的弟弟菲利普 (Philip)。孰料,菲利普到美洲參與鋪設古巴到佛羅里達的電報纜線時,因感染黃熱病於1867年客死異鄉,才21歲就英年早逝。 未能見到弟弟最後一面的克魯克斯既痛心又充滿遺憾,思念之情久久未能放下,於是開始參加各種降靈會,希望能透過靈媒與菲利浦的靈魂說話。 不過克魯克斯參加幾次降靈會都失望而歸,認為靈媒只是裝神弄鬼。不過1871年倫敦有位15歲的少女庫克 (Florence Cook) 卻與眾不同,竟在降靈會中召喚出以實體現身的幽靈;這幽靈自稱是百年前一名海盜的女兒,名叫凱蒂.金恩 (Katie King),現身後還在房間來回走動,觸碰在場的人。 由於看過的人都言之鑿鑿,克魯克斯決定親自一探究竟。他畢竟是科學家,清楚靈媒可能事先在其處所動手腳,於是他請庫克來自己家中舉辦降靈會,同時也邀自己的朋友一起參加,結果幽靈凱蒂真的出現了,而且看不出做假的可能性。克魯克斯之後又多次邀請庫克前來舉辦降靈會,同時積極調查其它可眼見為憑的靈異現象。最後他於 1874 年發表調查報告,認證幽靈凱蒂是真的,並附上相片做為佐證;他在報告中還認證另兩位靈媒所展現的無故響聲與離地飄浮也都是真的。 不過克魯克斯倒沒有因此荒廢科學家的本職,這段期間他致力於改善真空裝置,終於在1875年將陰極射線管的真空程度再推進百倍,做出不到百萬分之一大氣壓的「克魯克斯管」。 克魯克斯重複希托夫的實驗,發現隨著管內氣體變少,陰極前方的暗區逐漸擴張、輝光逐漸縮減,到最後輝光幾乎消失不見,反而陽極那端的玻璃管壁泛著磷光,而綠色光芒的中央依舊有金屬片的影子。為了確認這個現象與陽極無關,他又做了 T 型的克魯克斯管,將陽極移到 T 的下端,讓陽極不在陰極射線的行進路線上,結果原來的地方還是出現磷光與金屬片的影子。 克魯克斯的實驗徹底排除氣體與陽極的影響,不僅證明了陰極射線的存在,而且顯示它具有極高能量,才會使得玻璃管壁發出光芒。問題是陰極射線究竟是什麼? 克魯克斯認為是一種帶電的原子,但赫茲等人則主張是類似電磁輻射的「以太波」(aether wave) (註一),兩派人馬爭論多年,始終沒有定論。一直要到1897年,J. J. 湯姆森才證明陰極射線是比原子還小的粒子,而且帶有固定的電荷,也就是如今所稱的電子(這段故事就留待下篇再講)。 除了電子,克魯克斯管還促成X光的發現。1895年侖琴 (Wilhelm Röntgen) 用克魯克斯管做實驗時,意外發現附近未拆封的底片竟然感光了,他將這能量比陰極射線還高的神秘射線命名為 X 射線,並在論文中附上妻子左手骨骼的X光照片,震驚了世人。 對於靈媒而言,侖琴夫人左手的 X 光照倒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既然肉眼看不見的骨骼可以拍得出來,那麼凡人看不見的鬼魂或精靈被拍到也不足為奇。有了這個科學發現可以假托,恰好又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大流感奪走許多人命,1910 年代開始出現更多用重複曝光偽造而成的靈異照片,降靈會也更加盛行。 始終未能忘情靈異現象的克魯克斯在研究科學之餘(註二),還陸續擔任「靈力研究學會」(Society for Psychical…

電子是如何發現的?(一)蓋斯勒管的發明

我們之前在課本學過,J. J. 湯姆森 (Joseph John Thomson) 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不過陰極射線管並非湯姆森所發明,那麼,這個關鍵儀器是怎麼誕生的?這得從玻璃工匠蓋斯勒 (Heinrich Geißler) 說起。 將玻璃棒加熱至麥芽糖般的柔軟膏狀,再吹製成各種造型的吹玻璃工藝很早就有了,而這門近乎藝術的手工業往往也都是由家族成員世代相傳。1814年出生於德國中部一個小鎮的蓋斯勒,便是因此自小就參與家中的吹製玻璃工作。 隨著近代化學逐漸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化學實驗需要特製的玻璃器具,蓋斯勒18歲開始便代表父親至各地出差,承接各大學實驗室的客製化訂單。1852年,蓋斯勒到波昂 (Bonn) 為波昂大學承製實驗器材,決定在此定居下來,並在兩年後開設自己的工坊。 1857年,波昂大學的物理教授普呂克 (Julius Plücker) 問蓋斯勒能否做出更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原來法拉第在1838年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在玻璃管兩端置入金屬片,分別做為陰極與陽極,再將管內的氣體抽出,然後通上高壓電,結果出現一道明亮的光弧橫跨兩極之間,不過靠近陰極處卻是暗的(後來便稱為「法拉第暗區」) 沒有人可以解釋這奇特現象,而受限於當時的真空技術,也沒辦法做更進一步的實驗,只能就此不了了之。如今事隔近二十年後,普呂克見到蓋斯勒高超的玻璃工藝,讓他燃起破解氣體放電的希望。蓋斯勒不負所望,利用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水銀真空的原理,開發出真空幫浦,不但讓玻璃管內的氣體只剩千分之一大氣壓,還可注入不同氣體。 普呂克用這些真空程度甚於以往三百倍的「蓋斯勒管」進行實驗,結果通電後出現的不再是一道光弧,而是泛著柔和的輝光。普呂克發現不同氣體會產生不同顏色的光,後來的人便利用這個特點將蓋斯勒管改成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管。此外德國化學家本生 (Robert Bunsen) 和克希荷夫 (Gustav Kirchhoff) 於1859年發表光譜分析的論文後,普呂克和弟子希托夫(Johann Hittorf)也利用蓋斯勒管來觀測不同氣體的譜線,比用火焰燃燒還穩定。 普呂克還發現磁鐵會使輝光偏折,代表它會受到磁場影響。希托夫受此啟發,等到蓋斯勒的真空幫浦改良至可使真空程度小於萬分之一大氣壓,以及產生更高電壓的設備問世後,於1869年繼續進行實驗。他在玻璃管中間放置金屬片,結果輝光被阻隔在陰極與金屬片之間,而且金屬片的影子投射在陽極那端的玻璃上,代表輝光是由陰極射向陽極,而且是以直線行進;希托夫還特地用L型的蓋斯勒管加以證實。幾年之後,大家便都以「陰極射線」稱之。 希托夫雖然仍無法解釋陰極射線如何產生,至少已掀開了神祕面紗的一角,再來將由英國的物理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接棒探索。克魯克斯這個人相當特別,他不但篤信幽靈的存在,還積極參與降靈會,下一篇就來講他的故事。 參考資料:

認證鬼魂現身的科學家,以及他的發明

中元普渡的對象是孤魂野鬼,這民俗活動背後的假設自然是鬼魂的確存在。不過一般人即使相信,也應該都認為人鬼殊途,鬼魂並不會在現實世界中現形——不管是實體或照片。如果有人說他看到鬼,不只是模糊的身影,而是有清晰的五官樣貌,還拿出照片佐證,恐怕沒多少人會信以為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