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原子彈試爆命名為「三位一體」的背後故事
猛擊我的心吧,三位一體的上帝; 因你至今只是輕叩、低語、照耀,來修補我; 但若要我重生並站起來,就請重塑我, 用你的力量來摧毀、吹散、焚燒,使我煥然一新。
猛擊我的心吧,三位一體的上帝; 因你至今只是輕叩、低語、照耀,來修補我; 但若要我重生並站起來,就請重塑我, 用你的力量來摧毀、吹散、焚燒,使我煥然一新。
「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我想,我們大家都多多少少是這麼想的。
1939年夏天,愛因斯坦到長島東邊的皮康尼克 (Peconic) 度假,他絕對沒想到在海灘拍攝的幾張照片,竟會讓後人以訛傳訛。 一張是他穿著涼鞋的獨照被誤以為是穿女鞋,但他穿的其實是當時的男士涼鞋;這可以從一張1938年的男士涼鞋廣告對比印證。 這張是1938年的男士涼鞋廣告,最左邊那款就和愛因斯坦所穿的涼鞋類似…
關於1941年海森堡拜會波耳的羅生門,除了我在上一篇〈為什麼海森堡未造出原子彈〉所分析的,還有個蠻奇怪的史料,這件事在電影《奧本海默》所改編的原著傳記《奧本海默——美國的普羅米修斯》中也有寫到。1943年12月30日波耳抵達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後,向歐本海默等人轉述海森堡在那次會面所透露的訊息: 「…
如電影《奧本海默》所演的,由於德國物理學率先發現鈾的核分裂並釋出超乎預期能量,引起美國擔心納粹若有核武,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全力投入曼哈頓計畫,務求盡快做出原子彈對付德國。 結果後來發現德國在核能的研究根本還差得遠,按理說德國不乏這方面的專家,所佔領的地區又有開發原子彈所需的豐富資源,為什麼反而落後美國這麼多?德國主持…
諾蘭這部電影主要是根據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這本書…
簡單說,這次諾蘭的《奧本海默》並不燒腦,可是資訊量龐大。不但出現很多科學家與歷史事件,又是以倒敘與順序交叉進行,不熟悉的觀眾大概很難立即掌握整個來龍去脈。為了幫助讀者在看這部片時能進入狀況,我就以奧本海默為主軸,盡量不劇透地依時間順序,簡單介紹片中比較關鍵的科學家及其背景。 1924年,奧本海默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當時…
上一篇提到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身為猶太人的西拉德因為擔心受到納粹迫害,趕緊移居到英國。9 月 12 日這天早晨,西拉德走在濕冷的倫敦街頭,泰晤士報上的一篇報導仍在他腦中盤旋。那是拉塞福對於核分裂的評論:「在這過程中,是有可能獲得比質子所攜帶的還要多的能量,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