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電池

2月18日—發明電池、促進電學發展的人

1791年的某一天,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的實驗物理教授伏打(Alessandro Volta)翻開剛出版的期刊,裡面一篇題為〈論肌肉動作的電效應〉的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篇論文是由54歲的義大利醫生伽伐尼(Luigi Galvani)所寫,描述他過去幾年用青蛙進行的實驗。他先是發現轉動用來產生靜電的起電盤,或是天空出現閃電時,會隔空讓死掉的青蛙雙腿抽動。後來他發現即使沒有這些外部電力,光是將青蛙的下半身掛到鐵架上,蛙腿也會自發性地抽動,他認為這是因為青蛙體內原本就有電,經由肌肉神經碰觸到金屬而釋放出來。伽伐尼因此主張除了靜電和大自然的雷電,還有第三種電——動物電。 伏打讀完論文後眉頭一皺,對動物電的說法深感懷疑。他出生於1745年2月18日,雖然比伽伐尼小8歲,但對於電的研究卻早就享有盛名。伽伐尼所用的起電盤,便是伏打於1775年改良發明的,一推出就大受歡迎,成為將靜電注入萊頓瓶的最佳工具。 伏打重覆伽伐尼的實驗,用銅鉤串起青蛙下半身,掛在鐵架上,蛙腿的確如論文所寫的那樣產生抽動。不過倘若不用銅鉤,而是改用和鐵架相同材料的鐵鉤,蛙腿就不會抽動了。於是伏打隨即發表論文,直陳伽伐尼宣稱的動物電並不存在,而是銅、鐵兩種不同金屬之間有電位差,產生的電流經過青蛙的肌肉神經才引起抽動。 伽伐尼不甘示弱,又進行其它實驗來證明蛙腿收縮和金屬無關。伏打也不斷挑出伽伐尼實驗的缺失,雙方你來我往地打了幾年筆仗後,伏打想到如果沒有蛙腿也會產生電流,就可以徹底證明無關乎所謂的動物電了。經過多次實驗,伏打找到最佳組合:將許多銀片與鋅片交替堆疊起來,每對銀片與鋅片之間再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就能產生強烈的電流。 就這樣,伏打發明了史上第一個電池——「伏打堆」。伏打的論文於1800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後,除了取得與伽伐尼多年爭辯的最終勝利,使得動物電的主張被學界揚棄(註),更重要的影響是,加速了電學的進展。 這是因為萊頓瓶雖然可以貯存靜電,但一旦觸碰,所有靜電即瞬間傾洩而出,難以用來做電學研究。如今伏打發明的伏打堆不但能持續產生穩定的電流,又非常容易製備,有需要的科學家都可以自己製作一套來做實驗。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的朋友卡萊爾醫生 (Anthony Carlisle)和化學家尼寇森 (William Nicholson),就是在收到論文後試圖複製伏打堆,無意間將水電解出氫氣與氧氣,開啟了電化學這個全新的領域。 幾個月後,德國化學家里特(Johann Ritter)進行水電解的量化實驗,測量出產生氫氣與氧氣的比例,並進一步發現電鍍的化學反應。英國化學家戴維爵士 (Humphry Davy) 也是利用伏打堆電解礦石,而於 1807 年發現世人仍不知道的元素鈉和鉀,隔年他又陸續電解分離出鈣、鍶、鋇、鎂、硼等新的化學元素。 除了電化學,伏打堆對於物理也有深遠的影響。沒有電池,安培無法在1826年發現安培定律,法拉第也不可能在1837年發現電磁感應。電學的發展可說是始自伏打的發明,為了表彰他的貢獻,他的姓氏便做為電壓的單位(Volt, 伏特),永遠流傳下來。 註: 伽伐尼於1798年就抑鬱而終,他的外甥在他死後仍繼續做實驗,試圖捍衛動物電的主張,但影響有限。要到1840年代,才又有人重拾動物電的研究,進而證明動物體內的確有電——雖然如今我們知道並非伽伐尼以為的那種電,而是和鈉、鉀離子有關。 從這個角度看,動物電的多年爭辯固然最終由伏打勝出,但這場勝利在促進電學的同時,卻也付出了相對代價,造成電生理學的發展延遲了半世紀之久。 參考資料:

發現動物電的人

1786年9月的某一天,伽伐尼將青蛙的下半身用銅鉤串起來後,掛到鐵鉤上,不小心蛙腿直接碰到鐵鉤,這一瞬間,蛙腿竟然抽動了一下。難道青蛙腿內原本就有電,碰到金屬而釋放出來……

【純屬意外的發明與發現】——電化學的誕生

1800年4月的某一天,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班克斯(Joseph Banks)收到一封來自義大利化學家伏打(Alessandro Volta)的信,信的開頭就寫道: 「我提到的裝置絕對會讓你感到驚訝,……」 被勾起好奇心的班克斯往下讀,原來伏打所說的裝置是將銀片與鋅片交替相疊,每對之間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再自堆疊起來的金屬片頂端與底部各接出一條銅線,形成迴路後便能持續產生穩定的電流。 班克斯果真大吃一驚,因為伏打所述聞所未聞。當時以人為方式產生電就只有靠摩擦產生靜電,通常是用起電器產生靜電,再貯存於「萊頓瓶」(Leyden jar)中。不過萊頓瓶一旦碰觸,所有靜電即瞬間傾洩而出,一次用盡,因此實用價值並不高。如果伏打設計的這個「伏打堆」(Volta Pile)真的管用,那可是劃時代的發明啊! 班克斯迫不及待地往下讀,卻發現信中的四張信紙只是論文的前幾頁,後面呢?原來當時正在打英法戰爭,伏打擔心戰火會延誤郵件的遞送,所以寫了幾頁就先寄給英國皇家學會,剩下的部分等寫完再補寄,以防其他人搶先一步發表,奪走發明者的頭銜。 按理說班克斯應該等第二封信寄來後,安排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伏打的論文,在這之前不應洩露論文內容。但伏打的發明實在太匪夷所思,讓他難以按捺內心激動,等不及另一封信抵達,就忍不住將手中的上半篇論文拿給老友卡萊爾醫生(Anthony Carlisle)看,想說醫生並非圈內之人,應該不會有影響。 沒想到卡萊爾也按捺不住,隨即向身兼化學家與發明家的好友尼寇森(William Nicholson)透露論文內容。尼寇森原本就對電學頗有研究,他的同儕班奈特(Abraham Bennet)曾在1787年發明一種驗電器,利用兩片金箔接觸靜電後會彼此相斥而分開,便可根據分離的角度判斷靜電強度。第二年尼寇森再加以改良,成為最受歡迎的驗電器,伏打正是用它來進行伏打堆的研究實驗。 尼寇森和卡萊爾決定不等伏打的另一封信,就先按伏打所述如法泡製,也做個伏打堆出來,看看是否真如伏打所說的那樣,能持續產生穩定電流。卡萊爾醫生建議直接用17個銀幣做為銀片,再訂製同樣大小的鋅片,這樣就能在最短時間做出伏打堆。 一切就緒後,尼寇森和卡萊爾於1800年5月1日開始進行實驗,但發現電線與伏打堆頂端的鋅片老是接觸不良。他們想了想,乾脆在電線與鋅片接觸的地方滴了一大滴水,沒想到水滴上方竟出現些微氣體。尼寇森從聞到的味道推測可能是氫氣,他們決定第二天對此進行實驗。 #5月2日,他們從附近的運河取了一盆水,將連接伏打堆底部銀幣的銅線一頭浸入水盆中,另一條銅線再從水盆連接到伏打堆頂端的鋅片。只見鋅片接觸的銅線在水中那端不斷冒出微小的氣泡,也就是氫氣;而另一條銅線在靠近銀幣那端則逐漸失去光澤,氧化變黑。 他們改用不易氧化的白金取代銅線,結果連接鋅片的白金線在水中仍產生氫氣氣泡,而這次,另一條連接銀幣的白金線也在水中產生氧氣氣泡,不過數量明顯比較少。就這樣,他們兩人無意間發現水會電解出氫氣與氧氣,而成為最早發現電解反應的人。 不過尼寇森與卡萊爾還是很有君子風度的等到伏打的論文於6月26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後,隔月尼寇森才在自己創辦的科普刊物上刊登他們兩人的電解實驗,從此開啟了電化學這個全新的領域。英國化學家戴維(Humphry Davy)便是因此受到啟發,將各種礦石溶解後進行電解實驗,先於1807年發現仍不為世人所知的鈉和鉀,隔年又陸續電解分離出鈣、鍶、鋇、鎂、硼等新的化學元素,大幅推進化學的進展。 有趣的是,伏打當年進行伏打堆的實驗時,就曾將連接正、負極的銅線分別浸入不同的水盆中,然後將左、右手各放進這兩盆水,看看有什麼感覺或生理變化(萊頓瓶中的靜電就會讓人毛髮豎立)。如果他曾試著將銅線放入同一盆水,應該會看到水中出現氣泡,那就輪不到尼寇森與卡萊爾兩人發現電解反應,科學史上也就會少這麼一件耐人尋味的趣事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