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與女神】快篩試劑之亂

「哼,這些人之前不是說快篩試劑很難買、買不到嗎?現在超商有在賣了,怎麼不去買?」正在滑手機的女神突然忿忿地發表評論。 「超商有在賣快篩試劑了?」一旁的博士還不知情。 「對啊,而且不用實名制。結果一天下來很多超商都還有庫存沒賣出去。」 「是因為需要的人都已經買到了?」 「哪是啊,藥局還是大排長龍呢!你看。」女神把手機給博士看上面的新聞圖片。 博士順便看了一下新聞,才說:「這也難怪,超商的一支貴 80 元啊。」 「可是如果真的需要,不是應該趕快去買嗎?」 「很多人可能不是馬上需要,只是因為看到大家都在買的從眾效應,加上怕買不到的預期心理,才搶著買快篩試劑。之前衛生紙之亂也是這樣。」 「可是現在去超商都不用等。為了省 80 元,寧可花一、兩個小時排隊,值得嗎?」女神仍不以為然。 「值不值得,一方面跟每個人的時間成本多寡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價值是比較出來的。」 「什麼意思?」 「假設你到文具店挑中一支售價 1,000 元的鋼筆,這時你突然發現 15 分鐘路程外的另一家店只賣 700 元,你會改去那家店買嗎?」 「可能會吧。」 「好,現在同樣情況,但你這次看上的是一件1萬5千元的西裝,你會願意為了省 300 元而多花 15 分鐘嗎?」 「當然不要,一萬五才少三百,根本沒差。」女神不禁翻了白眼。 「這不是很奇怪嗎,這兩種情況同樣是花 15 分鐘省下 300 元,為什麼一個會去做,一個卻不願意呢?」 「呃……。」 「沒關係,大部分人都跟你一樣。」博士笑著說:「這個例子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曾經做過的研究(註),他發現價值高低是相對的,我們的決策是根據現成的選項做為比較基礎。300 元之於 1,000 元的相對利益不小,值得花點時間,但相對於西裝很小,我們就不想麻煩了。」 「我懂了,去超商買快篩試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