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國為名的化學元素

阿根廷的國名源自銀的化學元素名稱(拉丁文),但人家法國可是有兩個化學元素以它為名。 話說門得列夫於 1869 年發表元素週期表後,大膽推測凡是空格處,應該都有某種尚未發現的元素。1871 年,門得列夫明確預言鋁下方那一格的元素性質:原子量 68、密度 5.9 克/立方公分、熔點低、……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可以透過光譜分析(註)來發現這個元素。 果然,四年之後,法國化學家德博坡東 (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 對一塊閃鋅礦石進行光譜分析時,發現兩條從未見過的紫色譜線,代表其中含有未知元素。發現新元素當然是項重大成就,德博坡東決定將此榮耀歸給國家,於是將它命名為 gallium(鎵)。 等等,這個字看起來跟法國一點關係都沒有啊?是這樣的,從現今法國、比利時,一直到北義大利這塊區域,原本住的是屬於凱爾特人 (Celt) 一支的高盧人 (Galli),因此這一帶從羅馬帝國時期就泛稱為「高盧」(Gallia)。 西元前 50 年,羅馬軍團征服此地,但四百年後,日耳曼部族因環境變遷與外來威脅等因素大舉往西歐遷徙,羅馬帝國無力抵抗,乾脆以夷制夷,讓日耳曼部族其中一支的法蘭克人 (Franks) 定居駐守邊境,幫忙抵禦外侮。羅馬帝國式微後,法蘭克人在五世紀末建立法蘭克王國,領土逐漸擴及整個高盧地區。不過到了西元 843 年,法蘭克王國分裂成三個王國,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變成法蘭西王國,也就是法國的前身。 這麼多年下來,法國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已混雜著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等不同種族的血統,不過單一民族國家的意識興起後,法國人常自認為高盧人。尤其 1870 年爆發普法戰爭,隔年法國因慘敗被迫割地賠款給普魯士後(都德著名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就是寫於 1873年,以阿爾薩斯省遭到割讓為背景),為了凝聚愛國意識,法國政府更以高盧做為法國人的民族認同,以與日耳曼民族區分。 化學家德博坡東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法國的代名詞——高盧的拉丁文 Gallia,將發現的新元素命名為 gallium,為國家揚眉吐氣。不過由於他名字中的 “Lecoq” 是法文的雄雞之意 (Le coq),而雄雞的拉丁文剛好是”gallus”,於是就有人質疑他其實是在表彰自己;他最後不勝其擾,特地撰文加以否認。順帶一提,由於 gallus 的複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