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夏,在辛辛那提大學取得細胞生物學碩士學位的錢嘉韻面臨抉擇:她已獲得獎學金可留校繼續攻讀博士,但未婚夫張南驥還在愛荷華州立大學讀碩士,她應該待在辛辛那提或是轉往愛荷華?
他們倆原是輔仁大學生物系的同班同學,但大學四年期間,張南驥對錢嘉韻的愛慕之心一直藏在心中。1972 年畢業後,張南驥去服兵役,隔年聽聞錢嘉韻到美國留學,便寫信向她請教留學事宜,但實則藉此逐步表達愛意。
錢嘉韻雖然在書信往返中對張南驥頗有好感,但等到他來美國相見時,她反而卻步了,直到張南驥後來又從愛荷華過來找她,兩人談起聖經教義產生共鳴,才打開心房,互訂終身。然而他們若不想分隔兩地,勢必要有一人轉學,錢嘉韻沒考慮太久,便主動表示願意配合張南驥,前往愛荷華州立大學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
他們兩人先後取得博士學位後,相偕於 1982 年返台,同在陽明醫學院任教。錢嘉韻專心於神經科學的研究與教學,完全沒有料到幾年之後,她已拋在腦後的碩士論文竟成了改變世界的關鍵環節。
****
1983 年 4 月的一個夜晚,在美國生技公司 Cetus (註)任職的生物化學家穆利斯 (Kary Mullis) 開車載著女友前往度假小屋時,突然靈光一閃,想出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 DNA 特定片段的方法,也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PCR)。不過當他回到公司進行實驗後,卻一直無法獲得預期的擴增效果。第二年公司高層逼迫穆利斯讓另一個小組加入研究,才終於用大腸桿菌中的 DNA 聚合酶做為酵素,成功展現 PCR 的實際成效。
不過 PCR 的第一步要將 DNA 加熱到 95℃,讓纏繞的雙螺旋分開,聚合酶才能以分開的兩條 DNA單鍊為模板,合成出互補的單鍊,使得 DNA 倍增。然而大腸桿菌的 DNA 聚合酶在高溫下即失去活性,因此必須等溫度降至 37 ℃ 才能加進來,於是每倍增一次,就要再重覆一次加熱、降溫、加入酵素的過程。必須如此重覆 30 到 40 次,才能獲得足夠數量的 DNA,但每次都要靠人工操作,費時又費力,使得 PCR 的實用性大打折扣。
如果有耐高溫的 DNA 聚合酶就好了。這樣一開始就可以全放進去,然後讓機器自動調節溫度的變化,三、四十次的倍增過程中完全不用人工作業,大幅提升 PCR 的效率。
於是穆利斯的團隊開始發掘耐熱的菌種,最後在一篇 1976 年發表於《細菌學期刊》(Journal of Bacteriology) 的論文挖到了寶。論文中提到黃石公園的熱泉裡有種水生棲熱菌在 70℃ 的高温下仍能正常繁殖,他們已從中分離出耐高温的 Taq DNA聚合酶 (Taq是用該菌名稱Thermus aquaticus 的字首結合而成)。更棒的是,裡面還詳述分離純化的步驟以及此酵素的相關特性,例如複製 DNA 的最適溫度、最適 pH 值、須用二價鎂離子輔助等等。
於是穆利斯的團隊按論文所述提煉出 Taq 聚合酶後,用來進行 PCR 實驗,結果真的就不用每次都要再添加酵素,不但簡化操作程序,整個連鎖反應也更為穩定。他們於 1988 年發表 PCR 自動化的論文,Cetus 同時將相關技術申請專利(包括純化 Taq 聚合酶的方法),並發明出全自動化的 PCR 儀器。至此世人才真的感受到革命性的 PCR 時代已經降臨;第二年,Taq 聚合酶被《Science》期刊選為「年度風雲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PCR 發明者穆利斯也於 1993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
1976 年那篇 Taq DNA聚合酶的論文無疑是促成這一切的關鍵,而其第一作者正是錢嘉韻。不過她當初並未申請專利,因此後來 Cetus 在 1990 年授權 Promega 公司製造 Taq聚合酶,接著在 1991 年以 3 億美元將 PCR 所有專利轉讓給瑞士的羅氏大藥廠,錢嘉韻一毛錢都沒分到。
1992年,羅氏控告 Promega 違約將 Taq 聚合酶賣給其他客戶做 PCR,求償 3 千萬美元。Promega 在法庭中舉出錢嘉韻那篇論文,主張裡面已經詳述純化 Taq 聚合酶的方法,因此 Cetus 當初取得的 Taq 聚合酶專利實屬無效。經過七年的法庭攻防,最後法官在 1999 年判定 Taq 聚合酶專利沒有強制力。不過錢嘉韻婚後的英文名字改冠上夫姓,因此多數人並不知道論文上的 Alice Chien 就是後來的 Alice C. Chang,錢嘉韻仍未獲得應有的知名度。
如果錢嘉韻當初沒有為愛離開辛辛那提大學,繼續這項研究的話,會更早發現可應用於 PCR嗎?她的先生張南驥談到這個話題,便自嘲害她沒拿到諾貝爾獎。但錢嘉韻並不覺得自己離開有很大的損失,畢竟當時分子生物學還在剛開始的階段,沒人能預見後來的應用,她也不可能一直等,等到相關條件都成熟那一天。她反而很高興碩士時的研究能對 PCR 有所貢獻,至於轉換領域,她覺得「上帝引領我走另外一條路,其實也很精采啊!」
註:Cetus 的創辦人之一是發明氣泡室而獲頒 1960 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格拉澤(Donald A. Glaser),他的故事請參見〈發明氣泡室的人〉。
參考資料:
- 核爆人生~張南驥 錢嘉韻 – YouTube
- DNA polymerases as useful reagents for biotechnology –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in the field – PMC (nih.gov)
- History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Wikipedia
- 第八章 聚合酶鏈鎖反應(cust.edu.tw)
- 錢嘉韻老師專訪.pdf (tmu.edu.tw)
- https://j-biomed-discover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747-53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