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電腦

開啟數位時代的人

我的書房牆上掛著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重要科學家的肖像或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到目前為止,來訪的朋友都沒有人認出他是誰。確實,不只一般大眾不知道他,就連對科學有興趣的人大多也不大清楚這號人物,但在我心目中,他的貢獻與創造力卻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並列。 今天(4月30日)是他108歲冥誕,趁此來向大家介紹這位為現代科技文明的兩個支柱——數位電腦與網路通訊——建立理論基礎的夏農(Claude Shannon)。 夏農於191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北邊一個不到三千人的小鎮。他小時的偶像是愛迪生(後來發現他們竟然都是一位17世紀從英國來美國之移民者的後代),因此特別喜歡動手組裝模型,還自己拉電線到幾百公尺外的朋友家,用來傳遞電報。 他於1936年以數學和電機雙學位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即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電機研究所;指導教授凡納爾·布希(Vannevar Bush)也是發明家,他在1930年左右發明「微分分析儀」(Differential Analyzer),用馬達與轉軸、齒輪等機電零件組成,是史上第一台可以解微分方程式的類比式計算機。 夏農也負責操作實驗室的微分分析儀,為其他教授或外部單位計算二次微分方程式。他相當樂在其中,看著微分分析儀按照自己的設定自動運轉,在紙上畫出方程式對應的圖形,總讓他獲得愉悅的滿足感。久而久之,夏農已習慣從微分分析儀的機械動作聯想到微分方程式,而這個養成將助他萌生劃時代的創見。 第二年暑假,夏農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AT&T) 轄下的貝爾實驗室實習。當時美國的電話數量急速成長,為了降低接線生的人工成本並提高效率,貝爾實驗室著手開發縱橫式自動交換機。電話交換機用了很多繼電器,繼電器裡面是電磁鐵,會因通電與否而像閘門般開開關關,進而控制電話線路的搭接。 在一般工程師眼中,繼電器是在控制電流的進出,但夏農卻看出電流所傳遞的其實是開或關兩種狀態,而電話交換機的整體電路背後所代表就是某組方程式,就像微分分析儀一樣;只不過微分分析儀處理的是連續的數值,而電話交換機只有開、關兩種訊號。他想起大學時學過的布林代數,其中代表陳述句真假的1與0這兩個數字,恰可用來表示繼電器的開或關,而繼電器串聯就相當於邏輯運算的「且」(AND),並聯則是相當於「或」(OR)。如此一來,電話交換機的實體迴路便可以用布林代數加以描述。 暑期實習結束,夏農回到學校獲得指導教授布希的肯定後,很快在1937年底前就完成碩士論文,題為〈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開宗明義即宣告: 「任何電路都可以用一組方程式表示,……。事實證明,其計算方式完全等同於符號邏輯所用的命題運算。」 他最後還提出三個自己設計的電路圖,第一個是電路的簡化:原本使用20個元件的電路,經由邏輯演算找出等效的表達式後,可以將元件減少為14個。第二個與第三個都是他的創新發明,分別是有5個按鍵開關的電子密碼鎖,以及二進位的電子加法器。 這篇論文於第二年公開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迴響。原本錯綜複雜的電路圖改用布林代數表示後,就可以更容易模擬執行的結果,甚至找出更精簡的電路方案,大幅減少傳統嘗試錯誤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並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更便宜的新產品。 最重要的是,夏農所揭櫫的邏輯電路與二進位運算,勾勒出數位運算的普遍性抽象法則,即便硬體元件從繼電器換成真空管,再進展到電晶體,所有電子產品與數位電腦的背後都還是這套法則。也難怪夏農21歲所寫的這篇論文被譽為「應該是本世紀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碩士論文」,後來《科學美國人》雜誌也稱它是「資訊時代的大憲章」。 在布希的鼓勵下,夏農轉而攻讀數學博士,並在194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和馮紐曼交換過看法。隨後夏農又回到貝爾實驗室工作,除了為軍方研發火炮控制系統,還負責研究盟軍高層之間通話的加密系統。 當時工程師無不想著如何抑制雜訊的干擾,以確保訊息的完整性,並盡可能減少冗餘的字元,以提高通訊效率,但夏農再次提出常人所未見的革命性觀點。他指出雜訊無法排除也沒關係,而冗餘正是克服雜訊之道。他並結合熱力學中熵的概念與統計學,將抽象的資訊量化——位元(bit)便是他所提出”binary digit”的簡稱,進而推導出在容許雜訊與糾錯的情況下,通訊頻道的最高速度限制。 夏農的〈通訊的數學理論〉(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刊登於1948年的貝爾實驗室內部期刊,戰後人們才驚異地發現這位32歲的青年就這麼憑一己之力,開創出一門前所未有且影響深遠的的科學──資訊理論。在這個基礎上,資料數位化、壓縮、傳輸等各項理論與技術隨後逐一發展,也才有現在各種的數位內容並能隨時經由網路獲取。 二次大戰期間,圖靈曾來貝爾實驗室短暫停留,與夏農多次茶敘。由於他們手上的加密∕解密任務都屬機密,不得談論,因此兩人的交流聚焦於機器能否思考這個抽象問題。戰後兩人各自繼續探討人工智慧的可能性,圖靈於1950年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模仿遊戲」(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圖靈測試」),夏農則在1950年發表論文討論如何讓電腦下西洋棋,還發明了會自我學習走迷宮的機械老鼠,成為第一台人工智慧裝置的雛形。現在被視為ChatGPT強勁對手的Claude AI,其命名應該就是向夏農致敬。 夏農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死前幾年在療養院度過,最後於2001年2月24日過世,享年84歲。他因為開創資訊理論而被尊稱為「資訊理論之父」,無論人類文明現在稱為資訊時代、網路時代或數位時代,背後都可追溯至夏農的開創性貢獻,難怪有人比喻夏農的貢獻「就像是形容發明字母的人對文學有多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

磁碟片留下的烙印

有些東西雖然消失了,不過仍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就像恐龍滅絕,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化石一窺牠們的樣貌。 磁碟片也是如此。以往個人電腦會配備兩台軟碟機,編號為 A: 和 B: ,如果有硬碟就編為 C: ,但因為硬碟剛出來時還很貴,入門機型並沒有硬碟。 程式是從磁碟片安裝到電腦,要 copy 資料也是得將兩張磁碟片分別放入A: 和 B:,再互相 copy。隨著技術演進,如今電腦已不再有軟碟機,但是硬碟編號仍然維持從 C: 開始,就連貯存檔案的圖示天也都還是用 3.5″ 磁碟片的樣貌。如果這個傳統一直流傳下去,會不會有一天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這樣?

歷史會押韻,回顧微軟帝國的崛起

去年底 ChatGPT 橫空出世引起熱烈反應後,OpenAI 的最大金主微軟立刻乘勝追擊,先於二月初宣布將把 ChatGPT 背後的技術整合到搜尋引擎 Bing 與瀏覽器 Edge,接著在三月中公布整合 AI 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可自動產生文稿、簡報檔、統計圖表,還能回覆郵件、整理會議記錄。一週後,又宣布 Bing 也能根據輸入的文字生成圖像。 如我二月初那篇〈微軟帝國 2.0?〉所說,當年微軟挾著作業系統的獨佔優勢,後發先至,一推出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與瀏覽器 I.E.,市面上原有的類似產品便一一倒下。微軟帝國所向披靡,直到它誤判情勢,在搜尋引擎與行動裝置這兩塊疆土鎩羽而歸。但如今它取得 GPT-4 這項利器,是否又會憑藉 Office 軟體的絕對優勢,橫掃對手,建立第二帝國? 歷史是否會重演尚不可知,不過歷史卻常常押韻。這次微軟的絕地大反攻,其實與當年崛起有些類似之處,現在來做個回顧比較,還蠻有意思的。 Altair 8800 1975 年 1 月號的《大眾電子學》(Popular Science) 出刊,封面照片是一台方方正正的電子儀器,正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開關與小燈泡,看起來毫不起眼,不過標題卻相當高調:「世界上第一台堪比商業機型的迷你電腦套件——ALTAIR 8800」 是的,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個人電腦,電腦是給軍方、學校、研究機構或中大型企業所用的昂貴設備。第一顆商用微處理器是 Intel 於 1971 年 11…

關於摩爾,你不知道的幾件事

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也是 Intel 共同創辦人的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 於 3 月 24 日以 94 歲的高齡過世了。這兩項成就儼然是摩爾一生的註腳,而這似乎也是一般人對於他的僅有認識,不過關於摩爾,其實還有許多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值得一提。 一、 摩爾並非主動踏入半導體業 摩爾從出生到 1954 年取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一直都待在加州。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做基礎研究,一年多後他思鄉情切,加上想要改做偏實際應用的研究,於是向美國能源部轄下、位於家鄉帕洛奧圖 (Palo Alto) 不遠處的勞倫斯利佛摩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 投寄履歷。結果他如願收到錄取通知,卻發現工作內容與核子武器有關,原本雀躍不已的他決定忍痛放棄,寧可繼續留在霍普金斯大學 沒想到不久後他竟接到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的電話,原來蕭克利剛成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正在找人。摩爾回絕頂尖機構的工作機會,反而引起蕭克利的注意,因此主動和摩爾聯繫。蕭克利大名鼎鼎,工作地點又緊鄰帕洛奧圖,對摩爾而言簡直是美夢成真,馬上一口答應。於是他成為蕭克利實驗室的第 18 號員工,從此踏入半導體業。 二、 先有摩爾當「七叛徒」之首,才有「八叛徒」 蕭克利生性好疑、脾氣暴烈,常常不留情面地當眾奚落屬下,但大家因為相信公司前景仍默默承受,誰知蕭克利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突然做出不合理的產品策略。摩爾和另六位同事認為這會危及公司存亡,決定採取行動,由摩爾出面向出資的大老闆攤牌,要求讓蕭克利只管技術,經營管理另交由別人負責,否則就要集體出走。 一邊是七個菜鳥,另一邊是諾貝爾獎得主,大老闆當然選擇支持蕭克利,於是摩爾等人在一家證券公司的協助下,開始展開自立門戶的計畫。證券公司認為他們還缺一個有管理經驗的人帶領大家,於是摩爾等人努力說服同事諾宜斯 (Robert Noyce) 加入,才順利獲得「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與儀器」(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這張照片不是那麼廣為人知,裡面的人物應該也沒多少人認得,不過這張1956年的合影卻極具歷史意義,因為正是這群人在當時召開史上首次的人工智慧研討會,才使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個名詞獲得普遍採用,並正式成為一個專門領域,吸引各界紛紛投入研究。因此這張照片可說是標誌了AI 時代就此揭開序幕。 那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這得從最先提出這點子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說起。 麥卡錫與閔斯基 照片右後方那位就是麥卡錫,他自小天資聰穎,比一般人提早兩年自高中畢業。1944年被加州理工學院錄取後,還因為已經自學完高等微積分等數學課程,而免修大一、大二的課程。但由於他體弱多病,體育課被當,結果直到1948年才取得大學文憑。 麥卡錫繼續在加州理工學院讀數學研究所,一年之後轉往被視為數學殿堂的普林斯頓大學,195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留在數學系擔任講師。就在這一年,他認識了新進的研究生閔斯基(Marvin Minsky,位於相片正中)。 閔斯基年紀其實還比麥卡錫大一個月,只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入伍服役,才耽擱了學業。雖然如此,但他來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時,已經和人合作打造一台模擬模擬老鼠走迷宮的計算機,可仿效神經網路增強作用,讓虛擬老鼠經由學習找到終點。 麥卡錫得知閔斯基這項計畫後,頓時勾起三年前的回憶。那是1948年他在加州理工學院讀研究所時,當時第一屆探討認知科學的「希克森研討會」(Hixon Symposium)就在校內舉辦,會議主題是「大腦機制與行為」,出席者來自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化學、……等不同領域。麥卡錫那時也跑去聽了。其中有一場是馮紐曼發表〈自動機的一般與邏輯理論〉,裡面提及簡單的幾條規則不斷迭代運算,便能產生宛如自發性的複雜行為。麥卡錫聽了之後著迷不已,不過只將它放在心中一隅,還是繼續自己原有的純數學研究之路。 如今麥卡錫心中火花再度點燃,他不時與閔斯基一起討論機器智能,還在1952年的暑假期間到貝爾實驗室打工,因為貝爾實驗室有位神人級的傳奇人物——當時才36歲的夏農(Claude Shannon,相片最右邊那位)。 麥卡錫與夏農 1937年,21歲的夏農完成碩士論文〈繼電器與交換電路的符號分析〉(A Symbol Analysis 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揭櫫電子電路可以進行任何布林代數的邏輯運算,並設計出三個電路做為實例。這篇論文為電路學與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被譽為史上最重要的碩士論文。 1948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夏農發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以一己之力開創了資訊理論,將通訊乃至資料的貯存、壓縮、傳輸,帶進全新的紀元,影響更是無遠弗屆。 1949年,夏農發表關於機器思考的論文,提出讓電腦下西洋棋的程式原則與策略。隔年他還親自打造出一台機械老鼠,會透過自我學習走迷宮;閔斯基便是受此啟發,才研究老鼠走迷宮的模擬器。因此麥卡錫1952年特地來貝爾實驗室實習,主動接觸夏農,希望向他請益機器智能方面的心得與經驗。 雖然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但麥卡錫和夏農相談甚歡,很快成為好友,麥卡錫返回普林斯頓教書後,兩人仍不時交換意見。 麥卡錫與羅切斯特 1953年,麥卡錫獲得史丹福大學的助教授一職,只好告別閔斯基和夏農,到加州專心純數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沒想到兩年之後,麥卡錫就又回來東岸,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數學系任教,而且這次他將會有台電腦可以用來研究機器思考的可能性。 原來IBM在1954年剛推出型號名稱704的電腦,這是第一台具有浮點運算功能的大型計算機,可用於科學研究。或許是為了宣傳產品並同時營造公關形象,總部位於紐約的IBM讓東岸幾所大學免費使用704進行教學或研究;達特茅斯學院也是其中之一,麥卡錫便代表學校於1955年暑期前往IBM受訓。 IBM 700系列都是由羅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相片左二)擔任總設計師,他原本就也有研究如何讓電腦學習人腦思考,前幾年曾讓701電腦進行俄語翻譯與21點撲克遊戲,如今也正帶領團隊要用704模擬神經網絡的行為,因此和麥卡錫一拍即合,兩人侃侃而談電腦學會思考判斷的可能性。 他們知道其實還有許多像夏農、閔斯基這樣的人也都在進行研究,但大多是各自閉門造車,彼此間只有零星的交流;如果能將大家集合起來,互相分享討論,一定會有更好的成效。於是麥卡錫提議在他任教的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研討會,並提出「人工智慧」一詞,以彰顯不同於自動機(Automata)或模控學(cybernetics)的機械式反應,而是放眼於「讓機器使用語言、形成抽象原則與概念、解決人類目前遭遇的各種問題,並能自我改進」。 首度召開人工智慧研討會 麥卡錫找了夏農和閔斯基,連同羅切斯特四人做為共同發起人,於1955年8月31日發表一篇倡議,題目為:〈達特茅斯人工智慧暑期研討會的提案〉(A Proposal fo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