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人物

最後一個無所不知的人——湯瑪斯·楊 250 歲冥誕

1773 年 6 月 13 日,湯瑪斯·楊 (Thomas Young) 出生於英國南部一個小鎮。他兩歲即能閱讀,六歲就把聖經從頭到尾讀完兩遍,並開始自學拉丁文,十四歲時已會十二種語言。他也靠自己研讀牛頓所著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與《光學》,以及拉瓦謝的《化學要論》;此外他還會自製顯微鏡與望遠鏡。 歷史上不乏楊這樣的天才兒童,但是能夠像他這樣一生跨足醫學、光學、力學、語言、音樂等完全不同的領域,而且還都能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恐怕就寥寥無幾了。 視覺 楊原本以行醫為職志,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即以醫生為業。他從十八歲到二十八歲這十年間,發表許多關於視覺的重要論文,例如 1793 年解釋眼睛能看遠看近,是由於水晶體改變曲率來調節焦距;1801 年率先提出散光的現象,並主張眼睛有三種感光細胞,分別接收不同波長的色光,才綜合產生彩色的視覺。因此楊堪稱是生理光學的創始者。 雙狹縫實驗 楊從研究彩色視覺進一步探討光的本質。當時主流思想是牛頓的粒子說,儘管與他同時代的惠更斯與虎克等人曾主張光是一種波,卻礙於牛頓的權威地位而被棄置一旁(註)。楊以一系列的實驗展示光的繞射、干涉等現象,證明光是一種波,其中 1803 年所做的實驗更是影響深遠。 他用不透光的紙遮住窗戶,只留個小孔讓光透進來,然後將很薄的卡片立在這束細光中間,從卡片兩旁通過的光投射到牆壁上,形成干涉條紋。光如果是粒子,不是通過卡片的左邊就是右邊,不會有干涉條紋,因此光顯然是波才對。 但畢竟粒子說已盛行百餘年,楊的實驗結果仍難以扭轉大家的觀念,不過十年之後,法國物理學家菲涅耳 (Augustin Fresnel) 跟隨楊的腳步,提出更明確的實驗結果與理論基礎,波動說終於逐漸獲得各界認同。 百年之後量子力學興起,揭櫫了其實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而且楊的實驗經科學家改良為雙狹縫實驗後,發現電子、原子甚至分子等也會出現干涉現象,證實就連物質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雙狹縫實驗還有個奇特的觀測效應,一旦觀測光或粒子通過哪道狹縫,干涉現象就會消失,彷彿光和粒子知道有人在偷看就會改變行為似的。這不但佐證了哥本哈根詮釋(處於各種可能性疊加在一起的量子世界,直到進行觀測時才塌陷為一個確定狀態),甚至還衍伸出宛若顛覆因果關係的實驗結果。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 於 1799 年在埃及出土後,因為上面除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還刻有希臘文與當時平民書寫用的世俗體草書,學者們因此樂觀相信可經由互相比對,破解已失傳一千多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然而多年過去,無數學者競相投入卻始終徒勞無功,直到 1819 年,楊發揮其語言天分,率先指認出碑上某一重複出現、有著外框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其實是做為表音符號,代表「托勒密」(Ptolemy) 這個外來統治者的音譯(就像中文「牛頓」只是 Newton的音譯,跟牛並沒有關係)。 法國青年歷史學家商博良 (Jean-François…

她的研究促成 PCR 成功商業化,但她什麼都沒得到

1975 年夏,在辛辛那提大學取得細胞生物學碩士學位的錢嘉韻面臨抉擇:她已獲得獎學金可留校繼續攻讀博士,但未婚夫張南驥還在愛荷華州立大學讀碩士,她應該待在辛辛那提或是轉往愛荷華? 他們倆原是輔仁大學生物系的同班同學,但大學四年期間,張南驥對錢嘉韻的愛慕之心一直藏在心中。1972 年畢業後,張南驥去服兵役,隔年聽聞錢嘉韻到美國留學,便寫信向她請教留學事宜,但實則藉此逐步表達愛意。 錢嘉韻雖然在書信往返中對張南驥頗有好感,但等到他來美國相見時,她反而卻步了,直到張南驥後來又從愛荷華過來找她,兩人談起聖經教義產生共鳴,才打開心房,互訂終身。然而他們若不想分隔兩地,勢必要有一人轉學,錢嘉韻沒考慮太久,便主動表示願意配合張南驥,前往愛荷華州立大學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 他們兩人先後取得博士學位後,相偕於 1982 年返台,同在陽明醫學院任教。錢嘉韻專心於神經科學的研究與教學,完全沒有料到幾年之後,她已拋在腦後的碩士論文竟成了改變世界的關鍵環節。 **** 1983 年 4 月的一個夜晚,在美國生技公司 Cetus (註)任職的生物化學家穆利斯 (Kary Mullis) 開車載著女友前往度假小屋時,突然靈光一閃,想出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 DNA 特定片段的方法,也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PCR)。不過當他回到公司進行實驗後,卻一直無法獲得預期的擴增效果。第二年公司高層逼迫穆利斯讓另一個小組加入研究,才終於用大腸桿菌中的 DNA 聚合酶做為酵素,成功展現 PCR 的實際成效。 不過 PCR 的第一步要將 DNA 加熱到 95℃,讓纏繞的雙螺旋分開,聚合酶才能以分開的兩條 DNA單鍊為模板,合成出互補的單鍊,使得 DNA 倍增。然而大腸桿菌的 DNA 聚合酶在高溫下即失去活性,因此必須等溫度降至 37 ℃…

拯救人類免於鉛中毒的人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粉身碎骨也要拯救人類免受毒害;然而他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及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去年是他的百歲冥誕,當時我在六月號的《工業材料》月刊撰文介紹,今天 (6 月 2 日) 是他的生日,特地轉貼如下。 1965 年秋季的某一天,四名西裝畢挺的人來到加州理工學院拜訪地球化學的研究員派特森 (Clair Patterson) 。他們表明來意,要派特森該乖乖聽話,放棄含鉛汽油的研究,倘若他堅持要以一己之力抗整個石化工業,恐將無立足之地……。 派特森於 1922 年 6 月 2 日出生於愛荷華州一個人口不到一千的小鎮,在當地的學院就讀化學系畢業後,進入愛荷華大學研究分子光譜學。碩士畢業後,他隨即被徵召參加曼哈頓計畫,學會分離鈾的同位素並用質譜儀加以測定。二次大戰結束後,派特森留在芝加哥大學跟隨布朗 (Harrison Brown) 教授攻讀博士,沒想到布朗教授建議他做的題目竟是測量地球的年紀。 原來打從英國地質學家霍姆斯 (Arthur Holmes) 於 1927 年利用鈾衰變為鉛的放射性測定,測出一塊岩石已存在 30 億年,證明地球至少有 30 億年歷史,至今一直未再有進展。畢竟要尋獲更古老的岩石並非易事,且岩石因地殼變動,歷經各種地質作用,已非最原始的狀態,所測得的數據也不代表地球的真正年紀。於是布朗教授要派特森找隕石來分析,因為我們可以合理假設太陽系內的天體大約都在同一時期形成,那麼用鈾-鉛定年法來測隕石的年紀,就等於測出地球的年紀了。 派特森一聽覺得有理,而且他對鈾的放射性測定已駕輕就熟,就以此做為博士論文的題目,沒想到困難程度竟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他花了一年時間準備妥實驗器材,一檢測就發現隕石樣本的鉛含量過高,明顯受到汙染。當時並沒有無塵室、正壓房,他只能不厭其煩地清潔所有儀器設備、桌椅、服裝、……等,卻仍然無法完全排除鉛的汙染。 經過六年的不斷嘗試,他終於認清原來環境中到處都有鉛,包括空氣和水也都有,而且鉛含量遠遠高於他手上那微量的隕石樣本。最終他只能將實驗室內的鉛含量控制在百萬分之一克,雖不足以達到測定地球年紀的要求,但他還是憑著自己發明的鉛-鉛定年法(鈾衰變為鉛後,部分鉛的同位素會繼續衰變成穩定的鉛),可以更精確地測定岩石的年紀,而於 1951 年拿到博士學位。 第二年,派特森隨著布朗教授來到加州理工學院,終於得以打造他理想中的無塵室。很快地,他製備出鉛-鉛定年法所需的乾淨樣本,經過質譜儀分析後,於 1953 年對外公布地球的年齡為…

演出《宅男行不行》、還與皇后樂團吉他手合唱的諾貝爾獎得主

2006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斯穆特 (George Smoot) 曾在《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又譯《生活大爆炸》) 中客串演出,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我整理出其中幾件分享給大家。 歐本海默故居 歐本海默原本在加州理工學院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直到 1943 年因為曼哈頓計畫搬到新墨西哥州。他應該是在 1947 年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時,才將柏克萊附近的房子賣掉。這棟房子不知經過幾次轉手,到了 1970 年,被來柏克萊做博士後研究的斯穆特買下。 斯穆特認為這棟房子極具歷史意義,因此當他要搬走時,特地挑選買家,最後如願賣給柏克萊物理系另一位教授,盼能維持歐本海默故居與柏克萊的連結。不過這位教授後來還是賣給柏克萊以外的其他人了。 看見上帝 1974 年,美國航太總署公布一項太空任務,徵求天文研究的提案,最後三個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也就是 140 億年前大霹靂後的餘暉)的計畫入選,其中之一就是斯穆特所提測量不同方向上的 CMB 強度。不過由於種種因素造成延宕,直到 1989 年 11 月,「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 衛星才發射升空。 經過兩年的觀測,果真發現在夾角 10 度左右的兩個方向上,CMB 的強度平均約有十萬分之一的細微變化,稱為「宇宙微波背景異向性」(CMB Anisotropy)。這代表大霹靂後 40 萬年,物質能量就以不均勻的方式分佈,才會誕生各式星系與天體,因而完美解釋了宇宙如何形成的。 斯穆特因此於 2006 年獲頒諾貝爾獎(另一位得主馬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