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頒發了兩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個是當年度的頒給了波耳,另一個則是1921年原本從缺的給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終於獲得早該得到的桂冠,不過,獎金卻得拱手讓給前妻米列娃·馬里奇(Mileva Marić)。
米列娃大愛因斯坦3歲,兩人於1896年同時進入蘇黎世理工學院就讀而相識,兩年後才成為戀人。米列娃的夢想也是成為科學家,但卻在1901年不小心懷孕了,她只好放棄正在準備的博士論文,回塞爾維亞的家待產。
米列娃生下了女兒,但不知是因病早夭或是交給親友扶養,總之她於1903年 回到瑞士和愛因斯坦結婚時,並未帶著小孩,兩人也守口如瓶,外界都不知道他們曾有過這個女兒。婚後第二年,米列娃生下長子漢斯,她更是只能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不過偶而仍會和愛因斯坦討論物理學,甚至幫忙檢查計算是否有誤。
米列娃 1910年再生下次子愛德華後,家務更加繁重,但愛因斯坦卻光芒四射,不時就有演講或研討會的邀約。米列娃越來越抑鬱寡歡,兩人的感情也出現裂痕。1912年愛因斯坦隻身赴柏林任教,很快就與久違的表姊艾爾莎(Elsa Einstein)陷入愛河,變了的心再也無法挽回。
愛因斯坦多次要求離婚,但米列娃一直沒有答應,除了心有不甘,也因為愛因斯坦雖然答應每年給她贍養費,但德國馬克不斷貶值,她擔心是否夠她獨自扶養兩個小孩。

1918年,愛因斯坦又再提出離婚,這次他主動加碼:未來他獲得諾貝爾獎,獎金就全部交給米列娃。這筆金額是當時大學教授平均年薪的十倍以上,瑞典幣又相當穩定,米列娃幾經考慮後終於同意離婚——顯然她毫不懷疑愛因斯坦一定會得到諾貝爾獎,而這筆獎金或許對她為婚姻放棄學術生涯,也有心理上的補償作用。
1923年,愛因斯坦以信託方式將全額獎金交予米列娃,共121,572瑞典克朗(相當於32,250美元)。米列娃用來在蘇黎世買了三間房子,一間自住,另外兩間出租,靠租金收入維持家用。
不料1929年全球進入經濟大蕭條,兩間房屋租不出去,第二年次子愛德華又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不時需要住進療養院,為了支付開銷,米列娃只能陸續賣掉兩間投資的房子。到了1939年,連自住的房子都快保不住,她只好向早已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求援,將房屋所有權轉讓給他,由他代為清償債務並提供生活費。
或許是照料愛德華讓她身心俱疲,米列娃後來好幾次小中風;有一年冬天,她還在前往療養院的路上滑到,昏迷於雪地上,直到被路人發現。1948年5月,米列娃嚴重中風,嘴裡不時重複喊著:「不,不!」,三個月後終於過世。
愛因斯坦的健康狀況也在這一年開始走下坡。年底他胃痛住院,醫生發現他腹部有顆主動脈瘤,但無計可施。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即因這顆動脈瘤破裂造成內出血,而於普林斯頓醫院辭世。
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往來書信直到1987年後才陸續公布,付出一切卻獨自歷盡艱辛的米列娃,也才從愛因斯坦的陰影中走出到世人眼前。
參考資料:
- Mileva Marić – Wikipedia
- The Forgotten Life of Einstein’s First Wife, Mileva Marić | Scientific American
- 《愛因斯坦-他的人生 他的宇宙》,Walter Isaacson 著,郭兆林、周念縈 譯,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