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愛因斯坦地磚

關於「愛因斯坦地磚」的補充

沒想到我在〈2023年十大科學新聞〉介紹的「愛因斯坦地磚」,竟然吸引那麼多人的關注。不過由於還有其它幾則科學新聞要同時並列,所以我只做了概要的介紹,有些重要關鍵就略而不提。這裡我就進一步補充說明,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知道大概的來龍去脈。 今年64歲的史密斯是在2022年11月發現後來暱稱為「帽子」的13邊形,它看起來奇形怪狀,但其實是由8個一模一樣的箏形所組成,而這箏形是將一個正六邊形均分成六等份而來(如下圖)。 史密斯印了一堆「帽子」出來,在桌上一個個拼接起來,拚了很久,發現都沒有出現重複的圖案,不禁猜想莫非真的被他找到了愛因斯坦地磚?不過自己這樣土法煉鋼也不是辦法,誰知道範圍更大後會不會開始出現某種規律?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卡普蘭教授(Craig Kaplan)是密鋪(Tessellation,也就是用幾個幾何圖形不留縫隙地鋪滿整個平面)的專家,他還自己寫了密鋪的電腦程式。於是史密斯寫email給卡普蘭,請他幫忙驗證帽子是不是愛因斯坦地磚? 卡普蘭用電腦跑了半天也都沒看到週期性,不過就算讓電腦跑一萬年,也無法就此證明這就是愛因斯坦地磚,必須從數學上加以證明才行。卡普蘭在2023年1月找了兩名對密鋪也有研究的幫手,一位是專精凸幾何的史特勞斯(Chaim Goodman-Strauss)教授,另一位是兼具組合數學與軟體開發專長的邁爾斯(Joseph Myers)博士。 2月時,他們已經找到方法證明帽子的確可以鋪滿平面而不具週期性,就在卡普蘭著手寫成論文時,邁爾斯又有了新發現。 原來去年12月史密斯曾email另一個像是烏龜的13邊形給卡普蘭,問他這個會不會也是愛因斯坦地磚?「烏龜」也是用箏形組成,不過比帽子多了兩片(如下圖)。卡普蘭心想帽子都還沒搞定,哪有閒工夫再研究另一個烏龜,何況有可能半世紀來數學家都找不到的愛因斯坦地磚,一個業餘玩家在兩個禮拜內就發現兩個嗎?便將它暫擱一旁。 如今帽子的證明搞定了,卡普蘭繼續忙著寫論文,得空的邁爾斯覺得不妨檢視一下烏龜,結果他從兩者的共通性發現另一種方法,可以證明帽子和烏龜都是愛因斯坦地磚。這不但強化了他們預備發表的論文,而且第二種證明方法未來也可用來檢驗其它幾何形狀。 他們四人的論文發表後立刻轟動學界,不過熱烈迴響之中卻也伴隨著一項質疑。帽子和烏龜固然能沒有規律地密鋪整個平面,卻需摻雜著一些反面,也就是本身的鏡像(如下圖)。雖然在數學上,鏡射和平移、旋轉一樣,都被視為並未改變幾何形狀,因此帽子和烏龜的確算是愛因斯坦地磚,但還是有許多人提出質疑,認為應該不能用到鏡像才算數。 這時史密斯又想出另一個形狀,看起來像是烏龜和帽子的混合體,也是13邊形,不過這次的組成不是箏形(如下圖)。這個形狀也可以做為愛因斯坦地磚,更讚的是完全不需要用到反面。 只不過有個問題,如果搭配反面,反而可以排出規律的圖案(如下圖)。然而若按嚴格定義,愛因斯坦地磚只能有非週期性的排法,不允許還有規律的排法。 他們四人再次合作,很快地將找出方法,將直線的邊修改為曲線,如此便無法用正反面排出規律圖案,但仍能非週期性地密鋪整個平面(如頁首)。他們於五月發表論文,這個暱稱為「幽靈」(spectres) 的愛因斯坦地磚終於不會有人質疑了。 參考資料:

2023年十大科學新聞

一、發現「愛因斯坦地磚」 用地磚鋪滿一個平面有各式各樣的拚接方式,最簡單的當然是用正方形、正三角形或正六邊形拼接,但這樣太過單調無趣,因此自古數學家們就嘗試用兩種以上的不同幾何形狀來鋪滿平面,尤其伊斯蘭學者更是在建築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過這樣雖然大大增加了美感,卻仍有明顯的規律性,同樣的圖案不斷往四周延伸,也就是所謂的「週期性重複」。那麼是否有「非週期性重複」的拼接方法? 數學家在1964年找到了這種拼接方法,不過需用到20,426種地磚,後來又簡化到103種形狀。因為對黑洞的研究而獲頒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潘洛斯(Roger Penrose),於1974年又進一步發現兩種地磚形狀,可以非週期性地鋪滿整個平面。這令人不禁要追問:是否可能減少到只用一種地磚?由於德文的「一塊石頭」(ein stein) 和「愛因斯坦」(Einstein)同音,因此這種假想中的地磚也叫「愛因斯坦地磚」。 大部分的數學家直覺上都認為不可能有愛因斯坦地磚,不過退休的印刷技師史密斯(David Smith)在2022年發現一種13邊形,這種形狀和其鏡像的組合(也就是地磚的正面和反面)似乎可以不重複地完全鋪滿。但他無法加以證明,於是求助於另外三位數學家。2023年3月,他們四人發表論文證明史密斯的確找到了愛因斯坦地磚。 緊接著在5月,他們又發現不需要鏡像就能不重複地鋪滿平面的方法,而且這個13邊形還可以再變形出一系列的愛因斯坦地磚。誰能料到,長久以來普遍認為不可能的數學問題,就這麼解決了,而且破解的還是一位把數學當閒暇興趣的業餘玩家。 二、成功從太空將電力傳回地球 太陽能是取之不竭的乾淨能源,不過由於日夜交替與天候因素,太陽能板所能產生的電力終究有無法突破的上限。布署在太空的太陽能板就一天24小時都會受到日照,如果能將所產生的電力送回地球,不就可以大幅改善能源問題? 這個科幻作品中早就有的構想如今終於證明是可行的。2023年6月1日,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宣布他們成功從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太陽能演示器一號」(Space Solar Power Demonstrator-1, 簡稱SSPD-1),將太陽能轉換的電能,透過微波傳送到地面上的指定位置。 雖然這項「微波陣列傳輸電力低軌道實驗」(Microwave Array for Power-transfer Low-orbit Experiment, 簡稱MAPLE) 還只是概念驗證,要提供足夠電力仍有許多工程問題要克服,但這已為太空太陽發電邁開重要的一步。 三、室溫超導體成真? 2023年7月27日,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團隊發表論文,宣稱發現一種以銅摻雜鉛磷灰石的合成材料”LK-99”,在常溫常壓下就有超導現象,也就是零電阻以及完全抗磁性。這則新聞一出立即轟動全球,因為如果屬實,那麼從能源、交通、醫療,乃至各種電子用品及電氣設備,都將產生革命性的躍進,徹底改變人類的科技文明。 世界各地的學術機構立即進行實驗加以驗證,結果發現LK-99並不是超導體,只是具有一定的抗磁性。韓國團隊宣稱的重大突破終究是烏龍一場,室溫超導體這個聖杯還有待科學家們繼續追尋。 四、探測器首度在月球南極成功著陸 2023年8月23日,印度的「月船3號」(Chandrayaan-3) 成功在月球南極軟著陸。由於月球的兩極地區崎嶇不平,又有巨大的隕石坑,較不容易著陸,因此之前美國、蘇聯及中國的登月任務都是選擇較為平坦的中低緯度區域。如今印度不僅成為第四個成功登月的國家,更是史上首度在月球南極登陸。 印度之所以選擇較困難的月球南極,是因為2008年發現那裏的隕石坑底下蘊藏豐富的水冰。水不僅可以供太空人飲用,經電解處理成氧氣和氫氣後,還可分別供太空人呼吸及作為火箭燃料,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必要資源。而且隕石坑周邊高聳的山峰一直受到陽光照射,宛如永晝,在峰頂上架設太陽能板,便能為月球基地提供源源不絕的電力。 接下來其它國家當然也將陸續進行登陸月球南極的太空任務,尤其這次印度全部才花費7,500萬美元,倘若藉此低廉的成本為其它國家提供登月服務,勢將改變原本由少數強國把持的生態,展開新一輪的太空競賽。 五、人類祖先曾瀕臨滅絕 現在分布全球的人類都是源自五萬年前至二十萬年前,陸續走出非洲的智人;他們取代了更早離開非洲的尼安德塔人,卻也因為混血而把尼安德塔人的部分基因留傳了下來。 若更往前推,智人和尼安德塔人在70萬年前有共同的祖先,當然也算是我們人類的祖先。根據刊登於2023年8月31日出刊的《科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人類的祖先在90萬年前曾急遽銳減,僅1.3%倖存下來,繁衍的個體數量最少時只有1,280個,而且接下來 11萬7千年都沒有再擴增。 這個數字實在令人觸目驚心,在那麼長的時間裡,倘若有嚴重一點的危險或災難,人類祖先就從此滅絕了。這也讓人不禁省思,高達98.7%的人類祖先之所以消失,肯定是環境變遷所致,如今人類造成的地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的問題日益嚴重,我們豈能不積極挽救,以免重蹈瀕臨滅絕的覆轍。 六、NASA回收探測器採集的小行星樣本 小行星探測器「歐塞瑞斯號」(OSIRIS-REx)於2016年發射升空,2020年10月降落在小行星貝努(Bennu)表面,成功採集了170克的樣本,隨後飛返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