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心理學

4月20日—開啟現代精神醫學的人

1778年,皮內爾(Philippe Pinel)醫師躊躇滿志地來到巴黎,打算在此懸壺濟世。不料巴黎竟不承認外省的學位,他無法行醫,又沒錢重讀醫學院,只能靠編譯醫學與科學的文章謀生。

如此過了五年,有天竟傳來他一位好友自殺身亡的消息。這位好友因為憂鬱症被送進精神病院,究竟在裡面發生了什麼事?皮內爾震驚悲痛之餘,決定深入了解精神病院的管理,於是到一間私人療養院應徵工作。

【好書推薦】《我們為何相信》

1866年,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得知弟弟在美洲感染黃熱病,客死異鄉的噩耗。他自小就特別照顧這個小他14歲的弟弟,痛心又遺憾之餘,開始四處參加降靈會,盼能與死去的弟弟說話。

【好書推薦】《身為自己》

關於意識有太多大哉問了。《身為自己》這本書的並不想討論意識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困難問題」,也沒要著墨於大腦如何傳遞神經訊號這種功能面的「簡單問題」,而是想探討「真實問題」——意識如何理解外在世界並形成主觀經驗?

4月12日—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儘管有時我們會有不假思索的本能反應;儘管有時我們會受情緒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儘管有時我們會因生存壓力而被迫做出不得已的選擇;但無論如何,大體而言我們仍相當確定「我」是自己的主宰,我的行為是源自我的自由意志。然而,美國心理學家利貝特(Benjamin Libet)所做的一項實驗,卻徹底動搖了這個基本信念。

8月25日—失去記憶的人

手術成功了,莫萊森很少再受癲癇之苦。但是他也喪失了記憶的能力,再也記不住見過的人、說過的話、聽過的歌,所有新的體驗猶如朝露轉眼成空,什麼也沒留下。他的人生從此就永遠停留在十六、七歲。