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milgram

從眾行為與服從權威——米爾格蘭的心理學實驗

從眾行為與服從權威——米爾格蘭的心理學實驗

從眾行為與服從權威——米爾格蘭的心理學實驗

如果你在街頭看見有人抬頭注視某個地方,你會跟著抬頭看,甚至停下腳步嗎?2023 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的心理學獎便頒給了進行這項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和 Leonard Bickman、Lawrence Berkowitz 三人。

米爾格蘭攝於1960年代。圖片來源:Wikipedia

其實這項研究是超過半世紀之前的事了。1968 年,他們在紐約街頭進行實驗,看有多少人會受到影響。結果發現即使只有一個人抬頭看,40% 的路人也會跟著抬頭看,而停下腳步的有 4%。安排越多人抬頭看,路人受到影響的比例也越高,例如 5 個人抬頭看時,八成的路人都會跟著抬頭看,15% 的人還會完全停下腳步。

有人認為這個實驗展示了人類盲目的「從眾行為」,有人認為這純粹只是好奇心,無論如何,我們的行為會受群體影響的確是個事實。領軍此一實驗的米爾格蘭便是專門研究個體行為如何受群體影響的社會心理學家,他還有項「服從權威」的實驗更是有名,所帶來的衝擊與啟發也更加巨大。我曾在《科學史上的今天》介紹過這項實驗,現在再略做修改和大家分享。

*****

你拿到一張廣告傳單,上面寫著徵求志願者參加一項記憶研究,參加者預計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拿到 4 美元外加 50 美分的交通費(合計相當於 2022 年的 44 美元)。你想賺點外快便報名參加了。

米爾格蘭招募志願者參加實驗的廣告傳單,上面寫的是為了研究記憶。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你走進實驗室時,另一位報名者已經在場。身著白袍的主持人告訴你們這項實驗是為了測試懲罰對學習的效果,待會兒一人當老師,一人當學生;學生要背誦老師念過的一組詞彙,如果背錯就要接受老師的電擊。為了公平起見,用抽籤決定角色;你很慶幸自己抽到老師。

學生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你跟他只能透過麥克風與喇叭互相溝通。主持人帶你到電擊控制台前,上面有三十個按鈕,分別標示著 15、30、45、……,一直到 450 伏特;每四個按鈕一組共七組,依序標註「輕微電擊」、「中度電擊」、……、「危險:嚴重電擊」,最後兩顆鈕只有標註「XXX」。主持人告訴你:學生一旦答錯,就先按下最低的 15 伏特按鈕,之後每再答錯一次,就提高電擊程度一級。主持人為了讓你對電擊強度有點概念,讓你接受了一次 45 伏特的電擊。

測驗開始。那位學生沒多久就開始答錯。你按下前幾次按鈕時,還能安慰自己這只會帶給他小小的痛楚,沒有關係。但隨著錯誤次數增加,對方受到的電擊也越來越強,你聽見他發出痛苦的哀號,內心越來越不安。不知不覺你已經得按下 150 伏特的按鈕,你猶豫著看了主持人一眼,他點點頭,於是你還是按了下去,對方立即尖叫他受不了,他要出去。但主持人向你保證這不會造成生命危險,請你繼續。於是在主持人的堅定態度下,你繼續出題考他,繼續用更強的電擊處罰他,到了 300 伏特時,對方已語無倫次地哀嚎,你真的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下去……。

米爾格蘭的「服從權威」實驗。受試者扮演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時,他必須按下電擊鈕,逐次加強。受試者若猶豫遲疑,在旁監督的主持人會要他照做就對了。圖片來源:Britannica.

其實扮演學生那位受試者與主持人是一夥的,他完全沒有受到電擊,他的痛苦表現都是演出來的。學習效果也只是個幌子,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是要測試一般人面對權威者下達有違自己良心的指令時,有多大的抗拒力。

或許你相當有自信自己不是冷血的人,決不會毫無節制地電擊對方;心理學家們也預期真的會持續下去、直到最高伏特值的受試者應該不到 10%。但最終的實驗結果卻顯示有高達 65% 的人,儘管中途都曾想要停止實驗,但最後還是遵從主持人指示按下最強的按鈕。

會是剛好這些人有性格上的缺陷嗎?並沒有。米爾格蘭幾年後再對參與實驗的人作人格測驗,發現順從者與反抗者無論在童年教養、親子關係、人格特質上都無顯著差異。事實上,後來許多類似的實驗也都呈現差不多的結果。

米爾格蘭是從 1961 年 8 月 7 日開始在耶魯大學進行這項實驗,就在納粹戰犯艾希曼(Adolf Eichmann)接受審判三個月後。當時社會上熱烈討論:「艾希曼和其他百萬個參與猶太人大屠殺的共犯,有沒有可能只是服從上級的命令?我們能說他們是大屠殺的兇手嗎?」米爾格蘭因此設計了這項實驗,驗證一般人是否也會服從不人道的命令。

米爾格蘭認為實驗結果證明:那些犯下惡行的人只是服從上級命令;他們並非天生邪惡的冷血怪物,而是與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米爾格蘭於 1963 年發表論文後,觸怒了很多人,他們批評這個實驗不能類比到真實世界,甚至質疑他的動機;米爾格蘭也因此失去耶魯大學的教職。

其實米爾格蘭本意不在為犯罪者開脫或是貶低人性,相反地,這個實驗的意義在於強迫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唯有認清這點,才能提醒自己莫要同流合汙。畢竟正如《兩種文化》的作者斯諾 (C. P. Snow) 所說的:

「當你回顧人類漫長而晦暗的歷史時,你會發現以服從之名所犯下的可怕罪行,遠遠多於被冠以反叛之名的罪行。」

參考資料:

  1. Stanley Milgram – Wikipedia
  2. Milgram experiment – Wikipedia
  3. Milgram experiment | Description, Psychology, Procedure, Findings, Flaws, & Facts | Britannica
  4. The Milgram Experiment 1962 Full Documentary – YouTub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