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考古

杜林裹屍布是真是假?

2023年10月我短暫停留杜林(Turin, 或譯為都靈),抵達杜林的第二天,我就慕名前往杜林主教座堂(Turin Cathedral)。這座教堂不若歐洲其它更宏偉的教堂有名,卻收藏了一件極具神秘色彩的物品,那就是杜林裹屍布。據稱耶穌的門徒將他自十字架取下後,就是用這塊布包裹他的屍體,結果他的臉孔與全身輪廓便印在布上面,因而成為天主教的聖物。 杜林裹屍布長4.4公尺、寬1.1公尺,上面有兩個分別為正面與背面的人體圖像,兩者在頭頂處相接,代表這塊布是從頭部對折蓋住身體前後。由於圖像上疑似傷口的位置相當吻合釘於十字架上的情況,臉孔又符合傳統描繪的耶穌長相,令信者更加深信不移。 那麼歷史上有關於這塊裹屍布的記載嗎?杜林主教座堂提供的簡介中,提及西元544年埃德薩(Edessa,位於現今土耳其的 Urfa)出現一塊有耶穌臉孔的布,據稱絕非人為繪製。這塊神奇的布幫助埃德薩免於波斯人的入侵,後來於944年被帶到君士坦丁堡,並首度被判定為主的裹屍布。不過這件聖物是否就是杜林裹屍布,並沒有其它歷史資料可以佐證。 根據目前所知最早的可靠文獻,曾參與十字軍東征的法國騎士夏爾尼(Geoffrey de Charny)於1356年過世後,其遺孀將裹屍布放在教堂中陳列展示。1453年,夏爾尼的孫女將裹屍布轉讓給薩伏伊王朝 (Savoy) 的公爵路易一世,存放在一座教堂裡。1532年教堂失火,裹屍布因而留下燒焦的痕跡與破洞。1578年,當時的薩伏伊公爵下令將裹屍布轉移到杜林,一直保存至今。 其實杜林裹屍布上的圖像直接用肉眼看並沒有那麼明顯。1898年,杜林裹屍布首次由義大利攝影師皮亞(Secondo Pia)進行拍攝,結果拍出來的負片才顯現出清楚的面孔。不過許多科學分析顯示這絕不可能是耶穌的臉,其中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碳14測定法。 1988年,牛津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三所大學獲准從裹屍布的一角採樣,各自獨立進行化驗,碳14測定的結果顯示,裹屍布的年代在公元1260年至1390年之間,絕不是耶穌時代的物品;這個年代也和前面所說最早的可靠文獻符合。 但還是有人主張採檢的樣本有可能是後人所做的修補,不能就此認定裹屍布的年代。不過,還有其它針對「血跡」的分析、手臂比例、人體與布的接觸面……等等,也都指向上面的圖像是人工繪製的。 梵諦岡教廷並未對杜林裹屍布的真假發表聲明,但肯定它的神聖性。例如2013年杜林主教座堂公開展示裹屍布時,教宗方濟各便用「這個人的聖像」稱之,並表示「裹屍布的人邀請我們沉思拿撒勒的耶穌」。 我原以為會有很多信徒前來朝聖,但進到教堂卻發現人並不多。不知道是因為來了也看不到杜林裹屍布(它平常並未對外展示,而是安置在教堂角落的房間裡,收藏於防彈玻璃製成的密閉盒子內,裡面注入惰性氣體防止變質),或是現在大家多以平常心視之了? 參考資料:

發現羅塞塔石碑

1798年,拿破崙才剛打敗奧地利軍隊、取得比利時,並將義大利納為附屬國,橫掃歐陸無敵手,眼見尚能抗衡的只剩英國。於是他率領遠征軍共四百艘船艦,官兵三萬八千人,浩浩蕩蕩抵達埃及,打算佔領埃及後,箝制通往印度的海路,以阻撓英國從東方殖民地取得大量物資。 在這龐大遠征軍中還有一百多名學者隨行,其中除了地理學家、礦物學家、工程師此等可立即貢獻實用價值的學者之外,竟還有化學家、數學家、語言學家與藝術家。因為除了建立殖民地,本身對科學極有興趣的拿破崙,也有意從這昔日的世界學術中心發掘知識寶藏,帶回法國。 儘管亞歷山大圖書館已灰飛煙滅,神廟劇院都成斷壁殘垣,拿破崙還是在八月於開羅成立了「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由大數學家傅立葉(Joseph Fourier)領軍,對埃及文明展開全面性的調查。 1799年7月15日,法軍在羅塞塔(Rosetta )這個港灣城鎮加強防禦工事時,在一道牆下發現了一塊已折斷的石碑。這塊石碑長114公分、寬72公分、厚28公分,上頭刻了三段不同文字的銘文,最上面是只剩三分之一,共14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間是32行的不知名字體,最下面則是54行的希臘文。現場軍官布夏爾中尉(Pierre-François Bouchard)看出這應該是重要文物,立刻把它運送到開羅。 駐紮於開羅的學者從希臘銘文得知,這是西元前196年3月27日所頒布的敕令,記述國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 西元前209-181年)的即位慶典。其先祖托勒密一世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亞歷山大死後,於西元前305年在埃及自立為王,開啟了希臘化的時代。 這便是為什麼碑文除了埃及傳統的象形文字,也有官方的希臘文;至於中間那段則是當時平民書寫用的世俗體草書。 不過也因為希臘化,象形文字和世俗體自西元四世紀以後即陸續失傳,經過千餘年已無人能識。如今這塊羅塞塔石碑上有希臘文做比對,法國學者們樂觀的相信破解象形文字和世俗體已是指日可待,沒想到一直沒有進展。 1801年,英軍擊潰駐守埃及的法軍,匆忙逃走的法國學者只能帶走石碑的拓印,留下的羅塞塔石碑則於第二年被英軍帶回英國,保存於大英博物館至今。 象形文字一度隨著歐洲掀起的埃及熱吸引眾多學者投入研究,然而僅有部分世俗體字母於1805年被解譯出來,象形文字則多年仍無進展。研究熱潮逐漸冷卻,眾多角逐者中,僅有英國的博學家湯瑪斯·楊(Thomas Young,就是他用雙狹縫實驗證明光是一種波)與法國的青年教師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似乎比較接近正確方向。 1819年,湯瑪斯·楊根據三個圓角方框內的幾個象形文字都一樣,率先指認出就是代表「托勒密」的音,但就此遇到瓶頸,再也無法解譯更多字母。兩年之後,菲萊島(Philae)出土一個方尖碑,商博良從上面辨認出與托勒密並列的另一個圓角方框,裡面的象形文字就是「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之音。 商博良不但因此又多解出幾個象形符號,重要的是他後來領悟出象形符號並非如中文般的表意符號,而是表音符號,終於在1822年完全破解埃及象形文字。 羅塞塔石碑因為是破解象形文字的關鍵,從此成為解謎之鑰的代名詞。歐洲太空總署於2004年發射升空的太空船取名為「羅塞塔號」,搭載了負責登陸彗星的探測器「菲萊號」,就是期望它們能揭露太陽系在尚無行星、僅有彗星的原始時期面貌,一如羅塞塔石碑與菲萊島方尖碑成為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 參考資料:

2023年十大科學新聞

一、發現「愛因斯坦地磚」 用地磚鋪滿一個平面有各式各樣的拚接方式,最簡單的當然是用正方形、正三角形或正六邊形拼接,但這樣太過單調無趣,因此自古數學家們就嘗試用兩種以上的不同幾何形狀來鋪滿平面,尤其伊斯蘭學者更是在建築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過這樣雖然大大增加了美感,卻仍有明顯的規律性,同樣的圖案不斷往四周延伸,也就是所謂的「週期性重複」。那麼是否有「非週期性重複」的拼接方法? 數學家在1964年找到了這種拼接方法,不過需用到20,426種地磚,後來又簡化到103種形狀。因為對黑洞的研究而獲頒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潘洛斯(Roger Penrose),於1974年又進一步發現兩種地磚形狀,可以非週期性地鋪滿整個平面。這令人不禁要追問:是否可能減少到只用一種地磚?由於德文的「一塊石頭」(ein stein) 和「愛因斯坦」(Einstein)同音,因此這種假想中的地磚也叫「愛因斯坦地磚」。 大部分的數學家直覺上都認為不可能有愛因斯坦地磚,不過退休的印刷技師史密斯(David Smith)在2022年發現一種13邊形,這種形狀和其鏡像的組合(也就是地磚的正面和反面)似乎可以不重複地完全鋪滿。但他無法加以證明,於是求助於另外三位數學家。2023年3月,他們四人發表論文證明史密斯的確找到了愛因斯坦地磚。 緊接著在5月,他們又發現不需要鏡像就能不重複地鋪滿平面的方法,而且這個13邊形還可以再變形出一系列的愛因斯坦地磚。誰能料到,長久以來普遍認為不可能的數學問題,就這麼解決了,而且破解的還是一位把數學當閒暇興趣的業餘玩家。 二、成功從太空將電力傳回地球 太陽能是取之不竭的乾淨能源,不過由於日夜交替與天候因素,太陽能板所能產生的電力終究有無法突破的上限。布署在太空的太陽能板就一天24小時都會受到日照,如果能將所產生的電力送回地球,不就可以大幅改善能源問題? 這個科幻作品中早就有的構想如今終於證明是可行的。2023年6月1日,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宣布他們成功從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太陽能演示器一號」(Space Solar Power Demonstrator-1, 簡稱SSPD-1),將太陽能轉換的電能,透過微波傳送到地面上的指定位置。 雖然這項「微波陣列傳輸電力低軌道實驗」(Microwave Array for Power-transfer Low-orbit Experiment, 簡稱MAPLE) 還只是概念驗證,要提供足夠電力仍有許多工程問題要克服,但這已為太空太陽發電邁開重要的一步。 三、室溫超導體成真? 2023年7月27日,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團隊發表論文,宣稱發現一種以銅摻雜鉛磷灰石的合成材料”LK-99”,在常溫常壓下就有超導現象,也就是零電阻以及完全抗磁性。這則新聞一出立即轟動全球,因為如果屬實,那麼從能源、交通、醫療,乃至各種電子用品及電氣設備,都將產生革命性的躍進,徹底改變人類的科技文明。 世界各地的學術機構立即進行實驗加以驗證,結果發現LK-99並不是超導體,只是具有一定的抗磁性。韓國團隊宣稱的重大突破終究是烏龍一場,室溫超導體這個聖杯還有待科學家們繼續追尋。 四、探測器首度在月球南極成功著陸 2023年8月23日,印度的「月船3號」(Chandrayaan-3) 成功在月球南極軟著陸。由於月球的兩極地區崎嶇不平,又有巨大的隕石坑,較不容易著陸,因此之前美國、蘇聯及中國的登月任務都是選擇較為平坦的中低緯度區域。如今印度不僅成為第四個成功登月的國家,更是史上首度在月球南極登陸。 印度之所以選擇較困難的月球南極,是因為2008年發現那裏的隕石坑底下蘊藏豐富的水冰。水不僅可以供太空人飲用,經電解處理成氧氣和氫氣後,還可分別供太空人呼吸及作為火箭燃料,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必要資源。而且隕石坑周邊高聳的山峰一直受到陽光照射,宛如永晝,在峰頂上架設太陽能板,便能為月球基地提供源源不絕的電力。 接下來其它國家當然也將陸續進行登陸月球南極的太空任務,尤其這次印度全部才花費7,500萬美元,倘若藉此低廉的成本為其它國家提供登月服務,勢將改變原本由少數強國把持的生態,展開新一輪的太空競賽。 五、人類祖先曾瀕臨滅絕 現在分布全球的人類都是源自五萬年前至二十萬年前,陸續走出非洲的智人;他們取代了更早離開非洲的尼安德塔人,卻也因為混血而把尼安德塔人的部分基因留傳了下來。 若更往前推,智人和尼安德塔人在70萬年前有共同的祖先,當然也算是我們人類的祖先。根據刊登於2023年8月31日出刊的《科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人類的祖先在90萬年前曾急遽銳減,僅1.3%倖存下來,繁衍的個體數量最少時只有1,280個,而且接下來 11萬7千年都沒有再擴增。 這個數字實在令人觸目驚心,在那麼長的時間裡,倘若有嚴重一點的危險或災難,人類祖先就從此滅絕了。這也讓人不禁省思,高達98.7%的人類祖先之所以消失,肯定是環境變遷所致,如今人類造成的地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的問題日益嚴重,我們豈能不積極挽救,以免重蹈瀕臨滅絕的覆轍。 六、NASA回收探測器採集的小行星樣本 小行星探測器「歐塞瑞斯號」(OSIRIS-REx)於2016年發射升空,2020年10月降落在小行星貝努(Bennu)表面,成功採集了170克的樣本,隨後飛返地球。…

第谷之死,兇手是克卜勒?

前天 (12/14) 是天文學家第谷 (Tycho Brahe) 475 歲冥誕,他的一生是個傳奇,就連他的死也充滿懸疑。為了釐清死因,他被開棺驗屍兩次,以確認遭下毒的可能性;而凶嫌之一,竟是克卜勒!第谷出身自丹麥貴族,20歲那年,他在一場宴會上與人為了數學問題爭執不下,兩人決定用貴族的

福爾摩斯科學探案——維京人遺址

上一篇提到在加拿大東北角發現維京人的遺址,原本只知年代在 11 世紀前後,但不確定是在哪一年份。不過最近荷蘭格羅寧根大學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的團隊和加拿大公園局合作解開謎題,而且答案精確到西元 1021 這一年。這整個推論過程就像破案一樣,根據各種線索而拼湊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