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尼西林的幕後英雄
1928 年 9 月 3 日,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 (Alexander Fleming) 度完假回到實驗室,發現自己離開前竟忘了將葡萄球菌的培養皿收好。他收拾整理時,一個角落長了綠色黴菌的培養皿引起他的注意:在這黴菌周圍竟然乾乾淨淨,完全沒有葡萄球菌!弗萊明馬上想到這種黴菌或許有殺菌功能,隨即
GFP 在藍光或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發出綠色螢光,可以讓科學家觀察特定細胞的運作,例如病原菌、腫瘤,或是體內器官病變的狀況、……等等。有了這項革命性的工具,無論在生物研究或醫療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他們三人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2008 年諾貝爾獎得主,由左至右:下村
恭喜為 mRNA疫苗奠定技術原理的卡利科 (Katalin Karikó) 獲得今年的「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突破獎有「科學界的奧斯卡獎」之稱,是 2012 年由幾位科技富豪共同創立,包括 Google 創辦人布林、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夫婦、俄羅斯創投巨擘米爾納 (Yuri Milner) 夫婦,以及基因技術公
獲得諾貝爾獎相當難能可貴,同一家族出現兩名以上諾貝爾獎得主已是屈指可數,而布拉格父子以 X 光繞射的研究,一起獲頒諾貝爾物理獎,更是絕無僅有。其中父親亨利.布拉格 (William Henry Bragg) 於1885年自英國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畢業,因為成績優異,便在老師湯姆森 (J. J. Thomso
去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各家藥廠趕緊投入疫苗研發,希望能阻絕疫情的擴散。結果一種前所未有的疫苗橫空出世,以將近 95 % 的防護力令各方矚目,那就是 mRNA 疫苗。目前市面上的 mRNA 疫苗來自 Moderna 與 BioNTech/輝瑞這兩家,而他們的技術原理其實都系出同門,來自二十年前
穆利斯雙手握著方向盤,開在 128 號高速公路上,車燈照著漆黑的路面,一旁的女友珍妮佛已經垂頭睡著。在規律的輪胎聲中,穆利斯的思緒飄向思索已久的 DNA 合成方法。突然之間,一串想法像骨牌般逐步展開……。他非常擅長合成寡核苷酸,何不針對要複製的 DNA 片段,合成能與首尾
國內確診病例一天比一天多,目前除了台北市已經先在萬華地區設立快篩站,許多地方也計畫跟進,為當地居民檢測是否感染。 目前快篩有抗原檢測與血清抗體檢測兩種,前者是檢驗是否有病毒特有的蛋白質,後者則是看體內是否已經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這兩種方法都容易有偽陽性與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