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年11月3日,29歲的虎克(Robert Hooke)在英國皇家學會向台下的科學家們展示他的畫作;這可不是一般的肖像畫或風景畫,而是人類從未見過、也是肉眼無法辨識的各種微物。
出生於1635年7月18日的虎克自小體弱多病,父親在他13歲那年過世後,他便隻身來到倫敦謀生。虎克先當了一年畫家學徒,才就讀西敏公學,接著在1653年進入牛津大學。兩年後波以耳(Robert Boyle)前往牛津設立實驗室,表現優異的虎克在師長的介紹下,擔任波以耳的助手,協助製作實驗器材;其中他所改良的真空幫浦,讓波以耳得以完成氣體實驗,提出波以耳定律。
雖然名義上是波以耳助手,其實虎克自己就能獨立進行實驗,他於1660年從彈簧實驗發現虎克定律,並早於惠更斯發明鐘錶的擒縱輪與螺旋平衡彈簧。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獲得英王正式認可後,立即聘請虎克擔任實驗審查的負責人。
儘管這是個勞心勞力的無給職,他仍在工作之餘打造儀器設備、埋首實驗。如今他要在皇家學會發表的畫作,便是他自1663年開始,用親手發明的顯微鏡進行觀察,一筆一畫精細地繪出顯微鏡下的世界:包括跳蚤、蝨子的纖毛畢露、蒼蠅的複眼結構清晰可辨。
另外軟木薄片呈現一堆整齊排列的密集網格,虎克將這小格子稱為「細胞」(cell, 取自拉丁文cella,小房間之意),自此成為生物細胞的名稱。他於1665年出版《微物圖鑑》,集結這些顯微圖像,打開世人的眼界。
或許是因為長期負責實驗審查,一直接觸到各種新發明或新觀念,因而啟發虎克想到許多點子,他就當成是自己的創見,以至於常常指別人的主張或發明,他老早就想過了。牛頓於1672年第一次到皇家學會展示所發明的反射式望遠鏡,虎克就宣稱他以前就曾發明過同樣的東西,兩人因此結下樑子。後來牛頓提交光學論文給英國皇家學會,又被負責審查的虎克大肆批評,從此兩人不但成為死對頭,牛頓也拒絕再發表他的光學研究,直到虎克過世後,才終於出版《光學》巨著,光學發展因此晚了三十年。
虎克一生未娶,晚年因糖尿病不良於行,還雙眼失明,最後於1703年病逝。牛頓也於這一年接任皇家學會會長,他上任後命令取下虎克的肖像。孤家寡人的虎克也未留下任何畫像,至今我們仍不知這位身材矮小的大發明家,究竟長相如何。
按:關於「細胞」一詞,葉綠舒根據德國的彼得斯博士(Winfried S. Peters)的發現指出:「虎克的著作中完全沒有提到修道士或修道院,也沒有使用「cellula」這個拉丁詞彙。事實上,他一開始就用了「cell」這個詞(p.248, 249)」。詳見參考資料之連結。
參考資料:
- Robert Hooke – Wikipedia
- 《毒舌頭與夢想家》,Michael White 著,齊若蘭 譯,遠流出版
- 關於細胞的發現,教科書寫錯啦! | 老葉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