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化學

【純屬意外的發明與發現】——電化學的誕生

1800年4月的某一天,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班克斯(Joseph Banks)收到一封來自義大利化學家伏打(Alessandro Volta)的信,信的開頭就寫道: 「我提到的裝置絕對會讓你感到驚訝,……」 被勾起好奇心的班克斯往下讀,原來伏打所說的裝置是將銀片與鋅片交替相疊,每對之間以浸了鹽水的布片隔開,再自堆疊起來的金屬片頂端與底部各接出一條銅線,形成迴路後便能持續產生穩定的電流。 班克斯果真大吃一驚,因為伏打所述聞所未聞。當時以人為方式產生電就只有靠摩擦產生靜電,通常是用起電器產生靜電,再貯存於「萊頓瓶」(Leyden jar)中。不過萊頓瓶一旦碰觸,所有靜電即瞬間傾洩而出,一次用盡,因此實用價值並不高。如果伏打設計的這個「伏打堆」(Volta Pile)真的管用,那可是劃時代的發明啊! 班克斯迫不及待地往下讀,卻發現信中的四張信紙只是論文的前幾頁,後面呢?原來當時正在打英法戰爭,伏打擔心戰火會延誤郵件的遞送,所以寫了幾頁就先寄給英國皇家學會,剩下的部分等寫完再補寄,以防其他人搶先一步發表,奪走發明者的頭銜。 按理說班克斯應該等第二封信寄來後,安排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伏打的論文,在這之前不應洩露論文內容。但伏打的發明實在太匪夷所思,讓他難以按捺內心激動,等不及另一封信抵達,就忍不住將手中的上半篇論文拿給老友卡萊爾醫生(Anthony Carlisle)看,想說醫生並非圈內之人,應該不會有影響。 沒想到卡萊爾也按捺不住,隨即向身兼化學家與發明家的好友尼寇森(William Nicholson)透露論文內容。尼寇森原本就對電學頗有研究,他的同儕班奈特(Abraham Bennet)曾在1787年發明一種驗電器,利用兩片金箔接觸靜電後會彼此相斥而分開,便可根據分離的角度判斷靜電強度。第二年尼寇森再加以改良,成為最受歡迎的驗電器,伏打正是用它來進行伏打堆的研究實驗。 尼寇森和卡萊爾決定不等伏打的另一封信,就先按伏打所述如法泡製,也做個伏打堆出來,看看是否真如伏打所說的那樣,能持續產生穩定電流。卡萊爾醫生建議直接用17個銀幣做為銀片,再訂製同樣大小的鋅片,這樣就能在最短時間做出伏打堆。 一切就緒後,尼寇森和卡萊爾於1800年5月1日開始進行實驗,但發現電線與伏打堆頂端的鋅片老是接觸不良。他們想了想,乾脆在電線與鋅片接觸的地方滴了一大滴水,沒想到水滴上方竟出現些微氣體。尼寇森從聞到的味道推測可能是氫氣,他們決定第二天對此進行實驗。 #5月2日,他們從附近的運河取了一盆水,將連接伏打堆底部銀幣的銅線一頭浸入水盆中,另一條銅線再從水盆連接到伏打堆頂端的鋅片。只見鋅片接觸的銅線在水中那端不斷冒出微小的氣泡,也就是氫氣;而另一條銅線在靠近銀幣那端則逐漸失去光澤,氧化變黑。 他們改用不易氧化的白金取代銅線,結果連接鋅片的白金線在水中仍產生氫氣氣泡,而這次,另一條連接銀幣的白金線也在水中產生氧氣氣泡,不過數量明顯比較少。就這樣,他們兩人無意間發現水會電解出氫氣與氧氣,而成為最早發現電解反應的人。 不過尼寇森與卡萊爾還是很有君子風度的等到伏打的論文於6月26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後,隔月尼寇森才在自己創辦的科普刊物上刊登他們兩人的電解實驗,從此開啟了電化學這個全新的領域。英國化學家戴維(Humphry Davy)便是因此受到啟發,將各種礦石溶解後進行電解實驗,先於1807年發現仍不為世人所知的鈉和鉀,隔年又陸續電解分離出鈣、鍶、鋇、鎂、硼等新的化學元素,大幅推進化學的進展。 有趣的是,伏打當年進行伏打堆的實驗時,就曾將連接正、負極的銅線分別浸入不同的水盆中,然後將左、右手各放進這兩盆水,看看有什麼感覺或生理變化(萊頓瓶中的靜電就會讓人毛髮豎立)。如果他曾試著將銅線放入同一盆水,應該會看到水中出現氣泡,那就輪不到尼寇森與卡萊爾兩人發現電解反應,科學史上也就會少這麼一件耐人尋味的趣事了。 參考資料:

差點拿到三座諾貝爾獎的人

去年 (2002年) 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在「點擊化學」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化學家,其中美國學者夏普萊斯 (Barry Sharpless) 也曾在 2001 年拿下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史上第五位拿到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前面四人分別是: ——瑪麗.居里 (Marie Curie,分獲 1903 年的物理獎與 1911 年的化學獎); ——鮑林 (Linus Pauling,獲得 1954 年的化學獎與 1962 年的和平獎); ——巴丁 (John Bardeen,獲得 1956 年與 1972 年的物理獎); ——桑格 (Frederick Sanger,獲得 1958 年與 1980 年的化學獎)。 這五人兩度獲頒象徵最高榮譽的獎項已是鳳毛麟角,而今天 (2 月 28…

以法國為名的化學元素

阿根廷的國名源自銀的化學元素名稱(拉丁文),但人家法國可是有兩個化學元素以它為名。 話說門得列夫於 1869 年發表元素週期表後,大膽推測凡是空格處,應該都有某種尚未發現的元素。1871 年,門得列夫明確預言鋁下方那一格的元素性質:原子量 68、密度 5.9 克/立方公分、熔點低、……等等,他還進一步指出可以透過光譜分析(註)來發現這個元素。 果然,四年之後,法國化學家德博坡東 (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 對一塊閃鋅礦石進行光譜分析時,發現兩條從未見過的紫色譜線,代表其中含有未知元素。發現新元素當然是項重大成就,德博坡東決定將此榮耀歸給國家,於是將它命名為 gallium(鎵)。 等等,這個字看起來跟法國一點關係都沒有啊?是這樣的,從現今法國、比利時,一直到北義大利這塊區域,原本住的是屬於凱爾特人 (Celt) 一支的高盧人 (Galli),因此這一帶從羅馬帝國時期就泛稱為「高盧」(Gallia)。 西元前 50 年,羅馬軍團征服此地,但四百年後,日耳曼部族因環境變遷與外來威脅等因素大舉往西歐遷徙,羅馬帝國無力抵抗,乾脆以夷制夷,讓日耳曼部族其中一支的法蘭克人 (Franks) 定居駐守邊境,幫忙抵禦外侮。羅馬帝國式微後,法蘭克人在五世紀末建立法蘭克王國,領土逐漸擴及整個高盧地區。不過到了西元 843 年,法蘭克王國分裂成三個王國,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變成法蘭西王國,也就是法國的前身。 這麼多年下來,法國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已混雜著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等不同種族的血統,不過單一民族國家的意識興起後,法國人常自認為高盧人。尤其 1870 年爆發普法戰爭,隔年法國因慘敗被迫割地賠款給普魯士後(都德著名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就是寫於 1873年,以阿爾薩斯省遭到割讓為背景),為了凝聚愛國意識,法國政府更以高盧做為法國人的民族認同,以與日耳曼民族區分。 化學家德博坡東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法國的代名詞——高盧的拉丁文 Gallia,將發現的新元素命名為 gallium,為國家揚眉吐氣。不過由於他名字中的 “Lecoq” 是法文的雄雞之意 (Le coq),而雄雞的拉丁文剛好是”gallus”,於是就有人質疑他其實是在表彰自己;他最後不勝其擾,特地撰文加以否認。順帶一提,由於 gallus 的複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