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那篇介紹愛因斯坦前妻米列娃的貼文,有讀者留言說:「以丈夫的角色來說,居禮先生是比愛因斯坦好太多的男人。」的確,米列娃懷了愛因斯坦的孩子而放棄科學生涯,婚後又生了兩個兒子,孰料愛因斯坦變心後堅持離婚,讓她獨自照顧小孩。相比之下,皮耶·居禮完全就是對照組,不但情深似海,還全力支持妻子的科學研究,助她成為名垂青史的居禮夫人。
結為連理
本姓斯克沃多夫斯卡(Skłodowska)的瑪麗在波蘭出生長大,因當時波蘭不允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家中又經濟拮据,她便與二姊約定由她先去工作賺錢,資助二姊去巴黎念醫學院的學費,待二姊畢業後再資助她來巴黎。於是她中學畢業後當了六年家教,直到24歲才進入巴黎大學就讀。
她發憤苦讀,只花了兩年就拿到物理學學位,次年再拿到數學學位。1894年畢業後,她獲得法國國家工業促進會委託,研究各種鋼鐵的磁性。為此她需要夠大的實驗室空間,一位波蘭物理學家便為她介紹了在巴黎高等理工學院任教的皮耶·居禮。
皮耶比瑪麗年長8歲,早在1880年21歲時,就和哥哥發現壓電現象(某些晶體受到壓力時會產生電場),隨後又發明相當靈敏的壓電靜電計,而在科學界嶄露頭角。瑪麗來找他時,他正在研究磁性與溫度的關係,除了提供實驗室空間,剛好也可以給她一些指導。
皮耶被聰慧堅毅的瑪麗深深吸引,無需日久即已生情,很快便表明非她不娶。但瑪麗無意留在巴黎,婉拒絕了他的求婚,沒想到皮耶竟表示可隨她回波蘭,即使只能當個法語老師也願意。
瑪麗堅持不可,要他好好把博士論文寫完,她自己仍按計畫回國。沒想到,波蘭科學界完全沒有女性的立足之地,她只好於1895年重返巴黎。此時皮耶也已取得博士學位並升為教授,在他的積極追求下,瑪麗於7月26日嫁給了他,成為居禮夫人。

放射性
他們兩人騎著腳踏車旅行,簡單度了蜜月後,就繼續在實驗室工作。1896年3月,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Henri Becquerel)無意間發現鈾鹽會放射出神秘的能量,瑪麗得知後,決定要找出放射性的來源。皮耶再次展現對妻子的絕對支持,毅然就把手上的研究擱置一旁,全心全力和瑪麗一起展開實驗。
皮耶之前發明的壓電靜電計此時剛好派上用場,可用來精確測量出放射性強度。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含有各種雜質的瀝青鈾礦,放射性竟然比同重量的鈾元素還強,顯然瀝青鈾礦裡還有其它尚未發現的放射性元素。
居禮夫婦找了個破舊的棚屋,既沒暖氣又通風不良,兩人忍受著夏天悶熱、冬天酷寒的惡劣環境,輪流用鐵棒攪拌上噸的瀝青鈾礦渣,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提煉與分離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他們終於在1898年先後發現釙與鐳這兩種新元素,但他們並未因此滿足,仍繼續研究放射性有何作用。
1903年,諾貝爾獎委員會通過將物理學獎頒予貝克勒和皮耶,其中一位委員透露給皮耶知道,皮耶立刻向委員會提出申訴,表明瑪麗的貢獻不下於自己,無法接受只有自己獲獎。在他的堅持下,委員會才讓瑪麗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驟失摯愛
獲獎後,皮耶立刻被巴黎大學聘為教授,瑪麗雖礙於性別因素仍無教職,至少已打入頂尖科學家的圈子內。除了學術事業攀上顛峰,巨額獎金也讓他們的經濟狀況獲得改善,眼見日子終於苦盡甘來,孰料兩年半後竟然風雲變色。

1906年4月19日,巴黎大雨滂沱,皮耶撐傘穿越馬路時,不幸被載滿軍服的馬車撞倒,慘死於輪下。瑪麗到了傍晚才聞此噩耗,她強忍悲痛張羅一切,包括安頓兩個女兒、通知家人、領回遺體,直到第二天皮耶的哥哥趕來,她才崩潰痛哭。
瑪麗日後在自傳中回憶當時:
「我無法用言語表達那場深沉而重大的人生危機。我失去了最親密的伴侶也是最好的朋友,這個打擊壓得我透不過氣來,覺得無力面對未來。然而,我無法忘記我丈夫過去常說的話:即使失去了他,我也應該繼續我的工作。」
因此葬禮的第二天,瑪麗就回到實驗室,繼續兩人原本的研究。5月,巴黎大學邀她接下皮耶的教職,她再度打破歷史,成為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瑪麗再攀顛峰,因為分離出純鐳及對鐳元素特性的研究,而獨獲諾貝爾化學獎,至今仍是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唯一橫跨物理與化學兩個獎項的人。
如今瑪麗·居禮已是女性打破桎梏、自我實現的最佳典範,載入史冊流芳百世。但在這位居禮夫人耀眼的光芒背後,其實有著居禮先生的全力支持與無私奉獻,這也是值得歌頌的動人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