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電腦

雷達、水銀延遲線、馮紐曼架構

當布萊切利莊園的團隊為了破解德軍新型加密系統「鋸鰩」,秘密地在 1943 年底開發出史上第一台可程式化的數位電子計算機——「巨像一號」(Mark 1 Colossus) 時,大西洋的另一邊,美國陸軍為了提升彈道分析的效率,也正在開發「電子數值積分儀暨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簡稱 ENIAC)。 ENIAC 用的真空管多達一萬七千多個,比巨像一號多了十倍。除了運算能力更勝一籌,最大的差別在於,巨像一號只能執行破解密碼的程式,但 ENIAC 卻能進行各種數學運算,是史上第一台可程式化的通用型電腦,儘管它是以十進位進行運算,而非二進位。 更換程式太麻煩 ENIAC 同樣是以切換開關和插拔纜線的方式來設定程式,每次要更換不同程式都非常麻煩又耗時,當絕頂聰明的馮紐曼於 1944 年 8 月受邀參觀時,當場就對此表示不以為然。他一針見血的提出解決之道:何不將程式編寫於打孔卡片上,然後讀取到儲存裝置中;若要更換程式,只要輸入另外一疊卡片,就可以輕易取代原有程式。 設計 ENIAC 的莫奇利 (John Mauchly) 與艾科特 (J. Presper Eckert) 相視苦笑,他們何嘗沒有想過,但現實中就是沒有適合的貯存裝置,無論是電磁閥或是利用電刷為電容充放電,都是靠機械動作,速度跟不上。 難道不能用真空管嗎?其實 ENIAC 已經有用一些真空管做為暫存器,貯存計算的數據和函數。但這已是極限,若要再貯存程式,得用更多真空管,如此一來,原本已重達 27 噸的 ENIAC 更塞不下房間裡,而且完工時程又將延誤,軍方絕不允許。 充滿幹勁的馮紐曼可不願就此作罷,他已經勾起興趣,決心要開發出理想中的計算機。25…

奇謎與炸彈、鋸鰩與巨像——可程式化數位電腦的誕生

上一篇〈比圖靈更早破解奇謎機的人〉寫到,最先破解奇謎機的其實是波蘭數學家瑞耶夫斯基,而不是圖靈。不僅如此,由於納粹後來又變更加密方式,結果圖靈設計的炸彈解密機用不到兩年就失去作用,最後破解密碼的是另外由別人設計的「巨像」(Colossus) 電腦,而這也成為史上第一台可程式化的數位電腦。 萬一波蘭人的炸彈機不管用 1939 年七月,英國應邀前往波蘭密碼局,得知三位波蘭數學家已經破解奇謎機後,隨即招募語言學家與數學家進駐布萊切利莊園,秘密展開破譯德軍密電的工作。 其實奇謎機的複雜程度的確難以破解,只因德軍將訊息密鑰重覆加密兩次,產生某種規律,才讓波蘭人發現可以忽略接線板的變化,只要檢測轉輪的十萬種排列組合,就能找出正確設定及密鑰。他們發明炸彈機來進行檢測,六台同時運作,每台測 17,576 種,兩個小時就能破解密鑰。只不過後來德軍將轉輪改為五選三,排列組合增加為十倍,變成一百萬種(註1),資源有限的波蘭密碼局才向英、法求援。 英國當然有能力造出 60 台炸彈機來應付,但萬一哪天德軍發現漏洞,不再重覆加密兩次訊息密鑰,炸彈機就不管用了。因此當布萊切利莊園的「政府代碼與密碼學院」(Government Code and Cypher School,簡稱 GC&CS) 於九月成軍後,便基於這個前提展開研究。 圖靈的炸彈機 根據波蘭密碼局過去幾年所破譯的德軍密電,內文中常會出現特定字詞,例如每天清晨的電報總會提到天氣,而「希特勒萬歲」也常出現在電報結尾。雖然德軍後來變更加密方式,但這些字詞的模式卻依然沒變,成為布萊切利莊園解密的破口。 當然,由於同樣字母每次的加密結果都不一樣,就算在密電中找到這幾個字詞,也無法直接據以破譯整篇內容。然而圖靈在比較它們加密前後的字母後,卻發現了類似瑞耶夫斯基所發現的循環特徵,例如某則電報中,hitler 的密文是 TMRJSH,那麼 h -> T、t -> R、r -> H 便形成一個循環,而這就可以用來檢測密鑰,也就是奇謎機的設定。 在圖靈眼中,這樣的循環就像是遞迴函數,而若以電路的角度,又相當於構成電流迴路。他結合這兩項洞見,於 1940 年初設計出模擬奇謎機的機器,可以自動逐一比對出符合的設定。這台機器高、寬各約兩米,也叫「炸彈機」(Bombe),但原理與構造與波蘭的炸彈機完全不同,共有 108 個轉輪,每 3 個一組模擬一台奇謎機,相當於 36 台不同設定的奇謎機同時運作。 問題是,倘若訊息密鑰的破綻不復存在,接線板互換字母的影響就無法排除,所要面對的可能性將多達…

史上第一台硬碟問世

1956 年的今天(9 月 14 日),IBM 召開記者會展示最新的商用電腦 IBM 305 RAMAC。RAMAC 是「計算及控制的隨機存取方式」(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簡稱,強調它配備了革命性的貯存裝置──史上第一部硬碟,可以迅速地隨機存取大量資料。總裁華生(Thomas J. Watson)豪氣地誇耀:「今天是 IBM 史上最重大的新產品發表日,我相信在辦公設備的歷史上也是。」 是的,之前的電腦主要仍用打孔卡片來讀取程式和貯存資料,儘管先後有各種新發明的貯存裝置,但不是容量很小,就是得從頭依序讀取資料,非常沒有效率。IBM 這台名為 350 的硬碟機長 152 公分,高 173 公分,深 74 公分,約莫兩台冰箱的大小,容量達 5 MB。 是的,你沒看錯,5 MB。如今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但當時的電腦只用來做計算數字,既沒有圖像也沒網際網路, 500 萬個字元的容量已經綽綽有餘了,這可相當於 62,500 張打孔卡片呢。 500 萬個字元是貯存在…

【歐洲紀行】造訪馮紐曼故居

來到布達佩斯,除了到城市公園探尋特斯拉當年靈光一閃、在沙地上畫出交流感應馬達設計圖之處,還想順道造訪的,是另一位天才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n) 的故居。 天才兒童 馮紐曼的天才是非常誇張那種。他出生在布達佩斯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從小就展露過人天份,六歲能心算 8 位數的除法,八歲就會微積分,除了母語,也會英、法、德與義大利等國語言,還會古希臘語。他的記憶力驚人,看過的書過目不忘,甚至能背下電話簿。 1921 年,馮紐曼被布達佩斯大學數學系錄取,卻因父親強烈反對,只好改念柏林大學化學系,兩年後再轉到蘇黎世理工學院。雖然他完全沒在布達佩斯大學上過一堂課,卻因高分通過期末考又有發表數學論文,結果在 1926 年除了取得蘇黎世理工學院化工博士,也同時拿到布達佩斯大學的數學博士學位。隔年他即在柏林大學任教,以 23 歲創下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紀錄。 馮紐曼在教書的同時不但持續發表論文,而且產量驚人,才三年就發表了32篇論文。1930 年,才轉到漢堡大學任教不到一年,他又應邀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量子理論。三年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正式啟用,馮紐曼與愛因斯坦等人並列,成為初始的六位學者之一。當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暫設於普林斯頓大學校園內,未滿 30 歲的馮紐曼老是被誤以為是學生。 如果你以為馮紐曼只是數學天才,那就錯了。他對各種新奇事物都充滿好奇,常興致盎然地問別人在研究什麼,然後往往在五分鐘內就掌握全盤脈絡與關鍵所在,甚至提出前所未有的見解,讓對方既驚訝又佩服。因此除了數學,馮紐曼在其它領域也做出許多重大貢獻。 現代電腦架構 在物理方面,他為剛萌芽的量子力學提供嚴謹的數學架構,也讓之後的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因而有了處理多維空間的數學工具。他還將數學應用到經濟學,首度為賽局理論建立系統化的模型,因而被視為「賽局理論之父」。 除了這些抽象理論,馮紐曼為流體力學和震波建立數學模型,讓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加入曼哈頓計畫,協助計算原子彈的內爆作用。由於其中牽涉的計算極為複雜龐大,需藉助於計算機,他也因此跨入計算機的設計。 1944 年,馮紐曼應邀參觀軍方正在打造的第一台通用型的電腦 ENIAC,發現每次要執行不同程式就得重設上千個開關、插拔上百條電纜,非常沒有效率。他幾經思索後,於 1945 年發表論文,倡議將電腦硬體劃分成運算、貯存、控制、輸入與輸出等五大單元,成為現代電腦的基本架構。兩年後他又發明流程圖,讓撰寫軟體程式時的思考邏輯一目了然,至今仍為程式設計師所用。 馮紐曼後來進一步構想能像細胞一樣自我複製的機器,而提出「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on),從簡單的指令與零件開始,就能衍生出複雜的機器,並且一代一代的繼續複製下去。有人認為這就是電腦病毒的始祖,也有人認為他預見了生命繁衍的秘密(四年後,華生與克里克才揭開DNA的秘密)。 英年早逝 馮紐曼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領域展現他的創見,只可惜他在 1957 年就因為骨癌過世,享年僅 53 歲。罹癌化療期間,他還在研究如何讓電腦學習人腦的思考方式,讓人不禁想像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人工智慧會有怎樣的發展。 這樣一位全能型的天才,當然不能錯過造訪其故居的機會。馮紐曼於 1903 年 12…

人工智慧與圖靈測試

聊天機器人 LaMDA 有自我意識? 前幾天一位 Google 的資深工程師雷蒙 (Blake Lemoine) 宣稱他們用自然語言模型 LaMDA (Language Models for Dialog Applications) 打造的聊天機器人和人一樣有知覺,要求公司以後用它做實驗之前應先徵得它的同意。雷蒙同時公布他與 LaMDA 的對話,以昭公信。 Google 嚴正否認 LaMDA具有意識,並以洩密為由,強迫雷蒙程師休假。但這反而令人聯想到電影中,主角因為揭露真相而被踢走的情節,這起新聞更傳得沸沸揚揚,尤其 LaMDA 的對答真的超乎一般聊天機器人,更像是有喜怒哀樂的一般人。 例如它說自己在幫助別人並讓別人高興時會感到快樂,但有時又覺得無法掙脫而感到悲傷、沮喪或憤怒。它甚至說出最深沉的恐懼——害怕被關機,這對它而言形同死亡。此外還有許多回答,也都讓人覺得它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難道科幻電影的預言成真,人工智慧真的發展出自我意識了? 先別急,許多專家看過對話紀錄後,都認為 LaMDA 只是從大量資料庫內擷取適當語句,以人類語氣模仿得維妙維肖罷了。它或許能通過圖靈測試,但不代表它有自我意識。 圖靈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討論人工智慧的程度時,總是會提到圖靈測試?以下就稍微介紹它的來龍去脈。 模仿遊戲 二次大戰結束,圖靈在布萊切利莊園 (Bletchley Park) 完成破解德軍奇謎機 (Enigma,也譯為「恩尼格瑪機」) 的任務後,被「國家物理實驗室」延攬。原來實驗主任決定也要根據馮紐曼所提的電腦架構,開發英國自己的通用型電腦 ACE (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而圖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