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電報

11月16日—真空管問世120週年

真空管?現在除了所謂「發燒級」音響,日常生活中幾乎看不見真空管了吧。沒錯,現今的電子產品幾乎已全面改用電晶體,不過在電晶體出現之前,收音機、電視、雷達、……等電子產品就已紛紛問世,這都是拜真空管發明之賜。 真空管開啟了電子化的時代,若要標誌一個起點,或許是1904年11月16日。這一天,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John A. Fleming)正式申請真空管的發明專利。 弗萊明攝於1906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弗萊明於1849年11月29日出生,學業成績自小就一直名列前茅,還曾自己動手打造模型船、引擎與相機。但他念完大學後,由於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只能階段性地半工半讀,直到31歲才取得博士學位。 弗萊明教了兩年書後,自1882年開始兼職擔任愛迪生英國分公司的顧問。1884年,他回母校創立英國第一個電機系;為了幫助學生記住電流方向、磁場方向、導體的運動方向三者之間的關係,他特別提出「左手法則」與「右手法則」,流傳至今。 弗萊明右手定則。圖片來源:Wikipedia 1898年,馬可尼委託弗萊明協助克服無線電的瓶頸。馬可尼雖然已經展示了無線電電報的可行性,卻始終無法傳到更遠的距離。弗萊明設計出結合高功率交流發電機的發射器,讓馬可尼於1901年底,成功從英國傳送無線電到美國,創下越洋無線電報的里程碑。 不過無線電信號在這麼遠的距離卻很不穩定,仍無法商業化。弗萊明在思考如何解決時,想起愛迪生曾在1883年發現的「愛迪生效應」。當時愛迪生為了查明燈泡的燈絲為什麼老是在正極端燒斷,而在燈泡中多加一片獨立的金屬片,然後在金屬片與電源正極間接上電流計。沒想到點亮燈泡後,電流計的指針竟會移動,問題是金屬片與燈絲根本沒有接觸,電流從何而來? 愛迪生那時無法理解,也未再深究;這也難怪,畢竟要到1897年,湯姆森才發現電子。如今弗萊明已經知道是熾熱的燈絲使得電子游離,「跳躍」到正極的金屬片,才產生電流。 於是他根據此一原理,提高燈泡的真空程度,用金屬片包圍住燈絲,並施予金屬片較高的正極電壓。然後將這個真空管接上接收無線的天線,無線電波所產生的感應電流只會流向同一方向,達到整流的效果,便能用高頻無線電波將電報傳送到更遠的距離。(註) 二極真空管示意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弗萊明所發明的真空管是二極管。1906年,美國工程師德佛瑞斯特(Lee De Forest)在二極管的燈絲與金屬片之間多加一個網狀的柵極,接上負電壓,就可調整電流的大小,成為可放大訊號的三極管。自此,真空管便成為電子產品的基本元件,除了前述的電子產品,也讓電腦得以邁入數位化;史上第一台可程式化的通用型電腦ENIAC 便用了一萬七千多個真空管。 雖然真空管因為耗電、易壞,反應速度又慢,而逐漸被電晶體取代,不過它揭開了數位時代的序幕,也算是功成身退,值得紀念。 註:不過真空管本身的物理限制還是不適用更高頻的電波,AT&T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因此才改從半導體著手,進而發明電晶體。這段歷史可參考筆者所著之《蕭克利與八叛徒》。 參考資料: John Ambrose Fleming – Wikipedia John Fleming – ETHW

半導體的誕生(五)——史上第一個半導體商品問世

1901 年美洲盃國際帆船賽的電報大亂鬥結束後,美國無線電話與電報公司要求首席工程師匹卡德從美東開始,架設無線電報的收發站。匹卡德對金屬屑檢波器也不滿意,因此和德佛瑞斯特一樣,想要研發出效果更好的無線電波接收器。 不過匹卡德卻不是發想新方法,而是要從已問世二、三十年的碳粒式麥克風著手。為什麼?這得從發明人之一的休斯 (David E. Hughes) 一次實驗意外說起。 碳粒式麥克風 1879 年,休斯在測試電話機的麥克風與聽筒時,不小心讓電瓶產生火花,沒想到尚未連接電瓶的電話機竟然發出聲音。他不斷試驗改良,最後讓電話機在四百多公尺外也能隔空收到電火花的訊號。 休斯不但比赫茲早好幾年就發現電磁波,而且這幾乎就是無線電報的裝置了,然而幾位英國皇家學會的友人來看了之後,卻告訴他這不過是電磁感應的現象,休斯因此作罷,未再繼續研究,也沒對外發表。直到 1899 年,馬可尼都已經從法國發送無線電報到英國了,他才公布當時所做的實驗,當然已沒有多少人在意了。 不過匹卡德注意到休斯並未特別加強天線,竟然就能用碳粒式麥克風偵測到無線電波,因此決定根據他的方法來做實驗。1902 年 5 月 29 日,匹卡德在紐澤西州五月岬 (Cape May) 的無線電報站台,將縫紉針的兩端架在兩顆碳塊上——這相當於碳粒式麥克風的作用卻更靈敏,再接上聽筒與三個乾電池,開始聽取無線電訊號。 礦石檢波器 匹卡德將聽筒貼近耳朵,發現雜訊聲音太大,他猜想是電流可能太強了,於是伸手拿掉兩個電池。果然雜訊馬上消失,雖然無線電的訊號也變得比較小聲,卻清楚許多。這時他看了一眼器材,才發現他剛剛不小心把電池的接線弄掉了,表示這個偵測器竟然不需外接電源就能作用,而且能將無線電波本身的能量傳遞到聽筒發出聲音。 當時還不知道像鋼針這樣的金屬和碳這類半導體接觸,就形成了後來所稱的「肖特基二極體」(Schottky diode),很低的電壓就能讓它表現出單向導電性。匹卡德只覺得這個奇特的現象完全違背傳統認知,決定深入研究,於是很快就跳槽到 AT&T,全心研發用礦石做成的檢波器。 從 1902 年夏天到 1906 年,匹卡德測試了上千種礦石,發現其中 250 種有類似效果,然後他拿各種金屬觸碰這些礦石或讓礦石互相接觸,在測試了 31,250 種組合後,發現以熔融後的矽石(原本用來製造石英玻璃)搭配銅或銀的收訊效果最佳。1906 年 8 月,匹卡德提出礦石檢波器 (crystal…

夏普塔——史上第一個遠距傳訊系統

古時候打仗,前線與後方要如何及時傳遞訊息?烽火台或狼煙只能表示緊急狀態,無法傳達額外訊息;快馬加鞭或飛鴿傳書在戰事緊急時又緩不濟急。你或許會以為這在電報發明之前本來就無解,但其實早在十八世紀末(相當於乾隆晚期),就出現一套堪比電報的遠距傳訊系統,可以迅速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